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长安是大唐的幸运,而父子相残才刚刚开始

真益谈谈历史 2025-02-24 17:28:41

在安史之乱爆发两年之后,远在蜀地成都的李隆基终于等来好消息,他的儿子,大唐天子李亨收复长安,他李隆基终于没有成为亡国之君。

对于此时李亨来说,在如何对待已经是“太上皇”李隆基让颇为头疼,迎与不迎都很难,但在李泌的一再劝说之下,不得不摆出一副诚恳的姿态给唐玄宗上表,请父亲回长安做皇帝,自己愿再为太子,奉养左右,这话大概是个人都不信。

看到儿子李亨的这份“奏表”,李隆基真内心五味杂陈。这样的缺德事他曾祖(李世民),他自己都干过,现在轮到自己头上了,李隆基肯定有一种酸溜溜的佩服,真是我的好大儿啊,李亨当初登基称帝就是其本人的擅作主张,眼下,长安被收复了,儿子却声称要退位。这怎么看都不像人话,自己回去肯定将遭遇意外。

可最终在左右的劝说和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李隆基只能带人北上回长安。就在即将入城的时候,李亨派三千禁军“迎接”。两队人马一遭遇,李亨就接管了李隆基的警卫,意思是儿子要尽孝心,父亲的安危就交给我们负责。

在大明宫前,李亨为父亲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作为皇帝的李亨没有穿龙袍,而是特意穿上代表臣子身份的紫袍,跑到玄宗面前跳起拜舞,用胡人的传统表明自己甘愿称臣的态度。但这种把戏没有意思,李隆基对此也并不陌生,等到儿子舞毕之后,李隆基就下楼替儿子披上了黄袍,并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意思就是我认输了,我现在只想安度晚年,听到这句话,李亨知道,他的皇位稳了。

李隆基一生共有30个儿子,李亨在兄弟中行三,应该说这太子之位无论怎样也轮不到李亨这里,李亨的生母杨嫔,在李隆基的后宫几乎默默无闻。要不是儿子做了皇帝,估计她很难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万幸的是,因李隆基的正妻王皇后无子,李亨一出生就被抱入皇后宫中抚养。虽然不得父亲宠爱,王皇后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史载“慈甚所生”,因此,李亨的童年还不错。

为严防皇子与外臣私相授受,又加上李隆基自己是政变上台,因此李隆基极为厌恶皇子与朝臣联系,所以建造了供成年皇子们集中居住、便于集中管理,这就是有名的“十王宅”。每日,这些成年的皇子都需要进宫拜见皇帝。而且每次进宫,他们只能从坊间的夹道中行走,不得与市井有所接触。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冒为太子,联合宰相李林甫构陷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授意驸马杨洄在唐玄宗面前诬告他们谋反。李隆基怒不可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将三位皇子废为庶人,随后赐死。这就是有名的李隆基一日杀三子。

作为旁观者的三皇子李亨也第一次意识到,身为皇子,要想活命,必须时刻谨慎行事,唯父皇马首是瞻。在父亲的眼里没有父子,只有君臣。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当时作为实际上的皇长子李亨被立为太子,就是因为李亨在后宫和前朝都缺乏奥援。

当时虽然武惠妃已死,可李林甫并未放弃支持寿王李琩,只要把寿王扶上太子之位,将来仍可保自己富贵。但李林甫越是如此,李隆基就越不可能让李冒当太子,因为他不能容忍宰相与太子相勾结,此刻最年长的李亨显然对皇权的威胁最小。

对于这个太子之为,李亨倒是一清二楚,他自己是父亲平衡朝臣手中的一枚棋子。因为李隆基对于太子与宰相集团的纷争,只几乎都站在宰相一边,只有次在李林甫压得李亨快喘不过气时,才象征性地出来保全太子,让李亨感受一下“父爱”。所以李亨恨父亲尤胜李林甫。

太子与宰相不和,的确有助于减轻太子亦或是宰相集团对皇权的威胁。这是李隆基的刻意安排。使得李亨不得不一再忍让,可时间一长就真的了,自己就成了“奴才”。在李林甫死后,李亨原本以为可以喘口气的,不想李隆基又扶持新宠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太子互斗。李隆基杀三子、娶儿媳、换宰相之后,在太子李亨的心里已经是冷酷无情的人,与父亲无关。

李隆基打压太子、制衡宰相的策略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倒也不失为天子权谋的经典案例。可历史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起兵后,李隆基反应迟钝,缺乏应变能力,对于事变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导致从安禄山率军南下到东都洛阳和潼关先后陷落,前后只用时34天。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以“御驾亲征”名义让陈玄礼秘密准备900余匹骏马,并重赏禁军六军,然而却趁着夜色,带领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及太子李亨、宦官高力士等人,离开长安,赶往四川。

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分为两大部分,一部是陈玄礼率领的左右龙武军,一部是李亨手里的飞龙禁军,此时的禁军,大部分都是长安人士。跟随玄宗仓促出逃,被迫抛弃了妻儿老小,他们心里已经是怒火万丈,加上大队人马一路南奔,沿线的补给严重短缺,大部队才走到马嵬坡将士们对皇帝的怨气就达到了峰值。而陈玄礼一向认为杨国忠误国,便以诛杀杨国忠为目标,提前制定了行动计划。可诛杀宰相这么大件事,若无位高权重之人支持与保护,一旦哗变骤起,无论成功与否,参与者必将罹获灭顶之灾。

因此,陈玄礼的计划出炉后,立即通过与飞龙军有联系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让其决断是否杀杨国忠。可李亨此时早已养成了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史载,听完陈玄礼的汇报,“太子未决”。但随后就意识到机会难得,马上与高力士联系,就这样,李亨,高力士,陈玄礼三人联手准备诛杀杨国忠。

陈玄礼则立即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的罪名,直接带兵将其处死。紧接着,他又派人处死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最后,他带兵求见唐玄宗,逼其处死杨贵妃。

做完这一切,陈玄礼以为就此结束,可手握兵权的李亨却认为,兵变若不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比如逼宫篡位,对于他而言,由君父编织的太子牢笼,还是死死地将他锁在其中,不见天日。被废就是一个 时间问题,于是,兵变发生后不久,太子李亨就以“平叛中原不能无主帅”为借口,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奔赴灵武与朔方军会合,共同商议平叛大计。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二日,才到灵武城三天,李亨就做出了一个令唐玄宗大吃一惊的举动——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防了太子一辈子的唐玄宗突然被架空,不免震怒。可自从安禄山起兵范阳以来,李隆基在成都,身边仅剩不到2000名护卫。如今,太子在千里之外的灵武称帝,唐玄宗满腔愤怒,却毫无办法。

至德二年,李亨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协助下收复了长安,成为天下呼声最高的“中兴皇帝”,在这场父与子的较量中,李亨第一次战胜了自己的父亲李隆基。然而,对于在位四十余年李隆基,有一种赋予的原生恐惧,使得李亨并不认为自己一次偶然的胜利而完全消解。因此在李隆基入长安之后,当即就将李隆基“软禁”。

宝应元年四月,78岁的李隆基在监视居住中郁郁而亡。而正值盛年的唐肃宗也步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早年的李亨受制于父亲,登基后李亨又受制于藩镇,晚年又受制于宦官,一生憋屈而悲愤的唐肃宗病死,从而结束了他短暂的皇帝生涯。在距离李隆基离世仅过去了13天,一生憋屈而悲愤李亨惊惧而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2
真益谈谈历史

真益谈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