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王朝开国文臣之首,被朱元璋誉名为帝师,仅靠一支笔达到了人生巅峰。他也是大明文化教育的振兴者,无数莘莘学子的人生导师。他的赠序《宋东阳马生序》更是勉励万千学子,教诲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不仅文采飞扬、还是史学人才、更是被历史学者称赞可与史学巨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媲美,他就是元末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
宋濂一生谨慎文采斐然,深得洪武皇帝朱元璋恩宠。然而,也因文采最终被流放而死。本期文章,我们来了解宋濂传奇的一生。宋濂别名宋寿,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公元1310年,宋濂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宋守富官拜太常少卿,父亲宋文昭在执政时期官至礼部尚书,亦与其祖父同一天生日,故名为寿,后才改名为濂。
这样显赫的家世看起来相当不错,是不是和《宋东阳马生序》里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有点出入?当时正值明末清的乱世,社会混乱不堪老百姓流离失所。等到宋濂出生后,宋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显赫家世。因宋濂是早产,其母怀孕仅七个月便出生了,故而宋濂体弱多病,常常因为“风眩”昏迷数日。
幸好母亲和祖母对宋濂无微不至的照料,才得以平安长大。难道这就是民间老话说的七活八不活吗?也正因为宋濂少年体弱,宋濂从小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书和学习上。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小时候的宋濂因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籍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为了更好的温习功课,他选择了把书中的知识抄在纸上。有时候到了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都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学习抄录书籍。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又是多少80后和90后学子们的回忆?抄写完毕之后,宋濂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时间期限。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因此,宋濂才能博览全书。其实不光是努力,宋濂在读书的道路上有着惊人的天赋。《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幼英敏强疾。据说:宋濂六岁时,一日便能把全文2000多字的《蒙求》背诵而出。
九岁就能作诗,记忆力强人又聪明!因此被称为“神童”。当时有一个叫做张继之的人,听说宋濂记忆力超群,便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准备考考宋濂。于是就问宋濂多长时间,能背诵《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要一周。张继之十分不信,便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不到一会儿,就一字不漏的背了下来。
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后来,宋濂父亲也听取了意见,在宋濂稍微长大后就让他外出求学。据历史记载,宋濂受业于当时文坛上有名的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也正是有了名师的教导,使得宋濂在文学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当时,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十分艰苦。他独自一人背上行囊不惜翻山越岭,就算足肤皲裂都不知道。他每天只吃两顿粗茶淡饭,无鲜肥滋味之享。破旧的衣服更是和周围的绫罗绸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宋濂毫无羡慕之心,因为读书就已经让他心中十分满足和快乐。所以宋濂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不知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又还有多少人能保持初心?后来学成之后的宋濂,追随老师吴莱去了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当了个教书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家族如果能有五代到七代,一直聚居在一起!被朝廷表彰,就可以称之为“义门”。
而郑家从北宋年间开始,整整聚居十五代共计340年,在中国家族文化中有着标本般的意义。在正义门里有着数以万册的藏书,对嗜书如命的宋濂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由于宋濂与郑式家族的友善关系,他可以全览正义们的藏书。再加上他超级学霸般的记忆力,短短几年时间宋濂就成长为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公元1349年,宋濂的才能渐渐被世人所知。要知道,当时的举官还是颇为讲究“学而优则仕”。因此,宋濂受到了很多文人大儒和官员的举荐,甚至是当时的统治者元顺帝,都下旨召他为翰林编修。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第二年,宋濂为回避大元朝廷召见隐居龙门山,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上山写书。宋濂的文风淳朴洒脱,飘逸自然以散文闻名。连外国使者都花高价向宋濂求取文章。日本使臣曾持百金求购他的文章,宋濂直接拒绝。
朱元璋问他原因?宋濂说:作为天朝的大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钱财有损国体!颇有文人清贵之风。公元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伯温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从此,宋濂与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刘伯温主要任务是军事谋臣,而宋濂的作用就是管理文臣。
同年的七月,宋濂奉命成为儒学提举负责江南的学子举荐。十月,宋濂又被召回为太子讲师,教授朱标《五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宋濂与太子朱标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宋濂入仕之后,并没有停止对文学的追逐。朱元璋建国的第一年因宋濂之才学,朱元璋下令宋濂和王祎负责史书《元史的撰写,彼时二人皆是“学问渊博”之人。
