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详解||关于“沉郁顿挫”的题组训练

老谢语文 2024-05-19 10:18:53

【诗歌选择题】

(鄂东南联盟2024年五月模考)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房兵曹胡马诗①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②房星:星宿名。“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首联点出房兵曹的胡马的出处并不寻常,紧接着勾勒出胡马神清骨峻的形象。

B.第一首诗颈联写出了骏马纵横驰骋无可抵挡,值得人生死相托,盛赞马的才能和品德。

C.第二首诗前两句语言较直白,在强调马非同凡俗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D.这两首诗虽同为咏马,但风格特征大为不同,第一首诗沉郁顿挫,第二首诗浑厚凝重。

16.好的咏物诗,既能在物之内,又能出物之外,善于将这两者统一起来。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5.D

第一首“沉郁顿挫”有误,应为“豪迈奔放”。

16.(1)杜甫的诗展现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生动地写出了骏马的神采,做到了“在物之内”;同时又能“出物之外”,托物言志,希望友人骑着胡马能够英勇杀敌,保卫祖国,为国立功,借胡马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分,马的特点1分,情感2分)

(2)李贺的诗通过马骨被敲时发出铜声这一独特新奇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马的瘦削和坚劲,暗示了马的素质好境遇不好,做到了“在物之内”。同时,将马的非凡与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出物之外”,借为马鸣不平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3分,马的特点1分,情感2分)

(2024年天津市八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岐阳三首①(其二)

[金]元好问

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③问,争遣蚩尤④作五兵。

【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这里代指元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B. 诗中“残阳何意照空城”句,与《蜀相》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表意不同。

C. 尾联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 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2.如何理解“十年戎马暗秦京”中的“暗”字?

3.这首诗通过多角度的写实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解析】A.“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错误。用野草环绕战士尸骨,映衬了战士们沙场战亡,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故选A。

2.“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描写出了战后荒凉残破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谴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结合注释①可知,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暗秦京”即指岐阳失陷。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所以,“暗”字既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又描写出战后荒凉残破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谴责。

3.①“草不横”“暗秦京”通过描写荒凉环境,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②“无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

③“萦战骨”“照空城”通过描写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空城的场景,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这些写实描写浸透了民众的苦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

①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写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其中“草不横”“暗秦京”描写了环境的荒凉,人民因战争生活在灾难中。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

②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写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其中“无来信”“闻哭声”描写了人的动作和伤心、痛苦的感受,运用了动作和心理的写实描写,写出了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惨状。

③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写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其中“萦战骨”“照空城”写了荒野白骨和残阳下的空城,运用了场景描写,写将士被战死、百姓被屠杀的战争残酷,浸透了民众的苦难。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将军拥节①起,战士夜鸣弓。

[注]①拥节: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

11. 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A 刚劲凝练

B. 深沉含蓄

C. 清新自然

D. 沉郁顿挫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描写边塞景象,给人雄壮之感。

B. 五六句描写敌寇大举进犯,凶狠残暴。

C. 最后两句写将士奋起杀敌,英勇豪迈。

D. 静谧、清冷的氛围,反衬出战争的激烈。

13. 请结合高适的《燕歌行》,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答案]

11.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B.开篇环境描写,明月被微云掩映,万里旷野萦绕着白色光芒,西风呼啸一片萧瑟,景物雄浑阔大,在其中蕴含着深切浓厚的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风格深沉含蓄。故选B。

12.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反衬出战争的激烈”错,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战争之前的情景,是为了渲染战争发生之前紧张肃杀的氛围。故选D。

13.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抵抗外族侵略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

异:《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奋起还击保家卫国的赞颂之情。

《燕歌行》表达了诗人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的愤恨及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切同情。

【诗歌简答题】

(“全品”选必下“导学案”P102)

四、“沉郁顿挫”是杜甫诗的典型风格,请结合内容分析,《蜀相》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答案]①内容上的厚实丰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廖兵、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五丈原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表现出凝重的历史意识。

②情感上的起伏回旋。首联,写出了诗人查找遗踪的急切和对武侯的仰慕之情;領联写祠庙寂寥的环境,情感起了急剧的变化——孤寂伤怀;颈联,概述诸葛亮的功业,充满了赞美之情;尾联的“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充满了对英雄事业未竟、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整首诗中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弛回旋的。

③章法上的起承转合。《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亮的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亮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知识链接】

“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一贬八千里。他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B. 颈联就景抒情。一回顾,一前瞻。“家何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雪拥蓝关”表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流露英雄失路之悲。意境凄清,情感极其悲凉郁结。

C. 结语沉痛激愤。用《左传》老臣蹇叔哭师时“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的悲切之语,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D. 本诗体现韩愈以文为诗特点。“欲为”“肯将”以直叙的口吻表明心迹,独创性地实现了“诗之律”与“文之法”的巧妙结合,堪称诗文合璧的典范之作。

15. 清人何焯评论韩愈此诗“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4.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家何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说法不全面。“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故选B。

15. 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有高屋建瓴之势。颔联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个整体,紧承上文,有浑然之感。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用得极为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沉郁,指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此诗创于贬谪潮州途中,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顿挫,指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 ,开合动荡。

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

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本诗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

【信息类文本阅读综合题】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取”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阔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義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A.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

5.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D

【解析】A.“ 一词最早见于”说法有误。原文中是“‘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而非“‘沉郁’一词最早见于”。B.“ 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无中生有,说法有误。原文中只写到了“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已成为重要依据”,没有涉及是否是“起源”。C.“ 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说法有误。原文中是“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可知不只是“身世之感”。故选D 。

2.A

【解析】A.“ 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中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说“缺一不可”。材料二原文“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等也写到了三者和“沉郁”文风之间的关系,但也没说“缺一不可”。故选A 。

3.C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作为共用论据,所应证明的论点是:杜甫诗沉著蕴藉的手法风格,及其“时空并驭”手法的体现。A. 只有时间“落日”(比喻暮年)“秋风”(实际时间),没有空间,且为老当益壮的积极情感。B. 只有空间“千里”“百层”,没有时间。C. 既有时间“两开”,又有空间“故园”,还有漂泊意象“孤舟”,含蓄表达身在夔州,心系故园的情感。D. 只有时间“忽传”,没有空间,且为听闻喜讯激动的积极情感。故选C 。

4.同: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异: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材料二则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解析】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可知,两则材料对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和风格的看法基本相似。

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可知,两者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材料一中,第一段“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首先指出“沉郁”的概念内涵。第二段由“‘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发端,讲述了其源起,而在第三段中,作者才说“‘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可知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

材料二中,作者在第二段以“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的转折,引发对“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的讨论,而后文二、三、四段都是对这一手法的具体讨论,由此可知材料二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5.①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②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③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④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解析】根据材料一“‘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材料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都’风格的因素”可知,可以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评论《岳阳楼记》的“沉郁”诗风。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景物描写,其中“昔”和“今”体现了时间的变换。再根据材料二“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可知,可以从“今昔对比”的角度进行评论,得出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吴楚”“东南”“乾坤”是空间,“日夜”是时间,可知采用了“时空并驭”的手法。且该句意思是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极力描写洞庭湖的阔大,由此可知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通过“无一”“老病”“孤”等词语,极力展现作者个人的悲惨遭遇。充分体现了“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由此可知: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诗人不仅仅描写个人身世遭遇,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胸怀家国涕泪交流的情感,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由此可知: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