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尾音!曹魏高平陵之变,迈向衰亡,东吴二宫之争,取祸之道

雁玉历史 2024-10-24 04:49:41
高平陵之变

公元226年,曹丕死,曹叡即位。按照曹丕生前的嘱托,曹魏由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等人辅佐朝政。曹叡为了可以自由主持朝政,即位之初就将曹丕指定的朝廷重臣调离身边。司马懿接受调派去往南阳,而曹真则被调到了关中地区。

为了掌握实权,曹叡削弱了前朝老臣的权利和他们在朝廷中的势力。可以说,曹叡颇有政治头脑。但是,时局发展往往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曹叡即位第二年,即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北伐中原。后来,为了争取北伐胜利,诸葛亮还与吴国孙权联手征讨魏国。

面对吴国与蜀汉的联合进攻,曹叡首先启用了曹真,没想到曹真根本无法抵御敌军的攻势,魏军在前线屡战屡败。在这种形势下,曹叡不得已召回并重用了司马懿。司马懿到达关中地区之后,显示了其高人一等的军事才能,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有效阻挡了北伐军的步伐。司马懿在稳定抵御外侵,稳定曹魏时局的同时,不断扩张着自己的权势。很快,司马懿就拥有了直接影响魏国朝廷政权的能力。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离世,年仅8岁的养子曹方即位,曹爽、司马懿被授予辅政之权。与司马懿相比,曹爽年轻气盛,根本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曹叡去世不久,曹爽就将司马懿表为太傅。太傅一职在当时是一个徒有其名却无实权的职位。这就导致司马懿虽然名为百官之首,却没有任何可以影响政权时局的能力。司马懿的权利被无形剥夺,但他隐忍不发。

曹爽自以为扳倒了位高权重的司马懿独揽了大权,可是他毕竟年轻狂妄,不知道司马懿城府颇深。司马懿一下子忍了曹爽十年,只为等待一举消灭曹爽势力的机会。

就在曹爽权倾朝野,肆意呼风唤雨的时候,司马懿却没有任何作为。

公元241年,东吴举兵进攻魏国,一路杀魏军无数。国难当头,司马懿请兵出战。曹爽听取下属的建议允许司马懿出兵。战场之上,司马懿显示出了非凡的实力,击退了东吴地进犯。曹爽原以为可以借司马懿战败之机彻底除掉他,却没有想到司马懿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宝刀不老,这让他一时间乱了方寸。

两年后,东吴诸葛恪再次率兵进犯魏国。一开始,曹爽因为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允许司马懿出兵。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不出战,战争形势就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东吴在前线一路高奏胜利之歌,诸葛恪不断向魏国发出挑衅。形势如此危急,一时间曹爽也无计可施。这时,朝廷内部的大部分臣子都请求让老将司马懿再次领兵解除危难。虽说曹爽与司马懿素来不合,但是在国家存亡面前,曹爽还是选择了妥协。司马懿终于得到机会领兵再战。

司马懿不愧为一代豪杰,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威风不减当年,一出马就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屡建奇功。最后,在他的统领下,魏国再次击退了东吴的侵犯。这一战,司马懿的威望得到迅速提升,甚至开始有人将其视为崇敬和仰慕的对象。

曹爽看到司马懿有东山再起的架势,自然心中不安。相对于人们对司马懿的敬仰,曹爽的集权已经让国内人产生了非议,很多人对他的统治心怀不满,更不用提诚心辅佐了。眼见司马懿的势力一天天崛起,为了挽回局面,曹爽决定讨伐蜀汉。

公元244年3月,曹爽派大军进攻蜀国。没想到,魏军出师不利,被蜀将王平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曹爽一意孤行,让魏国损兵折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于是司马懿力劝曹爽撤军并说明利害关系,战事这才作罢。

曹爽没有在前线战死,却也成了朝廷大臣们眼中无能和自傲的代表,让人感到厌恶。虽然司马懿在实力上仍然与曹爽相距甚远,但是在声誉和气势上却已经完全压制住了傲慢的曹爽。性格的缺陷注定了曹爽在政治斗争上的失败。

