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精兵北伐中原,林凤祥、李开芳军团全军覆没,阵亡了26位将领,这是杨秀清最大的战略错误,被李秀成看成是“灭亡十大原因”之首。
北伐全军覆没,怪太平军兵力不足,怪杨秀清胡乱指挥,这没错。问题是,为什么北伐只有2万人呢?是偏师北伐吗?
北伐的同时,杨秀清派胡以晃、赖汉英西征,兵力不足一万。无论是将领能力,还是兵员素质,西征都不如北伐。
林凤祥、李开芳从金田起义以来,就充当全军前锋大将,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从军事能力角度看,北伐时的林凤祥,都要甩石达开几条街。
至于胡以晃,西征前表现机会不多,赖汉英是洪秀全大舅子,来镀金罢了。北伐士兵,都是精锐老兵,而西征一大半是新兵。
单纯看兵力数量,2万人确实少。历史上,北伐中原的兵马至少5万,还要分路出击。桓温北伐中原,每次5万左右。
刘义隆北伐,25万大军分三路北上。宋太宗雍熙北伐,也是25万,兵分三路。徐达北伐,兵马25万,一举灭亡元朝,从南方北伐获胜。
太平军北伐,不说跟元嘉北伐、雍熙北伐、洪武北伐相比,就是跟桓温北伐相比都不行,兵力太少了。
那么,为何北伐只有2万人呢?从太平军兵力构成看,杨秀清出动2万人,是把太平天国的压箱底都弄了出去。
太平天国有多少军队呢?如果以陈玉成、李秀成时代大量扩充军队,把跟着太平军作战的饥民、散兵游勇、天地会算上,一百万都不止。
太平天国真正能打的兵力,算精锐部队的,从没超过10万人。达到10万这个级别,还是百战精锐,对太平天国而言只能是个梦。
1860年,李秀成夺取江浙,有了钱粮,才能拼凑十万所谓精锐,也只是相对老弱而言,而不是湘军。
曾国藩在家书中评价陈玉成:此次杀真贼一千多,狗逆势衰矣。此前所谓破城杀敌,从未杀得真贼。
啥意思,英王陈玉成损失了1千多精锐就元气大伤,可知太平军的骨干士兵非常少,经不起消耗。
明清之后,中国进入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火器使用比较多,装备成本高,后勤补给变得非常困难。如此,能拼出10万精锐,几乎是天花板。
康熙时代,清朝国力雄厚,康熙大帝三次征讨噶尔丹,第一次只有6万,第二次是10万,还是从东三省、科尔沁等调兵,连蒙古骑兵都算上。
太平天国的体量比康熙时代差远了,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精锐部队。定都南京,算得上具备战斗经验的太平军6万,两广老兵有1万就是顶峰。
金田起义,包括家属在内才2万,士兵能有多少人?金田起义,不是百万饥民参军,而是一帮客家人起义,本身就很难吸纳当地人。
转战广西期间,太平军在战斗中损失与吸纳各地拜上帝教的人数大抵相当,人数不会有很大改变。
天地会在广西活跃,但不是太平军争取的对象,罗大纲被冷落,张钊、张嘉祥、大鲤鱼选择离开就是证明。
为何不吸纳天地会?很简单,拜上帝教具有排他性,且纪律严格,杨秀清看不起天地会,天地会也没法加盟太平天国。
1852年6月,蓑衣渡之战惨败,太平军损失两千余人。如此,进入湖南之后,太平军能战斗的士兵大约五千。
正因为兵力太少,又受了重创,洪秀全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不敢继续北上,而是想回到广西打游击。此时,若非杨秀清“道州决策”,力排众议,太平军也到不了南京。
元气大伤的太平军,如何满血复活呢?杨秀清终于放下成见,让罗大纲出马,去招收湖南天地会,又得到矿工支持,人数达到6万。
进入益阳、岳州之后,大量渔民、水手参军,太平天国有了一万艘民船,这才能攻克武昌、南京、镇江、扬州。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是湖南招募而来的天地会、矿工,以及两广数千老兄弟,还有部分水手。
这6万有战斗力的部队,就是太平天国武装力量的基本盘。裹挟而来的民众,人数几十万,没啥战斗力,壮大声势而已。
6万人能干嘛?南京、镇江、扬州需要防守,因为太平军只控制城池,而不是全部,城池外面就是江南大营、江北大营。
北伐中原之外,太平天国还要西征,攻入长江中下产粮地,夺取粮食的同时,建立起一道战略屏障。
如此,杨秀清能出动2万人北伐,已经是太平天国的极限,东王不可能给更多的人。林凤祥、李开芳也是当时除罗大纲外,战役指挥能力最强的将领。
2万北伐中原,不是偏师,而是绝对主力。北伐主要将领是两广老兄弟,士兵以湖南道州、郴州、永明为主,都算百战精锐。此外,还有部分八旗兵。
