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抽动家长误当精神分裂,25岁后自残失眠抑郁,痛苦一生!

儿科叶冬兰 2025-03-22 16:24:38

这是我目前接诊的患者中,症状较为严重的一个。很多家长以为抽动症的孩子只是“调皮”或“坏习惯”,等到年纪大了就会不药而愈,实际上并非如此。抽动症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症状只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转化成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后代也可能产生遗传影响。这个孩子就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见到小李的时候,他已经24岁了,整个人状态非常糟糕。据家属回忆,孩子小时候聪明伶俐,学习也好,可是后来一次感冒,发烧到40度,烧退以后就动不动出现耸鼻子、努嘴、清嗓子等动作,严重的时候浑身抽动,就像“鬼上身”一样。

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家长根本没有想到是抽动症,还以为是生病“魂丢了”,甚至请人叫过不少次“魂儿”。后来听同村的人说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又带孩子去看了精神科,结果根本不对症,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

后面因为这些误解和不当治疗,导致孩子越发自卑、内向,最终不得不退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还出现了失眠、情绪低落,有时还会出现自残行为。看诊的时候,我留意到,孩子手臂上满是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其实患上抽动症的孩子症状很明显,家长只要掌握这3点就能辨别:

运动性抽动:如频繁眨眼、皱眉、耸肩、摇头、甩手等。

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等。

心理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焦虑、抑郁等。

而小李就属于典型的肝风内动、痰火扰心型抽动症。

肝风内动导致筋肉不自主抽动,痰火扰心则使心神不宁,出现失眠、情绪低落、自残等症状。

于是开方: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石菖蒲、酸枣仁。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缓解抽动症状。

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缓解烦躁情绪。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化痰理气,清心安神。

石菖蒲:开窍醒神,改善注意力。

酸枣仁:养心安神,改善失眠。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小李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情绪逐渐稳定,失眠问题也有所改善。后续继续巩固治疗,小李的生活质量逐步恢复,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抽动症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日常调理,抽动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希望家长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帮助孩子远离疾病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0 阅读:0
儿科叶冬兰

儿科叶冬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