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知道湘妃竹和潇湘妃子的故事,估计是源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居之所,叫“潇湘馆”,而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从而让文学爱好者们对湘妃竹和潇湘妃子的故事自以为已经耳熟能详。到底林黛玉怎么就是潇湘妃子了?潇湘妃子到底是谁、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实际上,关于潇湘妃子的记载,不管是在那一个版本的故事里面,舜之二妃,很明确就是潇、湘两妃子。而这两位妃子不是普通的女子,她们是“尧之二女”-等于尧不只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还把自己两个宝贝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为妃,这就让后世那些封建社会的掌权者喜欢实行一夫多妻制,要“举案齐眉”提供了依据。
潇、湘两妃子的特点,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因哭而出名。《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可不就是因为爱哭而为人所知吗?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潇湘馆遍植竹子,整个潇湘馆里只见“龙吟啸啸、凤尾深深----”泪水、竹子,这两个关键词,构成潇湘妃子传说的核心内容。
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为妃,尧帝还把国家交托给了自己的女婿。历史书籍对这件事情的记载都很简洁。实际上,不管是尧把帝位禅让、嫁两个女儿这件事情都绝对不简单。如果我告诉你,尧帝是个心机深沉的人,他是先嫁了女儿,利用两个女儿来监管、观察舜帝的能力和德行,自己再根据两个女儿陆续交回的小报告,对舜帝树立了足够的信心,才正式把管理权移交给舜帝的。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奠基人之一,至高无上的伟大尧帝,为何要这样曲折地、付出这么大成本地考察、评估自己的接班人呢?怪不得尧帝会在这件事情上如此谨慎、小心,实质上,这件事情跟舜帝的原生家庭、际遇太过复杂有关系!
平民虞舜因孝而出名
虞舜是尧帝的四方诸侯推荐给尧帝,作为候选接班人的。虞舜一家历数几代,都是地位低微没有背景没有财产的普通人。虞舜的父亲瞽叟还是个瞎子。虞舜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瞽叟续娶了一个后妻,生了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
瞽叟“爱屋及乌”地偏爱后妻和小儿子象,这个天生偏心的父亲觉得虞舜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多余”----作为盲人的瞽叟是不可能看虞舜不顺眼的,令到瞽叟对大儿子产生岐见的,只能是那个后妈和小弟象不断地给家长瞽叟下眼药。虞舜是在家里的夹缝里长大的。不管父亲怎样找借口、设计理由教训、打骂虞舜,虞舜都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小小年纪已经主动地负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上山打柴、下河捕鱼,想尽办法让家里人都能够吃的饱、穿得暖。
不管父亲怎样对待他,虞舜对父亲、后母和兄弟都十分礼让,从不懈怠。因此虞舜的孝道声名传遍了四方八邻,因此四方诸侯也都知道了虞舜这个孝感动天的人物。在挑选自己的接班人这件事情上,尧帝坚决不徇私-他自己有九个儿子,和其他候选人一样,都因为不符合要求,被一一否决了。
虞舜在被推荐、介绍给尧帝之前,就已经为了家里的生计,曾经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打鱼。不管是在历山还是在雷泽劳作时,当地的人就已经深受虞舜的影响,在他的感召下,当地人从来都不会产生任何纠纷,都是互相谦让良田地界、能够捕获更多鱼类的河段。
他在黄河边制造陶器营生时,帮他做工的人都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完成所有货物的生产,绝对不会产生次品。因此周边的人都喜欢跟他做交易。
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他所到之处,百姓都变得诚信有礼、互助互爱,部族发展都很快。他到过的地方,都会因为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快就从小村落,在一两年时间内就会发展成大城市。
虞舜在三十岁那一年,被引荐给尧帝作为预备接班人。但是,深谋远虑的尧帝并没有着急行事,而是在心里制定了一个周密而详细的接班人评估、考察计划----趁自己依然健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严格把关。尧帝决定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虞舜,但却绝口不提禅位的意思。虞舜明白尧帝不放心他、还需要考察自己。虞舜坦然地按照尧帝的安排,勤勤恳恳地完成尧帝指派的各种工作。
储干12年的虞舜
嫁给虞舜后,娥皇、女英两个人在虞舜的教化下,两个人很快就跟虞舜的家人打成一片,并不因自己出身高贵,而慢待虞舜的家人。娥皇、女英也把虞舜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向尧帝汇报。尧帝通过每个人的反馈、和自己亲眼看到虞舜把经手的政务、外交都完成得十分成功,尧帝很高兴,慢慢向虞舜下放更多权力,还赏赐给虞舜各种的紧缺物资、甚至给他建造了一个仓库。
无奈虞舜有一个不省心的偏心父亲。瞽叟一直不放弃嫌弃大儿子、偏袒小儿子之心。还亲自设计了一个个的坑,要害死虞舜----瞽叟打的如意算盘是等虞舜死了,小儿子象就可以全盘接手泼天的富贵和美人。
可惜得道多助,虞舜是天选之子,一次次的躲过了父亲设计的陷阱-不管是放火烧、还是挖洞活埋----各种阴损的招数,都让洪福齐天的虞舜逢凶化吉地避过了。但虞舜并不因为父亲和小弟的阴谋而责怪对方,依然若无其事地尊重、友爱他们,让瞽叟和象受到感化、改过自新,一家人依然和和睦睦地生活着。
娥皇女英对于公公和小叔子的阴谋是知情的,暗中协助虞舜避过灾害后,也把虞舜解决了家庭矛盾的结果告知尧帝。尧帝知道后彻底放心了,把更多的国家大事都交给虞舜去处理,而虞舜也没有辜负尧帝的期望,都完成得非常完美。于是,在持续考察了虞舜12年后,尧帝终于放心地把帝位禅让于虞舜。这一年,虞舜已经六十一岁。
后记
大器晚成的虞舜从开始协助管理政务、到正式接替尧帝治理国家,在位共三十九年,国家被治理得整整有条,日渐兴隆,百姓安居乐业。鞠躬尽瘁的舜帝在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两妃子奔丧追随到潇湘之滨时,一路上纷纷泪下如雨,滴在江边的竹竿上,斑斑点点,形成斑竹。传承到现在,湘妃竹的竹竿上依然有点点的泪痕不散。
这个故事里的尧帝慧眼识英才,找到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也敢于投入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为了虞舜顺利接班,提前布局、给与耐心、全方位考察,不偏听偏信,为舜帝的安全接班奠定基础。最终,这师徒两人给现代人留下的是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要德孝为本,德才兼备、不能草率、更不能挟私心杂念。
文献参考:
根据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这是记录的古代神话传说。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秘书监梁任昉著《述异记》记载:舜南巡,死于苍梧之山野,二妃奔丧,泪下竹斑。舜之二妃又称湘妃、江娥。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青少年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史记故事》本纪 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