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路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感到迷茫和挫败?明明自己一心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越来越叛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没有真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他们都希望有自己的自主感、价值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当我们忽视了这些心理需求,就容易让孩子感到被束缚、被否定,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1
自主感——我能自主选择
孩子总喜欢问:“妈妈,我能不能先跟同学骑会儿自行车,再回家做作业?”这时候,你的回答可能是:“不行,必须先做作业!”但这样真的对吗?孩子为了让妈妈高兴,听从了妈妈的要求,但是对于写作业这个事,孩子就会觉得是在完成妈妈的要求,而不是为自己写的。其实,孩子渴望的是自己能作主。从现在开始,试试这样回答:“好的,没问题,你的事你自己作主吧,妈妈相信你自己能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被尊重,这样他才会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
价值感——我是被需要的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需要,被认可。所以,家长不妨适当示弱,比如:“宝贝,妈妈这个电脑问题搞不懂,你能帮帮我吗?”“妈妈今天感觉有点累,你能帮妈妈把桌上的东西收拾一下吗?”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能帮到别人时,那种价值感会让他更加自信,更愿意去思考、去尝试。
3
胜任感——我能行
孩子需要相信自己能做好事情,所以,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宝贝,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达成了你的目标,真棒!”这种鼓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可以胜任很多事情,从而更加勇敢地去面对挑战。
4
归属感——我是被爱着的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很容易一气之下否定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么不听话!”但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排斥。正确的做法是分开事和人:“妈妈永远爱你,只是不喜欢你撒谎这个行为。”让孩子明白,错的是行为,不是他这个人。这样,孩子才会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支持。
满足孩子的这四大心理需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当你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在蜕变。他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有责任感。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END作者简介:肖杨,从事教育行业三十余载,心理二级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正面管教践行者,专注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