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他曾是天子脚下最耀眼的才子,却两度被帝王冷落;他满腹经纶,却在仕途上蹉跎半生。
他是解缙——那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又屡遭命运捉弄的奇才。

朱元璋赏识他,却让他足足等了八年才得以施展抱负;朱棣登基后,依然让他在冷板凳上虚耗八年。
可就是这样一个屡遭忽视的文人,最终却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份无可替代的瑰宝!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沉浮?
天赋惊人,少年得志解缙,字文淵,号西台,江西吉水人。
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天资聪颖,过目不忘。
襁褓中识字,5岁能诗,10岁诵千言长文。
12岁通晓《四书五经》,成为乡里闻名的神童。

父亲解开是个隐士,曾被朱元璋召见却执意不仕。
这让年少的解缙备受鼓舞,暗自立下宏图大志。
洪武二十一年,年仅19岁的解缙就在乡试中高中解元,次年会试得第七名,殿试摘得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从此,一个璀璨夺目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勇于直谏,触怒君王解缙进士及第后,被选为朱元璋的侍读。
这位少年天才,初入官场就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
他针砭时弊,犀利陈词,接连上书皇帝,劝谏朱元璋废除酷刑。
一时间,这个敢说真话的翰林郎,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可惜天子脾气不小,哪里受得了这种当面顶撞?朱元璋当即震怒,众大臣吓得噤若寒蝉。
好在当时正值盛世,皇帝尚能容人。
朱元璋没有治解缙的罪,只是淡淡地评价道:"有才,年少而语夸。"
殊不知,解缙的倔脾气上来了,根本不知收敛。
他接连上书,直指皇帝滥杀功臣、刑罚过重等弊政。
朝中早已对这位言辞犀利的小朋友忍无可忍,纷纷上书弹劾。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终于找到了借口。
以解缙为被诛杀的大学士胡惟庸鸣不平为名,将其贬回老家,闭门思过,足足有八年之久。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
解缙闻讯赶赴京师吊唁,然而心中更多的是痛惜与遗憾。
当年皇帝曾许诺他"大器晚成",只要潜心修学十年,定会重用。
如今十年未到,朱元璋却撒手人寰,这个承诺也化作了泡影。
好在建文帝继位后,解缙终于重新被起用。
他一心扑在学问上,撰写诗文,建言献策,渐渐名声大噪。
然而好景不长,旧日仇敌又来找茬了。
礼部侍郎袁泰向建文帝告发解缙曾经得罪过大臣,还诬陷他在守丧期间就出来做官,是个不忠不孝之人。

年轻的皇帝哪里听得进去解缙的辩解?当即将他贬为甘肃卫所。
正当解缙在贬所郁郁不得志时,京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为名,杀入京城,逼建文帝禅位。
朱棣是位善于笼络人心的雄主,他深知解缙这样的奇才必须得到及时拉拢。
于是火速召回了解缙,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位列朝中为数不多的内阁大臣,一时风光无限。
博学多识,编修鸿典位高权重的解缙,为朱棣尽心竭力,殚精竭虑。
他先是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倾囊相授,成为朱棣最信任的谋士。
朱棣每每感叹:"天下不可一日无朕,朕不可一日无卿。"
永乐六年,解缙又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主持编修《永乐大典》。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工程,需要广搜群书,网罗天下才俊。
解缙恪尽职守,带领两千多名儒生,历时五载,终于编成这部浩如烟海的巨著。
全书22000余卷,3亿多字,包罗万象,举凡经史百家之学无所不包。
它汇聚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所有重要典籍,堪称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
《永乐大典》一经面世,即震惊四海。
它比《四库全书》早了将近300年,也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400余年,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直言进谏,再遭贬斥永乐八年,又一场"立储之争"在宫廷内部爆发。
朱棣有意废长立幼,欲传位于次子朱高煦。
身为帝师的解缙,却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应立嫡长子朱高炽。

朱高煦对解缙怀恨在心,屡屡在朱棣面前进谗言。
与此同时,解缙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将试题泄露给了同乡考生曾棨。
这件事很快被朱高煦抓住把柄,告发解缙结党营私,优先录取同乡子弟。
朱棣大怒之下,将解缙贬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永乐十年,解缙再次进京述职。
不料朱棣恰好外出征战,只能去拜见太子朱高炽。
朱高煦又跳出来告状,说解缙擅自觐见储君,居心叵测。
恼羞成怒的朱棣,索性将解缙投入诏狱,任其自生自灭。
命运乖蹇,雪夜非命就这样,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王朝功臣,一朝沦为阶下囚,在阴冷潮湿的大牢里苟延残喘。
永乐十三年腊月,朱棣外出巡视,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进宫述职,递上了一份狱囚名册。

朱棣随意翻阅,猛然瞥见一个熟悉的名字——解缙。
这位阴晴不定的暴君,抬头问了纪纲一句:"缙尚在狱中?"
纪纲精于察言观色,立刻心领神会。
他当即回到狱中,借口犒赏解缙,灌了他个酩酊大醉。
入夜,他命人把神志不清的解缙拖到积雪的广场,不一会儿,这位才华横溢的史学大家,就这么活活冻死在风雪交加的暗夜里。
时年仅47岁。
次年春天,朱棣回銮,方知解缙已死。
他也没说什么,只吩咐抄没家产,连坐三族,从此这个名字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馨香千古,功盖宇内20多年后,宣宗朱瞻基继位。

他是朱高炽的儿子,也是解缙力主立储的那个"好圣孙"。
朱瞻基恢复了解缙的名誉,追赠他太子太保,谥号"文忠"。
虽然解缙的一生坎坷多舛,备受磨难,但他超凡脱俗的学识和勇于担当的品格,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彪炳史册,流芳百世。
如今,散落在海内外图书馆里的《永乐大典》残本,仍是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珍品。
它为古代社会留下了极为翔实的史料,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人说,解缙虽死犹生,因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参考资料:
1.《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2.《永乐大典》编纂始末考
3.《解缙评传》,程万军著
4.《觉非录》,解缙撰
5.《国朝献征录》,陈邦瞻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