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不是姜维直接北伐,反而是蒋琬费祎两个文人继任。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这是费祎对姜维说的一段话,意思其实也明确了,费祎认为:不管是蒋琬、费祎自己还是你姜维,我们都不如诸葛亮厉害,诸葛亮都没有办法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我们三个就别瞎做梦了。不如保境安民,造福益州老百姓,也能名垂青史了。
这便是为何诸葛亮临死前,不是让姜维直接接替他继续北伐,而是让蒋琬、费祎继任丞相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清楚明白,他死后,北伐是越来越难的,益州偏安一隅,人口稀少,时间越久就越容易被东吴和曹魏拉开差距。
曹魏人口约450万左右,东吴人口约250万左右,蜀汉人口约10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曹魏人口比东吴人口+蜀汉人口还多。所以《出师表》中说了待天下有变,曹魏内部如果不发生大规模动乱,人口基数大,军队士兵招募就快就多,土地资源粮草丰富,过50年100年,只要曹魏皇帝不作死,蜀汉根本没希望的。这便是现实。
而除了这个现实因素,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姜维政务能力不行,从姜维后期的表现来看,姜维对于政治是偏弱的,军事上确实有能耐。政治水平也是一种能力,姜维明显不足,蜀汉末期被黄皓排挤后,姜维只能选择冷战到沓中。《华阳国志》记载:黄皓协比阎宇,欲废姜维树阎宇,故姜维惧,不敢还。姜维为什么斗不过黄皓,原因在于蜀汉末年,朝廷内部重臣诸葛瞻、董厥和姜维也不和睦,姜维还是偏武将性情,不会服软不会拉帮结派。而蒋琬和费祎这一点比姜维强多了,虽然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没怎么北伐,但绝对不会让黄皓在朝廷撒野。
第二姜维当时军衔资历远远不够。诸葛亮魏延死后,论军衔,在姜维之上的还有不少蜀汉大将,比如王平、比如吴懿、比如吴班、比如高翔等等太多了,再怎么轮也轮不到姜维来主持北伐啊。姜维那会只能算一个小弟,姜维真正靠实力上位是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时期,姜维常常独立率领一万左右的兵力去北伐,逐渐在蜀军中打出了威望。再加上老将们都纷纷去世,姜维于公元256年升迁为大将军,几乎掌管蜀汉全部军权。《三国志》记载:十九年春,就迁姜维为大将军。
姜维政务能力弱,必须要蒋琬和费祎帮他托着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