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的“反转”

秦朔朋友圈 2024-05-22 14:10:50

警情通报

五一期间,胖猫事件在各大平台冲上热搜榜头条,甚至超过了梅大高速塌陷事故。

2024年5月3日及5日,谭某和胖猫姐姐刘某先后向重庆公安局南岸区分局报案,前者告后者侵犯隐私,后者告前者诈骗钱财。

5月19日晚,重庆警方通报了胖猫事件调查结果,胖猫与谭某存在真实恋爱关系,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犯罪,不予立案。

胖猫姐姐刘某多次发布胖猫与谭某私聊记录、转账截图等个人隐私信息,购买流量扩散传播提升热度,导致谭某被网暴,调查过程中,刘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认错,警方将根据进一步的调查情况依法作出处理。

目前,胖猫姐姐多平台账号已经被封。

案例分析

根据警方通报的事实,谭某的确不是此前胖猫姐姐引导大家所相信的那种所谓网恋捞女,和胖猫不是某些文章号称的那种只见过两次面、看过一次电影的关系。她和胖猫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双方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共同攒钱谋划未来生活,双方存在真实恋爱关系。

然而,胖猫在与谭某交往的两年多时间里,的确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转给了她。他每个月代打游戏两三万元,一年收入二三十万。自2021年11月两人网络认识,至2024年4月11日跳江身亡,胖猫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9万余元。

这当然是心甘情愿的。

在他跳江前一天4月10日,胖猫聊天对谭某说“把支付宝小荷包的钱转给你”,谭某回复“你转给我那些干什么嘛”“你还小,你也是要用钱的,游戏也不能打很久,你要把钱都自己存起来,为自己的以后做打算,别给我”。

此前两人正在吵架,4月5日,谭某给胖猫发提出分手:“互相冷静一段时间,过自己的生活。”胖猫可能想以转钱的方式挽回,被谭某拒绝后,当晚胖猫通过支付宝给谭某转账66666.66元,备注“自愿赠予”,留言让谭某经营花店,自己不管了,并将谭某支付宝账号拉黑。不让谭某转回钱的意思。4月11日凌晨,胖猫向谭某发“我们已经结束了”后跳江。

网上认识比自己大六岁的谭某时,胖猫年仅19岁,两年多的交往,中间分分合合好多次,看来模式就是,一个一边吵架,一边转钱,另一个一边吵架,一边收钱。

谭某多半是看在钱的份上没有和胖猫分手,维持了两年多,近80万人民币不是一笔小钱。不过她肯定也没有想要把他往死路上逼,但是她心里很清楚,他因她要分手而死。

所以在4月13日,谭某与胖猫父亲沟通,向胖猫父亲返还13.6万余元,称双方交往期间经济问题再无纠纷,胖猫父亲通过向谭某出具收条。谭某还请了民警调解,当证人。那时胖猫的尸体还没有找到。

谭某急着和胖猫家人了结此事,以为可以留住其它的钱。没想到胖猫姐姐在看了胖猫手机后发现,胖猫给谭某的钱数额远超预期,也看到胖猫工作之辛苦、生活之节俭、精神之困苦,就和妹妹商量要让谭某“不好过,付出代价”“被网暴”,然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估计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一下子就全网热搜了。导致谭某报警,她跟着报警。

警情通报称:“经调解,今日刘某父母与谭某已达成和解,谭某全额退还了与胖猫恋爱期间经济往来的差额。”具体金额没有透露。

大概率谭某想保住剩余的钱的计划落空了。如果她没有报警,或许还能保住这些钱,毕竟网暴不能逼她把钱吐出来。她可能觉得,是在她的家乡重庆,之前已经在民警的调解下和刘家了结了此事,钱已经安全了。

这里最可怜的是胖猫,生前没有人关心他,爱护他,更没有人爱他,死后,为了他的钱闹得尽人皆知。法律上来讲,没有人骗他的钱,他却失去了所有的钱;没有人逼他,他却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

他的悲剧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或家人遭遇同样的悲剧呢?

这不是爱情,是“爱瘾”

严格来讲,胖猫对谭也不是爱情,而是一种“瘾”,对爱情的“瘾”,好比对甜食、对烟酒、对黄赌毒的瘾一样。

“爱瘾”强的人不需要现实的支持或者只需要一点点现实的支持,就可以维持爱的幻想。在潜意识层面,胖猫是否知道自己受骗上当了,谭根本不爱他,只爱他的钱呢?他应该是知道的,但是他不愿意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就不能沉醉在爱瘾中了,就必须要戒瘾了,这太痛苦了,所以只得继续自欺欺人。

从瘾的强烈程度来讲,毒瘾是最厉害的,一旦染上,很少有人能戒掉,赌、黄的瘾其次,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某些毒品瘾弱一些,没有某些赌局强。烟酒、甜食等的瘾更弱些,自制力正常的人可以戒掉。

爱情的瘾的强度,大概在烟酒与甜食之间,或者黄赌毒与烟酒甜食之间,因人而异。有所谓“爱情脑”的人比较难戒掉“爱瘾”的。

什么是瘾?

在《不要再上多巴胺的当了》一文中,我们讲到神经学家们做的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揭示了瘾的本质。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两名年轻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和彼得·米尔纳(Peter Milner)用颅内自我刺激法(ICSS)对小白鼠进行实验,发现当小白鼠可以自己按压杠杆用电流刺激其大脑的某个部位的时候,它们会拼命压杆,不吃不喝不睡,直到死亡。奥尔兹和米尔纳把这个部位称为“快乐中心”。

多年后,美国杜兰大学的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人身上做了相似的实验,结果和小白鼠差不多,受试者也不吃不喝不睡拼命刺激那个部位,当然实验者在他们死亡前停止了实验,受到了受试者的强烈抗议。

科学家发现这个部位正是多巴胺神经元最密集的地方,称其为“多巴胺回路”。但后续的研究发现,多巴胺回路既不是“快乐回路”,也不算是“奖励回路”,而是“激励回路”,它通过承诺快乐激励你行动,但不保证你获得快乐。它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资源确保生存和繁殖,而不是确保你获得快乐。

真正的“快乐分子”的是催产素、血清素、内啡肽(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内源性大麻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大麻)等神经递质,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你在获得食物、性、社会认可等生存资源后的那种被称为“快乐”的感觉。

多巴胺的责任是让你行动起来,去探索甚至去冒险,以便获得生存必需的资源。至于行动起来后,能否得到食物、性、社会认可,感觉到快乐,这个多巴胺不管。也许你会获得快乐,也许不会。你获得的这个快乐对你是否有益,它也不管。

而毒品正是劫持了多巴胺回路,让你在渴望获得快乐的冲动中欲

0 阅读:1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