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哈尔滨曾是远东地区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与其他中国城市不同,在哈尔滨能够明显感受到俄罗斯的韵味,除了俄罗斯人、俄罗斯建筑,俄罗斯美食也成了哈尔滨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哈尔滨与俄罗斯的缘分。
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曾有俄国、犹太、日本、波兰、朝鲜半岛、德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定居哈尔滨,这些侨民开创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使哈尔滨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这些外国侨民中,又以俄罗斯人占了大头。
俄国人来到哈尔滨的历史还是很久的,十九世纪末,俄国开始修建“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开始向铁路沿线,尤其是铁路枢纽哈尔滨移民。1900年俄国商人在哈尔滨开办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啤酒厂。1907年,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竣工。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国军人、贵族和平民避难至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聚居地,这些人被称为白俄。哈尔滨白俄创办了几十间俄国人学校,并出版俄文杂志和报纸。
1902年,哈尔滨俄国侨民已达12000人,到 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达到了3万人。1912年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为68549 人,其中俄国人 43091 人,占人口总 数的63. 7%。在1917 年,在哈俄侨数量为60200人,俄国人占总人口的 60%, 1921 年 1 月 1 日,在哈尔滨的俄国人有165657人。1923年初,中东铁路附属地内的俄国居民更是多达50万人。哈尔滨成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东方的莫斯科”因此得名。
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安置这些白俄难民,在哈尔滨建立了两个俄国居民区。这段时期哈尔滨的俄国人高达15万5千人(未包括俄国在黑龙江的大量驻军)。1919年由于中东铁路也被中国收回,因此白俄在哈尔滨的各种权利被剥夺,许多白俄侨民也离开了哈尔滨,前往上海、欧洲、北美,也有一些回到故土,成为了苏联人。后面受到抗战影响,哈尔滨俄侨进一步减少,1934年哈尔滨有苏籍侨民25045人、白俄35579人,1936年2月在哈尔滨只剩下苏侨7804人白俄30589人,到1939年时,在哈尔滨的俄侨只有7000多人。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又有一批俄侨返回苏联。到1940年底,东北的俄国侨民仅剩61403人,其中1845人在哈尔滨。
1946 年开始,哈尔滨白俄大批申请加入苏联国籍,那些回到故国的俄罗斯人大多去了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等边远地方,苏联政府不允许他们到莫斯科或列宁格勒。1954和1955年,又有大批哈尔滨俄侨返回苏联,最终只有大约900人留在哈尔滨。此后很长时间内,哈尔滨市面上就很少见到俄国人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新对外开放,近年来又有不少俄罗斯人来哈尔滨旅游、经商,市面上见到的俄罗斯人又多了起来。
俄式建筑引人注目想体验异国风情,一定要去中央大街,这是一条充满了文艺复兴文化、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大街,现已成为了哈尔滨市最繁华的一条步行街,北边起于防洪纪念塔广场,南边与新阳广场接壤。这条街道始于1900年,整条街道的建筑达到了71栋。
19世纪末,哈尔滨开始修建铁路,并且开始了城市建设,为了给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和工人开路于是在荒凉的泥泞当中开出了一条道路。随着时间推移在二十世纪形成了“中国大街”。1924年,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对“中国大街”进行了改造和重修,四年之后中国大街改名“中央大街”。
、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和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城市地标建筑,这两个教堂建成的时间不同,圣·索菲亚教堂建成于1907年,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建成于1931年,曾经两座教堂都为东正教的教堂, 但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在1980年后改为了天主教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历史较为深厚一些,她落座于索菲亚广场,由一位俄罗斯建筑师所设计整座教堂为亭式建筑,宽敞巍峨。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是整个教堂的主体呈现巍峨壮丽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
现在的索菲亚教堂也已成为了哈尔滨的一类保护建筑。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的时候产生的,俄军迁入哈尔滨时原本是由木结构建成的,随后由俄国建筑师设计,保留至今。哈尔滨由著名的建筑闻名,而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便是其中一个闪亮的明星,教堂有着独特的天主教文化,散发着教堂的魅力,让每一位来到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游客都能体会到哈尔滨独有的魅力。
哈工大最初名为“中俄工业学校”,其建筑自然也是充满俄国风情。从哈工大出来往前走,经过铁路局再往前,隔着一条马路,出现了几栋哥特式的建筑,灰黑色调整体宏伟庄重,高拔挺立,非常的有气势,又是欧式古典风格建筑,原来这里也是哈工大,是哈工大的建筑系馆,立体浮雕整的非常精美,作为建筑系的使用确实非常的有意义。
西大直街一直往前,马路两侧到处都是这个老旧的欧式俄式风格建筑,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 ,浓郁的风情,造就了哈尔滨的风情文化,而且这些建筑现在都是重点保护单位。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建筑,建议你来西大直街走走,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些,继续往前还有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秋林公司,果戈里大街,东正教堂,天主教堂等等特色建筑。
舌尖上的哈尔滨 俄国美食令人垂涎民以食为天,食物,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缩影。在哈尔滨,俄式美食早已C位出道,在哈尔滨市民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哈尔滨红肠,原产于俄罗斯、立陶宛,这种灌肠传到哈尔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香肠相比,不油腻且易嚼,带有异国风味,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哈尔滨红肠主要是用肉、肠衣、淀粉,大蒜,盐和硝等制作。正宗的哈尔滨红肠可以直接吃,香而不腻,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美食。
大列巴又称为大面包,源于俄罗斯,现在是哈尔滨一绝。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列巴外皮焦脆,内瓤松软,味道芳香,可以存放很久,吃起来也方便。“大列巴”对于哈尔滨这个城市来讲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更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承载。
红菜汤起源于乌克兰,在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广为流传,后来哈尔滨沿袭了俄罗斯众多美食文化,主要食材和作料就是红甜菜头、胡萝卜、西红柿、洋葱头、大蒜、香叶等,肉类最好提前煮才能更酥更入味,红甜菜需要单独炒熟最后入锅。这道菜在哈尔滨的很多小饭馆中都可以品尝到。
除了吃的,俄式饮料同样别有风味。格瓦斯是俄罗斯的国饮,而哈尔滨是是第一个喝上格瓦斯的中国城市。以前格瓦斯、汽水和果子露是哈尔滨仅有的、也是最大众的饮料,当时各大小饮料厂和有的烘焙食品厂都有生产。由于格瓦斯是由酸面包浸泡液发酵而成,所以格瓦斯有浓浓的面包糊香、面香和酸香,经过各菌类发酵分解后,使味道更加醇香浓郁。
这就是充满个性的哈尔滨。
用户18xxx52
迷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