有人说,杨秀清破城后,屠戮南京旗人,一个不留,并非如此。旗人战死众多,投降也有,杨秀清还善待旗人女眷。
后来,南京粮食短缺,杨秀清释放旗人女眷出城自谋出路。由于清朝的“恩养旗人”制度,旗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谋生,许多人便投河自尽。
杨秀清无奈,只好天父下凡,又让人把旗人女眷拉回来。旗人死伤众多,不能全怪在太平军身上。
李秀成自述,喜欢吐槽,也没说杨秀清屠戮旗人。太平军北伐,僧格林沁俘虏一些八旗兵,然后上奏咸丰,痛斥旗人投降,辜负了朝廷。
林凤祥2万北伐军,是百战精锐,也是太平天国的压箱底。但是,杨秀清却让他们孤军深入中原,直奔燕京,浪费了这支精锐。
2万精兵能干嘛?第一,集中优势兵力,趁着江南大营立足未稳,直接灭了向荣,然后夺取江浙财税重地。
第二,进行西征作战,可以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湘军消灭在萌芽状态。没了湘军,南方九省就是太平军的菜,太平天国具备跟清朝逐鹿中原的实力。
第三,攻打江淮,拿下淮北、淮南,并建立根据地,把清朝北方军团挡在河北、山东,为西征建立战略屏障,做?到“守江必守淮”。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立足未稳,精兵悍将稀少,林凤祥的2万兵马尤其可贵。好钢用在刀刃上,杨秀清不懂这个道理,也是遗憾。
钦佩这些天国勇士
你错了,洪秀全之辈上帝保佑只是个幌子,让他们成功了也是成全另一个暴君,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就在内外夹击下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你知道吗?鹅粉快出来,你们的鹅国人也是在太平天国这时候趁火打劫的
还好没成功
那两万人是原来萧朝贵的人马,杨秀清就是让他们送死去的。
太平天国压根就没有统一军队,每个王手上都有兵力,你点这个其他王怎么可能给兵呢?如果每个王出个几百一千兵集结起来肯定会过十万人,关键是人家不给
也不完全是,太平军还是想以江南为根据地,孤军北进,被歼灭是迟早的事,而且太平军在河北杀戮太重,老百姓都不支持,后续援军被击溃,肯定会完蛋,幸亏完蛋了,后期的洪秀全比晚清皇帝强不到哪去
按太平军携带家属的习惯,二万人不带家属可能么?[笑着哭]
没说到关键,北伐的那部分人是萧朝贵的人,杨秀清主要是借刀杀人,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当时萧朝贵已经挂了,但是西王府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
太平军北伐本来就是以攻代守,本来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缓进速战,以战养战,扩大队伍,让满清主力回师保北京,然后太平军好经营江南。只是开始时进军太过顺利,将领们开始轻敌,打算一举攻下北京。于是放并既定方针,采用孤注一掷的方法只攻不守,企图一举冲破清军防线拿下北京。
造反还没完成就当皇帝!死了也是活该
北伐、西征是为了分散清廷注意力,方便快速收割、整肃江南诸省经济。顺便消除异己。
一帮文盲 ,说什么战略
太平天国后期内斗死的人比战死沙场的人多[静静吃瓜]
小编纯军事角度分析的!从政治角度看杨秀清是对的。北伐军都是先西王的铁杆!剪除异己而已!只能说杨秀清目光短浅,实施得太早!
太平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扶持满清联合镇压汉族起义,太平天国不承认条约不愿割地
在太平军脑海里夫妻同床也是掉脑袋的事,除了个别王可以,就算是这种官宣丞相也不行!试问这种神棍焉能成功
邪教
差不多。农民军往往举家参军,说是多少人,其实精壮不多。
还没统一就窝里斗,能成事才怪
小编呀!宋太宗不是雍熙,是朱力;许达是北代只是一路,兵为9万,三路总兵马共不足25万!回家看书吧!
,,
不会练兵用兵
我道州永明这么多参加太平天国啊
客家人是猛
天父上身是最好笑的
不出去打地盘搞赋税搞破坏,在南京坐等饿死清军把自己困死?
这个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南方比北方发达,经营南方绝对可以,
。。。
。。。
[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