在这种对自己十分不利的政治环境中,幼稚的曹爽作风如旧,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他认为司马懿已经年老,即便眼下获取了一部分的支持,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日子了。相比来说,自己年轻精力旺盛,机会还有很多。

不过,曹爽还是担心司马懿哪一天再起势威胁其权利。

公元248年,曹爽让手下借辞行的名义去司马懿府上探听虚实。司马懿自然明白曹爽的用意,于是故意披散着头发坐在床上装病。在与曹爽的下属李胜说话时,司马懿装聋装傻,回答得语无伦次。

之后,司马懿吩咐下人喂他喝汤,又假装失去了自理能力,无法将汤汁顺利饮入口中。司马懿对李胜说,自己已经老了,而且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国家大事只能交给年轻人了。李胜生性老实,看到眼前这位老臣的样子心中十分难过,压根没想到这是司马懿为了迷惑他而演的戏。

离开司马懿的住处,李胜将看到的情况如实告诉了曹爽,并且显得十分悲伤。曹爽心机不重,他看到李胜的表现就真的以为司马懿确实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再对他构成任何威胁了。从此,曹爽解除了对司马懿的防备。殊不知,最后自己竟还是被这位朝中老臣所灭。

公元249年正月的一天,曹爽陪同皇帝曹方前往高平陵祭拜先帝。看到曹爽安排所有兄弟随行,却不带太多王公大臣,曹爽帐下的谋士桓范感到十分忧虑。他建议曹爽至少留一个兄弟在城中以防有人图谋不轨。目中无人的曹爽丝毫听不进下属的劝诫,带着全部兄弟陪同曹芳出发了。

司马懿怎么可能放过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等到曹爽一行人离开王城,司马懿就开始发动政变。他命人封闭王城,攻占王宫和武库,并劫持扣押了曹氏宗族。之后上书郭太后弹劾曹爽的罪行,并亲自带人切断曹爽了等人的归路。

曹爽手下有一些有能力的谋臣,一发现司马懿政变就及时做出了反应。特别是桓范,在被司马懿扣押之前迅速跑出了洛阳城,直奔曹爽处。曹爽接到司马懿上书弹劾的奏章和政变的消息后,震惊地差点从马上掉下来。病弱的司马懿怎么可能突然篡夺政权?曹爽十分不解。

情况紧急,来不及仔细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了。曹爽与身边谋士开始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桓范在分析了当下局势之后,建议曹爽挟持幼帝曹方回到许昌,之后召集各地的军队共同声讨司马懿叛党,以求长远发展。

正当曹爽犹豫不决之时,司马懿派人前来劝降,告诉曹爽只要他肯自愿交出手中的兵权,司马懿就不会杀他,而且还能保证他们兄弟的荣华富贵。曹爽是个贪图享乐的人,思前想后,决定无视桓范的劝谏投降司马懿。

曹爽的傲慢为他建造了坟墓。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获得完全的胜利。曹爽投降之后,共有七家被斩首,诛灭三族,被牵连者高达5000多人,由此曹氏宗亲的势力持续衰落。

这次政变之后,魏国的政权开始转移到司马家族手中,曹魏皇帝就如同当初的汉献帝,成为被人挟持的傀儡。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打下了基础。

吴二宫之争

约在公元242年到公元250年几年间,东吴发生了一起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的宫廷内乱——二宫之争,即吴易太子之祸。当时孙权虽然在位,但是已经年老。

后世多认为,年轻时的孙权堪称一代枭雄,曹操对他也是十分赞赏,在与东吴的对战中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但是,步入老年的孙权却日渐昏晕,不辨是非,导致孙霸萌生谋反之心。

随着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朝廷内乱,党羽矛盾也逐渐凸显,太子之争已经严重危及东吴的国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内乱中争斗不休的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孙和遭到废黜,孙霸被赐死,吴王孙权将太子之位传给了小儿子孙亮。

