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王阳明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那些浮躁浅薄,妄自尊大的行为往往会招来旁人的嫉恨,特别是与比自己的地位高的人相处的时候,这些行为都会为成为日后的灾祸源头。
好的东西人人都想要占为己有,不但是看得见的财富,还有看不见的名誉和荣耀,若是居功自傲,不懂得收敛锋芒,往往招致灾祸。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荣誉,反而飞来横祸。
当时的皇帝觉得在皇宫里呆久了,特别闷得慌,于是就在一旁宦官的怂恿下,想借宁王叛乱的事由来一个御驾亲征。
没想到王阳明那么厉害,这么快就抓住了宁王,把这件事情搞定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朝中甚至还有人说,王阳明和宁王是串通好的,要不怎么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皇帝也觉得王阳明你太不给朕面子了,朕好不容易搞了个户外活动,你把人都抓了,我找谁玩去?
于是就龙颜大怒,王阳明也确实无奈,只有把宁王放了,让皇帝再抓一次,然后皇帝御驾亲征,大获全胜。
这样一通整下来,那里还敢奢望功劳,平安无事也是万幸了。
若是还自持有功,任意争辩,只能被在旁的奸佞小人有机可乘,反而会落入他人的圈套,难以全身而退。
人若能知道自己心中的这种傲慢之心,便是良知的体现,能除去这种傲慢之心,清净自己的内心,便是格物。只有这样才能在进退之间,游刃有余,不会被欲望牵绊和束缚。
2、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人,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明明自己的能力不及,却偏偏想独占功劳,揽下事情,却承担不了,不但耽误了别人,也让自己的陷入困境。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他:“老师,你要是打仗,会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体力不够,要带也应该带我这样的”,孔子就说了:“像你这种脾气,绝不带你,像一只发疯的暴虎,站在河边就想着跳过去,有勇无谋,看上去是英勇无比,但是却只能冤枉送死。”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后又平定匪乱,靠的都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勇猛蛮干。英勇加上谋略是王阳明能够立下不世之功的关键所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但要胆识过人,还有善谋善断。
要做到这点,就要知己知彼,对对手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不能轻视他人,而且还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己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若是只是一味的好大喜功,目中无人,也不过是虚有勇猛,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为自己的带来祸患。
在生活中,若是能将英勇和谋略艺术的结合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勇气若是一把利剑,那么谋略就是我们的剑术,只有真正的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所向无敌。
以上内容皆出自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至今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现代的人。
知道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光是知是不行的,还要行,只有在知中行,在行中去知,才能真正的做到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内圣外王。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很是推崇王阳明,包括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是在学习王阳明。
他在中国被称为两个半完人之一,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他之所以被称为完人,是因为他文武双绝,在文的方面,他将三教合一,开创心学,成为一代宗师,在武的方面,他打仗从无败绩,平叛乱,平匪乱,他的心学不但有理论的依据,还能真正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应用和实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王德峰教授就这样评价过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就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中国哲学本质上就是人生哲学,因此王阳明心学就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果。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中,王阳明的心学能让我们在迷茫生活中,安顿好我们这颗浮躁的心,让我们的心中从此点亮一盏明灯,驱散迷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
用户15xxx96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God的野祖宗
[得瑟]日本南洋鼓吹的圣人。
星耀
[点赞]
MoVinte
史评半个圣人
用户10xxx39
心学为何王阳明后继无人呢?因为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拈花一笑同理啊)!现在是我们在用心学,知行合一前提心之光明,否则知什么行什么合什么呢!
zhaoyuanjia789 回复 05-25 23:37
因为和现代的某些思想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