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最终看营商环境“优不优”

含谷川 2024-06-26 18:15:09

本文转载自【谷川联行】公众号

招商引资,究竟靠什么?

资源禀赋强的,依靠资源招商;产业基础好的,强化产业链招商;要素成本低的,承接转移招商。

看似方法各有不同,实际上项目落地、企业经营、区域发展,最终还是靠营商环境。

什么是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是怎样的?

事实上,“营商环境”的核心词,先是“商”,再是“环境”。

笔者认为,建设营商环境,必须围绕“商”的需求,才能找准环境建设的重点。

那么,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三个字——确定性。什么是确定性,就是让企业心里有个底。

招商引资竞争背后,实质是争夺市场信心,想赢得投资者青睐,各地积累市场口碑相当重要。

招商引资 所见 所闻 所想

这些年,招商竞争力无需多言。

譬如,超大城市抱团,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具备全球招商大会;再或是,上海开启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吸引全球企业入驻。

小城市一样不甘落后,“招商潮”自上而下地渗入县域、乡镇一级,也发出了招商邀请涵。

然而,在各地“猛如虎”招商引资中,有些举措与优化营商环境互为“矛盾”。

今年1月,新一轮税收政策优惠的清理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严肃治理地方违规招商引资中的涉税问题,严格抓好税费政策统一规范执行,严禁税务部门和税务干部参与配合违规招商引资。

说到这,就想起了采访董明珠的发言:

“企业天天靠国家政策补贴、救济,还怎么发展”?去年两会期间,这句话一下戳到招商人心坎里。

提到政策,免不了谈到“优化营商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视营商环境改善与提升。

但是,好的营商环境,不是无成本、无条件满足企业需求,也不是出台几个条例就能改善。

甚至,有人曾提出了,“往往需要政府给政策、拿资金的项目,大多都不是好项目”。

简单说,招商引资不是将“超量补贴”作为地方营商环境的体现。

现阶段,当没有财政奖补这个利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是更佳的终极选择。

进一步来说,在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内外两个市场都需要以一致的市场规则作为基础,这也是提升营商环境的必经之路。

各地通过密集出台招商引资政策的模式,注定逐步成为旧时代的挽歌,未来提升营商环境,关键在于化繁为简,以长期的、明了的、确定的统一规则来低成本、高效率招商引资。

营商环境 被看见 被理解 被认可

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基层,营商环境备受关注,可谓贯穿始终。

就招商而言,好的营商环境,有哪些体现?一句话就是:

在项目洽谈前,对投资方有吸引力;在协议签订后,对投资方有服务力;在项目落地时,对投资方有保障力。

实际上,吸引力、服务力、保障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难就难在,营商环境建设虽然有共性措施,但更应该有个性化、差异化举措。

本质上就是,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上具备“向前一步”的能力。往前走一步、想一步、做一步,营商环境才能表现出对招商引资的“变现”能力。

各地对营商环境越重视,招商引资进展越顺利。

拿苏州来说,“政策+服务”成为苏州营商环境中最鲜明的特质。政府有效率,招商有进度,市场才有活力。

以前,就听到苏州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左右的时间,都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的方面,50%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

地方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有一定困惑,有的区域先入为主的“一刀切”政策,导致具体操作中经常在“无为而治”和“贴身跟进”之间左右为难。

原因很简单,没有找准企业需求的“痛点”,没有根据需求层次和企业特点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没有引入“精准营商”理念。

前不久走访企业,对一位企业家的话印象深刻:

企业第一目的是赚钱,不是为了享受服务。如果没有更多赚钱机会,别说天天“店小二”服务,就是搞贴身服务,投资企业照样不来。

换个角度看,检验地方营商环境的终极指标,就是企业再投资的动作。

在营商环境建设上,把一些影响企业经营的小事办好,有时和办大事一样重要,最难的也正是政府管理在小事上见细节、见观念、见结果。

有位记者朋友陈述,今年参加了苏州“新年第一会”,发现了一个细节:

坐在会场前三排的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而是当地的科创企业代表。细节可窥全貌:在苏州,企业永远是主角,占据着“C位”。

苏州招商引资,从既往实践看,政策容易出,但关键在落地。

如果说,苏州民营经济20条政策出台的工作量为5%,那么剩下的95%都是用来促落实的。

然而,不少地方有了“营商环境体验官”。

主要包括:各类企业代表、协会代表、投资服务一线工作人员、专业人士、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自愿参与营商环境监督的社会热心人士。

通过这种形式,真正实际参与和体验,反馈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以及生产经营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和诉求建议。此外,一些地方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以普通人身份换位体验,破除发展“堵点痛点”。

这样一来,一项服务推出后,是置之不理,还是及时追踪问效。折射出的是,不同地方招商引资的价值观。

如今,诸多地方构建“产业生态”,正是为企业营造持续发展的环境,提供值得深耕的经营土壤,最大程度满足企业需求。

你们看,湖泊生态系统,鱼群既为水草提供养分,又滋养昆虫、净化湖水,而湖水在为动植物提供养分的同时,又需要动植物的净化。

区域的产业生态和湖泊系统一样,需要各产业、各企业之间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整体关系。

从生产维度看,产业生态涉及到产业链外的领域。比如,衍生产业、关联产业等。拿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除了对整车配套产业外,还有智能车载、新材料、储能等领域。

而其中的新材料,又能关联特种材料、高端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这些方向彼此交织、互相渗透,拓展细分领域,丰富产业空间,从而企业得以需求对接、业务关联、市场融合。

这样的产业生态,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机遇,提供新的市场空间,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根本需求。

如此一来,具有共生、互生、再生能力的产业生态,才是吸引企业投资的核心点。

可以预见,产业生态是最大的营商环境。久而久之,进入以构建需求对接、业务关联、市场融合、经营协同为特征的营商环境的新时期。

各地方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聚企业、聚人心。就像企业家所说,“比风景更吸引人的是营商环境”。

这场没有完成时的自我革命,每个地方招商引资都要开个好头、且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实效上。

简而言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0 阅读:0

含谷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