公元241年,孙权的长子即原本的太子孙登离世。孙登的亲生母亲身份不详,从某个方面来说,孙登早死避免了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另一场宫廷政变。孙登死后,太子的位子出现空缺。之后,孙权又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四儿子孙霸则被封为鲁王。尊卑上位确定之后,孙权本该区别对待即将成为皇帝的孙和与亲王孙霸,可是头脑发昏的孙权却让二人享有同等的待遇。

孙霸和诸位大臣见此情景,以为孙权对待太子之事另有打算,于是逐渐分为太子党和鲁王党两派,为孙权的身后事做着准备。大臣们泾渭分明,争斗不断。孙权虽然察觉到党羽之争心怀不悦,但是一直忍而未发。

朝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等人支持太子孙和,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等人则归属孙霸一派。孙和虽然名为太子,但是也没有得到压倒性的 支持。

孙霸的政治意图日益显现,太子党人坐不住了。太常顾谭多次上书,希望孙权可以向世人表明嫡庶关系,明确太子孙和的立场。这样才能让鲁王孙霸断了争位的念想。太子太傅吾粲在请求孙权在表明孙和地位的同时将孙霸及其亲近者远调他处,以平息争斗。

但是之后,向孙权进言的太子党人纷纷遭遇不测。顾谭因被陷害而招致流放;吾粲在鲁王孙霸的污蔑下被抓入狱,之后死在了狱中;陆逊因与吾粲关系密切屡遭孙权指责,最终忧愤而死。

公元250年,朱据、屈晃等人带领不少将臣请求孙权释放被软禁的太子,虽然言语诚恳,感情真挚,却还是招致了孙权的不满。孙权下令惩治、贬谪甚至斩杀了不少太子党人。臣子骚动,被软禁的太子孙和也难逃一劫。过了不久,孙和就被孙权下放到了故鄣(今浙江安吉)县。

二宫之争即是鲁王孙霸想要窃取孙和的太子之位。与孙和相比,孙霸显然更加具有野心和政治头脑,而且心狠手辣。孙权对孙霸倍加爱护,这让孙霸产生了谋逆夺储的想法。适时,孙权因为全公主孙鲁班的中伤对孙和母子心怀不满,致使孙和生母抑郁而终,孙和渐渐失宠。孙霸见状,夺位之心 更甚。

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鲁王孙霸为了彻底搞垮太子孙和,用尽各种方法诬陷中伤太子及其党羽,迷惑孙权。这时候的孙权则是非不明,深受孙霸等人的蛊惑,竟然做出软禁太子的决定。再加上全公主一党在孙权面前说尽太子坏话,孙和再也无力翻盘。鲁王孙霸则离目标达成之日越来越近。

公元250年,太子孙和被废。但是鲁王并没有拿到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而是流放孙和的同时赐死了孙霸,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至此,持续多年的二宫之争落下了帷幕。

很多人无法理解孙权在统治后期的行为。按照常理来说,太子党羽被消耗殆尽,那么孙权在废黜了太子孙和之后,就应该改立鲁王孙霸为新太子,扶植新的势力支撑国家。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孙权竟然下令在废黜太子的同时赐死孙霸,并且诛杀其党羽,最后改立刚刚8岁的孙亮为太子,实乃亡国之道。

吴国的二宫之争是历史上一场十分经典的政治斗争。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兄弟反目成仇,父子之间相互猜忌,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大量勇将重臣死在了毫无意义的内乱之中,人才尽失,政局也自然而然地因为朝廷内部的分裂产生了变化。

另外,在这次内乱中,有一股势力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全公主一党。从宫廷争斗的视角来看,可以说,全公主孙鲁班是一位十分关键的人物。全公主身边聚集了不少野心家,经常在朝野中兴风作浪。

二宫之争中,全公主在孙权身边煽风点火、搬弄是非,成了孙权惩办太子孙和的一大助力。孙权死后,幼子孙亮即位。全公主一党趁机掌握了国家大权。

二宫之争之后,国内国外的政治局势每况愈下。面对他国的进犯,吴国也再无斗志。太子与鲁王的斗争大大消耗了吴国的国力,为吴国播下了亡国的种子。孙权一时糊涂,竟酿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0 阅读:10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