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奇怪之处:为何前6期将星如云,后17期却再难出名人?

专解明朝疑难杂症 2025-02-08 14:36:24
黄埔军校奇怪之处:为何前6期将星如云,后17期却再难出名人?

黄埔军校这个地方真有意思,听说当时的学生都挺能折腾,一帮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天天喊着要打天下,要救中国,虽然那会儿他们还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这股劲头倒是挺真诚。

那时的黄埔岛上正在搞建设,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整个岛上到处都是施工的喧嚣声,这些声音像是在预示着什么新时代即将到来,孙中山跟苏联顾问还有共产党的人凑在一块儿商量着怎么把这个军校办起来。

廖仲恺当时就觉得不太对劲,原本以为就招三百多人,结果一看报名表傻了眼,光是广州本地就来了上千人,这下可真是有点措手不及,只好赶紧加派人手,设置了好几轮考试。

考试现场特别热闹,有读过大学的,有当过兵的,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大家都想着要为国家做点什么,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挺单纯,就是觉得自己该站出来。

毛泽东也去参与了招生工作,看着这些年轻人,他在日记里写说看到了希望,这话听着怪不好意思,但确实是那个时候真实的想法。

学校门口挂了副对联,说是什么升官发财请往他处,听着挺吓人,但那时候的学生还真就不在乎这个,一心想着怎么救国救民。

周恩来在学校里教政治,聂荣臻教军事,恽代英负责训练年轻人,这些老师都是真本事,不光是教书,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经历影响学生。

课堂上不光是听理论,还要实践,有个学生后来说,白天学战术晚上就去演练,第二天还要总结,虽然累但是进步特别快。

那时候的训练可不是闹着玩的,天天要打靶,在海滩上练战术,理论学完马上就要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特别扎实。

老师们总是说,要把书本上的东识变成实际本领,所以经常带着学生进行各种实战演练,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好几遍。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来跑步,然后是体能训练,接着是政治课程,晚上还要复习,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自己能成为拯救国家的英雄,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一样,前几期的学生确实有很多人当了将军,但到了后面就越来越难了。

军队里的位置差不多都被占满了,新来的学生想往上爬真是太难,有些人还没等到出头的机会就在战场上牺牲了。

战争太残酷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永远地离开了,这种损失让人感到特别可惜。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