有人说《元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中,质量最差的一部。其实,朱元璋登基称帝不久。为了大明江山永固,才下旨修撰《元史》向世人昭告新的王朝诞生。故而对于《元史》的修撰,朱元璋显得极为迫切。正是这份迫切,促使宋濂等人不得不加快著书的步伐,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修成了《元史》。
作为大明朝开国辅佐之臣,除了修撰前朝《元史》之外,朱元璋所发布的重要命令和明朝规章制度等,大多出自宋濂之手。如明朝的法律大典、大明日历、衣冠之治等。宋濂为官,不止单著书一事。更多的时候,宋濂做到了一个臣子应该规劝帝王的本分。
有一次,天降甘露不止。朱元璋问宋濂:此异象为何征兆?宋濂以《春秋故事》为例告诉朱元璋:成事在人,而非上天!不必因为天象而终止作为君上的仁德。朱元璋又问宋濂作为一个帝王,应该读何书?宋濂闻言,并向朱元璋推荐《大学衍义》。
朱元璋见此,便令属下将书中的内容写在宫殿墙壁之上。而后,朱元璋又召集群臣,一同前来听宋濂讲课学习其中内容!可见宋濂足以称之为帝王之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宋廉为官十分谨慎检点,而且坦诚而透明。宋濂每次上朝回家,在和家人交谈时,都没有一句话、一个字、涉及大明朝廷事务。
当有人问宋濂朝中之事的时候,他就微笑不言,只是用手指一指家中的墙壁。在墙壁上,是他亲自书写的“温树”二字。这两个字后面是有典故的,有个成语叫“不言温树”。说的是西汉的大臣孔光,孔光作为宰辅重臣,归家从来不语政事。家人有事问他,长乐宫温室殿里都种了些什么树?对于这样微小的话题,孔光也沉默不语。
后人欣赏孔光的做法,所以就用“不言温树”来比喻行事谨慎缜密的人。宋濂写“温树”两字,正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把孔光看作榜样!好好学习孔光谨小慎微的作风。公元1377年,67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颇为不舍又意味深长的给他写了两句话:白霞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常人看来似乎只是简单的告别之语,可若细细一看“迹应稀”三子格外耐人寻味。此外,朱元璋还有一声叹息,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这样一看,所谓的留别,其实是提醒宋濂。朱元璋的意思是让宋濂避开朝堂,不论政事。
毕竟,作为伴君二十余年的内阁大臣,宋濂知道的政事太多了。对于朱元璋的送别诗,宋濂没有多想。写了这样两句:臣身愿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此后,宋濂每年到南京朝见朱元璋一次。还经常写信给太子,并不断以师傅身份给太子指点江山。然而,这或许触动了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以谨慎小心为准则的宋濂,却不知道为什么忘情于此!也为此后的祸患埋下了伏笔。公元1980年,宋濂的长孙宋慎牵涉到了胡惟庸案。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胡党之狱,宋氏一家全部被捕入狱。而后孙子宋慎被杀,宋濂也被定为死罪。
受到宋濂多年的教育,被师傅尊崇备至的太子朱标,得到消息后大惊失色!流着眼泪向父皇求情:愚笨如我只有一位师父,请陛下哀怜不要处死恩师宋濂。朱元璋大发雷霆,等你做天子时再哀怜吧!太子听得惊恐不已,跑到金水桥头投水自沉。虽然被救起,却此后日渐消沉。
最终,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多次劝谏下,宋濂才被赦免死罪改为流放四川。公元1381年,71岁的宋濂于流放四川途中病逝于夔州。宋连临终之际,正坐敛手而逝!始终保持读书人的庄重仪态。对于宋濂之死,一直是历史上的热点问题。
而明朝末期的大学问家李贽给出了深度解读:他认为宋濂既然主动回到老家,又要每年来南京一次!并且与太子朱标过往密切,显然违反了朱元璋的大忌。“四海皆知卿名、卿自爱”,这是朱元璋对宋濂离别的忠告!可是年迈的宋濂却未能听懂。
观宋濂的一生极为辉煌,于微末中苦读出身。年少,不因外物而停止对读书的坚持。稍长大后,又开始以所学之才匡扶社稷。无论是著书立作还是为官之道,宋濂始终恪守文人之风骨!实在令人心生敬佩。细读宋濂古稀之年撰写的赠序《宋东阳马生序》更知宋濂成才之路绝非易事!而是水滴石穿的刻苦读书之道。
可笑自己,而今蹉跎人生三十有余!逐尝人生之艰苦,才懂其意。奈何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宋濂个人简介:一生足迹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12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
宋濂自幼聪颖好学,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刻苦钻研,最终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他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精通《五经》。在明初,他受朱元璋礼聘,为太子朱标讲经,并奉命主修《元史》。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后世“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
晚年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创作背景《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公元1378年,宋濂应诏从浙江浦江北上应天府(今南京)觐见朱元璋,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在这次拜访中写下了这篇高中课文赠序,勉励马君则等太学生刻苦求学。
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主要内容和思想:在这篇《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中,宋濂叙述了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进行对比。宋濂通过这些经历,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他以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宋濂一生作品无数,尤其在文学教育和史学编撰有着卓越的成就。宋濂在明朝初期担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并参与主修《元史》。洪武十年(1377年),他以年老辞官还乡。68岁时,洪武皇帝朱元璋赏赐众多名贵布料,让他在100岁时作百岁寿衣用。可别说百岁,仅仅三年时间因胡惟庸案爆发,宋濂被长孙宋慎牵连终究还是未能赴百岁之约。宋濂流放四川未得善终,朱元璋态度的转变让人唏嘘。今天,我们回忆宋濂的作品《送东阳马生序》怀念这位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