所以今,风生想聊的是——反派的塑造
相较于正大光明的正能量主角,近年反派也逐渐被关注,但作为可能活不了一集角色要被人记住可一点不简单。
除了需要演员演技外,我个人认为在电影环境下(尤其国内电影环境),编剧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演员。
塑造一个角色并不是单纯的靠演技代入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背景延伸以及感情塑造,甚至细节这些都要靠剧本补充完成。所以下面我讲讲我理解的反派
1.没有纯粹的坏人不是有句烂大街的话嘛: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
世界又不是非黑即白的,纹身墨镜的背心大汉热爱收养流浪猫也不是只在鸡汤故事里面存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个坏人想毁灭世界,除了心理疾病外总要有些原因吧,而且这原因也不能太儿戏,就像李自成丢了关乎生死的工作才选择去北京;蝙蝠侠是因为自己童年父母的事故才影响了他长大在哥谭穿黑色紧身衣的。
那作为一个反派(想想坏人这名不好听),坏和好界线要描绘的模糊,这是电影又不是新闻,描写的越客观越不带感情推动剧情,让观众去理解那份难以分辨的反派性格。
2.独特的人格魅力很多“大”反派为什么能吸引别人去帮他,当然不能纯粹靠钱买回来的,这样太俗,而且分分钟被主角感化一下就变二五仔了。
必须是人格魅力,要么是发掘了埋藏在粪坑的金子,要么就是救命之恩;毕竟超级英雄的大反派都爱收留儿童,解救他们于水火是吧(然后二五仔)。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是有点俗套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不是指恩情,而是吸引力,反派的毅力,反派的努力和交往能力这些吸引人的部分要不断通过故事进行烘托,没有优点的反派怎么能活到面对主角呢?
有些反派的品质和决心甚至比主角更沉稳和曲折,一路上不断接受负能量仍能坚持下来的“光芒”最终才能被别人看到。
3.给人代入感所有人在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几个与你价值观等相违背的坏人,那么只要给观众再这位反派角色上看到平日里市井气息的细节即可。
就像你最讨厌的同事,表面笑嘻嘻通情达理,背地里却不知骂了人多少回。两副面孔的人其实是蛮多人都会经历过的事(人)。
4.神秘感/延伸感电影作品一般长度为一小时半多点,要在里面讲完一个故事会有很多约束性,那么这时候完全可以把故事讲笼统,但前提条件是故事线完整。
千万别为了塑造大的世界观硬填了这个坑又挖了一个新坑,完全可以留足够的空间给观众进行解读,就好像《深夜食堂》里的厨师一样,一个做菜的为什么有疤,我就不告诉你!
但一定要把握好浮度,后多作品就是拍的云里雾里为的就是为续集做铺垫,然而伤害原剧情逻辑承接的关系,这是为了吃芝麻丢了西瓜的蠢事。
4.1差异性如果前面所说的都是拥有的,那你想决定你的特别,你就必须跟别人不一样!
不写过去不写原因,就单纯给人营造反派是个疯子的情况,营造英雄也不是好人的情况,营造其实整个世界都像个灰蒙蒙的情况,剧情线乱而有序的情况,最后再不写结局的情况。
很迷?要的就是这种感受,不过能把迷的框架拍好我觉得这种导演应该很容易被人记住,这也是差异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