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有一次有人问虚云和尚:"每天念一万声佛号,为何还是不得受用?"
虚云和尚说:"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做这一件事。"这句话引发了众人的思考。
究竟是什么事比念一万声佛号更重要?虚云老和尚又是如何点破修行人常见的误区?
民国时期,云门寺来了一位叫智圆的年轻僧人。
他每天念佛号一万声,从不间断,但内心总是烦躁不安。
一天,智圆终于见到了虚云老和尚。他恭敬地说:"老和尚,我每天念佛一万声,为何内心还是不得安宁?"
虚云和尚正在煮茶,他把水倒进茶壶,茶水溢出来了也不停。
智圆连忙说:"老和尚,茶壶满了!"
虚云和尚说:"你看,茶壶满了,再倒水也装不进去了。人心也是这样,装满了杂念,佛号怎么进得去?"
智圆问:"那应该怎么办?"
虚云和尚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和尚,他每天在佛前上香。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每天都在机械地上香,根本没有把心放在佛前。"
"那个和尚后来怎么样了?"智圆问道。
虚云和尚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炷香要真正供到佛前,心就要真正在佛前。"
智圆若有所思地说:"老和尚是说,念佛要把心念到佛前?"
虚云和尚说:"我再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想学钢琴,他每天都练习,但就是弹不好。你知道为什么吗?"
智圆摇头。
虚云和尚说:"他练琴的时候,脑子里想着要赶快练完去做别的事。他的心不在琴上,怎么能弹好呢?"
智圆恍然大悟:"原来念佛也要这样!"
虚云和尚点点头:"修行人最大的误区,就是只知道念,不知道心要在哪里。"
智圆问:"那心应该在哪里?"
虚云和尚说:"我再讲个故事给你听。有个人总是说自己很忙,可他每天都在忙些无关紧要的事。一天,有人问他:'你真的很忙吗?'他愣住了。"
"这个人后来怎么样了?"智圆问。
虚云和尚说:"他明白了,忙跟闲不在事多事少,而在心安不安。念佛也是这样,不在声数多少,而在心到不到。"智圆正要继续请教,虚云和尚突然问:"你现在知道念佛的关键了,但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这件事做好了,一声佛号胜过万声。你想知道是什么事吗?"智圆屏息凝神,等待老和尚揭示这个秘密.......
虚云和尚庄严地说:"《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放下。"
"放下什么?"智圆问。
虚云和尚说:"放下执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一个人如果执著于念佛的数量,就好比在数别人家的钱,数得再多也不是自己的。"
《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正说明了放下的重要性。
虚云和尚接着开示:"念佛人要明白,不是念得多就好。你看那些花,开得早的不一定开得好,开得迟的不一定开得差。关键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时节因缘开放。"
《维摩经》说:"不著一切法,是名坐道场。"这就是在说明不执著的重要性。
"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虚云和尚说,"就是执著。执著于形式,执著于数量,执著于境界,这些都是障碍。"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执著,轮回生死。"这句话道破了执著的过患。
虚云和尚继续说:"放下执著,不是放下修行,而是放下对修行的执著。就像吃饭,吃饱了自然放下碗筷,不会执著要吃多少口。"
《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正是说明了放下后的境界。
"真正的念佛人,"虚云和尚说,"不是念得多,而是念得真。一声佛号,要念到心佛合一。这样的一声,胜过万声。"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这是说明心的重要性。
虚云和尚又说:"放下执著的人,念佛自然清净。就像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去则空,不留一物。"
《大智度论》说:"心清净故,一切法清净。"这就是说明了清净心的重要性。
"你们要记住,"虚云和尚说,"修行不是积累,而是放下。放下一分执著,就有一分清净;放下两分执著,就有两分清净。全部放下,自然圆满。"
《涅槃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正是说明了放下的究竟义。
虚云和尚最后说:"所以,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真正放下执著。放下了,一声佛号就能直达本心;执著在,万声佛号也只是声音罢了。"
《禅宗语录》中记载:心若无住,佛号自然相应。这就是虚云和尚开示的精髓。智圆听完开示,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修行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放下执著。从此,他不再执著于念佛的数量,而是专注于放下执著。渐渐地,他的心越来越清净,佛号越来越相应。
这段开示被记录在《虚云和尚开示录》中,成为后世修行人的重要指南。正如《心经》所说:"无所得故。"这才是修行的真谛。放下执著,一切自然。
用户11xxx34
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