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里的职场生态,一直是种复杂的存在。尤其是那些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领导,看似和员工有着相似的过往,但实际相处下来,往往并不轻松。表面上“咱们是一家人”,背地里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平衡,真的挺考验人的。
初期有温度,后期有距离很多基层爬上来的领导,刚晋升那会儿,对下属是挺体恤的。毕竟,他们也是从一线熬过来的,加班的苦、指标的难,通通都懂。这阶段的他们,常常能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会主动帮忙争取一些福利,感觉挺“靠谱”的。
可好景不长,位置一变,屁股也跟着换了脑袋。领导的责任摆在那里,业绩要交,任务要扛。于是,那份体恤慢慢被责任和压力冲淡。他们开始转变成上传下达的中间人,甚至带点压迫性。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把压力层层下压。
有个朋友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部门经理,升职前还和员工一起吐槽加班、点外卖。升职后,连说话的语气都变了,开会时只关心指标完成了没有。再熟悉的员工,也变成了“数字”和“报表”上的一行数据。
业绩压力的“杀伤力”国企的业绩压力就像一根鞭子,从上到下,层层加码。而那些从基层上来的领导,往往最擅长把这根鞭子甩得又狠又准。毕竟,他们太了解基层的套路了,知道怎么“拿捏”。
比如,某国企的销售任务,年初公司定的是人均200单,到了省分公司,变成400单,再到地市级,一口气翻到800单。领导为了在考核中“亮眼”,甚至制定了“未完成任务,扣奖金”的规定,直接把基层员工逼到崩溃。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从基层上来的领导对“应付差事”的招数太熟悉了,基本没漏洞可钻。员工私下调侃:“领导比我们还懂怎么偷懒,哪还敢乱来?”
心理补偿的“隐性伤害”从基层到领导,这条路可不容易,期间多少委屈和压抑,外人未必看得到。所以,有些领导一旦上位,就会通过一种“补偿性行为”来平衡内心的压抑。而这种行为,往往是对下属不自觉的苛刻。
有位同事提到,他的领导刚升职那会儿,开会时特爱点名批评人,哪怕是些小问题也不放过。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位领导当年被他的上司当众训过,至今难忘。这种心理投射,让下属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得意时的“人性写照”“职场如戏,全靠演技。”在国企,这句话真是一点不假。很多基层上来的领导,升职后急于和过去切割,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像个“上位者”。
某次部门聚餐,新晋领导直接表示不再参与员工的“小圈子”,原因是“身份不同了”。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维持“领导的威严”。但实际上,这背后更多的是对新身份的适应焦虑。他们害怕不够“领导化”,所以用刻意的疏远来重新定义关系。
保持距离,懂得分寸与从基层上来的领导相处,说到底是门艺术。既要尊重他们的努力,也要理解他们的处境。但更重要的是,保持适当距离,别太亲近,也别太疏远。
他们的变化,不全是因为人性,而是因为规则。你只需要守住自己的界限,做好自己的事,不依赖、不迎合、不抱怨。毕竟,职场的关系,说白了,不过是一场利益交换,认清这一点,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多看水浒,多学高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