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性频繁就医却查不出问题?医生揭露背后真相

观云脑 2025-02-12 13:23:21

40岁的许小姐近几年一直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经常前往诊所和医院进行各种健康检查。尽管每次检查结果都没有异常,但许小姐仍然担心自己可能患有某种潜在疾病,因此每周都要到医院进行多次检查,辗转于各个科室,却始终未能找到病因。

疫情期间,许小姐更是每天都要到医院,担心自己是否已经感染了病毒。只要一咳嗽,她就会立即进行快速检测,但每次结果都是阴性。即使在疫情缓解、没有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她仍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工作时频繁请假去看医生,与亲友聊天时也总是围绕健康问题展开,甚至焦虑到无法入睡。

什么是健康焦虑症?

在朋友的建议下,许小姐前往精神科就诊,才发现自己患上了健康焦虑症。国泰综合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杨宇祈表示,健康焦虑症患者即使身体没有明显症状,也会觉得自己生病了。如果身体出现一些常见现象,如流汗、打嗝、肠胃蠕动等,这些患者会把这些症状视为身体发出的警讯,从而四处求医。

杨宇祈强调,一般来说,患有特定生理疾病的人可能会因为身体状况而产生短暂的忧虑,但健康焦虑症患者则会持续处于焦虑状态,担心身体的某些状况可能发展成某种疾病。例如,即使医生告知其血压偏高但已通过长期稳定控制,健康焦虑症患者仍会持续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中风,从而失去行动能力。

在这种担忧之下,他们会频繁就医检查,甚至多次前往多个科室(尤其是内科)就诊。即使许多医生都多次确认其未患病,所有检查结果也显示身体无恙,他们也无法消除这种担忧。甚至有些患者会在家中反复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异常,如照镜子检查某些身体部位,也有人会频繁且大量地在网上搜索疾病相关信息,这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生病的担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健康焦虑症?

“这类患者很容易对健康相关的信息感到惊慌。”杨宇祈表示,健康焦虑症患者看到疾病相关报道或听到朋友生病的消息时,可能会因为强烈的焦虑而选择逃避,比如避免与生病的朋友见面、避免运动或不去公共场所。这样就会陷入一个反复担忧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打乱生活节奏、降低生活品质、影响工作状态或破坏人际关系。

以下是健康焦虑症的一些常见表现:

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已经患有或将要患某种严重的疾病。即使没有身体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也会过度担心。极度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容易觉得身体有异常。出现过度确认自己是否健康的行为(如频繁就医、反复检查身体),或出现逃避行为(如不去就医)。这种对疾病的担忧已经持续至少6个月。这种担忧无法用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

如果您符合上述情况,可能患有健康焦虑症,建议前往医院寻求身心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哪些人更容易患健康焦虑症?

根据临床经验,健康焦虑症患者通常在成年早期或中期发病,有时可能是因为面临重大压力,或者经历了一个严重但最终为良性的健康危机。一些研究还发现,童年时期经历过严重虐待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这种疾病。

目前,健康焦虑症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少见,而老年人对健康状况的焦虑则可能更多集中在记忆力问题上。由于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现与健康焦虑症相似的症状,或者健康焦虑症也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因此建议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断。

如何治疗健康焦虑症?

杨宇祈建议,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以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寻求专业帮助。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与您讨论适合您的治疗方法,甚至可以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帮助您缓解担忧,过上更加舒适自在的生活。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按照医嘱适当服用药物(如抗抑郁剂)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稳定情绪。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方法,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才能取得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您表达感受、调整困扰的想法、调节情绪、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放松身心等。通过深入治疗,还可以逐步处理其他潜在问题,持续促进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杨宇祈还建议大家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焦虑情绪:

当感到焦虑时,适当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丰富生活安排,多参加愉悦的活动和运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练习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减少重复查找疾病相关信息、观看疾病相关新闻等行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与可信赖的人聊天、表达情绪,或寻求帮助。
0 阅读:0
观云脑

观云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