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河北三镇,我们接下来再说其他两镇:
五、诸藩最强镇——淄青镇若问唐中期诸藩最强,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无出其右。
李正己是高丽人,初为平卢军裨将,继为营州副将,安史之乱爆发后,拥护平卢将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与叛军作战。
但因势单力薄,无法在辽东立足,便随侯希逸于761年渡海到青州,占领益都城。
不久,侯希逸将叛军赶出山东,李正己也因功升为平卢军兵马使。765年,李正己趁侯希逸与女巫野营之机,驱逐之,自立为帅。
唐廷自然乐观其成,诏命李正己为淄青节度使兼青州刺史。
这时,李正己已占有青、淄、齐、登、莱10州之地,实力强大,至田承嗣死,更是具有15州(其他五州原为汴宋镇李灵曜所有),为藩镇最强,当时是,魏博镇、成德镇各据七州,为藩镇三强。
李正己死后,其子李纳袭位,与朱滔、田悦、王武俊一起自封为王。后来李纳同朱滔翻脸,与王武俊等人再奉唐朝正朔。李希烈围陈州时,他还与诸道一起在城下大破李希烈军。但是不久后即病死,时年三十四。
其子李师古袭位。此人性情反复,德宗驾崩,他还想趁机起事,由于胆量一般,最终未敢造次。元和初年,李师古病死,其异母弟李师道袭位。
淄青镇:李正己——李纳——李师古——李师道。
六、晚节不保的“忠臣”除了河北三镇,诸藩最强镇,还有一个藩镇不得不提,那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悲情主角”——淮西镇。
淮西镇要从李忠臣说起。
李忠臣也曾在安禄山手下干过,不过与前面几位不同,他是唐廷眼里的绝对忠臣。
安禄山作反时,时任平卢军先锋使的他就密谋反安,他先是攻打长杨、大战独山,袭破榆关,斩杀贼将申子贡、荣先钦,后又破渔阳,大败叛将李归仁。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神风之战时,诸军皆溃,唯有李忠臣败中取胜,袭取二百艘粮船,保障了唐军的粮食供应。
李忠臣也曾投降过叛军,不过是诈降,当时史思明率军南下,唐将许叔冀据汴州(就是对张巡见死不救的那位)而降,李忠臣猝不及防,只得被裹挟着也降。史思明非常欣赏他,称他为自己的右手。
但这只是李忠臣的权宜之计,史思明围攻河阳时,他就趁夜率属下五百人袭击叛军营垒,突围而出,复归官军。
唐肃宗因而亲赐其名为“忠臣”,但他这个忠臣却是晚节不保。
宝应元年(762年),淮西节度使王仲升被叛军所擒,代宗遂命李忠臣为淮西节度使、兼御史中丞,镇守蔡州。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进犯京师,各藩镇坐视观望,监军给正在打马球的李忠臣找借口:“出师需择日出征!”李忠臣急颜厉色训斥道:“父母之于强盗,何所急也?”当天便出兵勤王。
忠臣如斯,无能为之,然李忠臣为人贪婪残暴,喜好女色,常纵兵大掠,虽属能战之师,军队名声却极差。
大历十四年(779年),士卒苦怨不堪,李忠臣为其侄李希烈驱逐,狼狈出走京师。
对于这个老“忠臣”,代宗也不亏待,授其司空、门下平章事。
日后德宗继位,依旧荣宠有加,但丧失权柄让李忠臣倍感郁闷,等到泾原兵变,朱泚黄袍加身,竟与之同流合污,晚节不保。
李希烈时期是淮西镇最强之时,建中二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拒绝入朝,李希烈借唐廷讨田悦之机讨伐梁崇义,梁崇义连战连败,与老婆投井而死,自立长达19年的山南东道归于灭亡。
不久,唐廷委任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坐镇襄阳,李希烈不能据有,只能大掠而去。
建中三年,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相继称王,李希烈不甘于后也自号建兴王,与唐廷分庭抗礼,自此,“五贼”凶焰烧遍半个天下。
泾原兵变后,德宗出逃奉天,朱泚率军猛攻,多亏原振武军节度使,现入朝任左街使的老将浑瑊拼死力战,才堪堪守住了奉天。
不久,李怀光率领的朔方军与李晟率领的神策军赶来勤王,奉天之围得解。但不久之后,李怀光又因与宰相卢杞的矛盾,擅自返回河中,又窃据同、绛等州,按兵不动观望形势。
等到李晟收复长安,攻灭朱泚,唐廷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李怀光,德宗先是命浑瑊为河中节度副元帅,率兵讨伐,结果连战连败,又换上河东节度使马燧,终于袭破李怀光,平定河中府。
泾原兵变时,朱泚僭号称帝,李希烈也不甘于后,在击败李勉占据汴州后,也自立为楚帝,年号武成。
然而等到李晟收复长安,攻灭朱泚,马燧袭破李怀光,平定河中府,唐廷开始合力对付他一个藩镇时,军力本就不太强的李希烈开始屡战屡败。
贞元二年(786)五月,李希烈忧急之中,误食变质牛肉生病,其部将陈仙奇又派医生于药内下毒,最终一命呜呼。陈仙奇又杀其兄弟妻子七口,举众投降,德宗封其为淮西节度使。
但不久之后,陈仙奇就被李希烈大将吴少诚所杀,朝廷又顺势拜他为淮西节度使。
元和四年,吴少诚病死于淮西,其义弟吴少阳(无血缘关系)杀其子,自为节度使,由于他常向朝廷献马,也得到唐廷的承认。
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自为留后,遭到宪宗的拒绝,随后就是为期四年的削藩之战,直到雪夜袭蔡州。
淮西镇:李忠臣——李希烈(自立为帝)——陈仙奇——吴少诚——吴元济。
摧败时期说起唐朝的削藩,就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唐德宗,一个就是唐宪宗李纯。
唐德宗不同于肃宗和代宗,他一开始是有着强烈削藩意愿的,无论是李宝臣之子李惟岳还是李正己之子李纳要求承继父位的要求一概拒绝,及至泾原兵变,才被打消了信心,一蹶不振。
建中四年(783年),五镇称王以后,德宗任李勉为淮西招讨使,讨伐李希烈,结果一战即溃,反被困在襄城,九月,德宗命泾原诸道兵马援救襄城。
结果泾原士卒因在长安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待遇,激起兵变,德宗出逃奉天,在长安闲居的太尉朱泚风云际会之下,成为叛军首领,围攻奉天。
虽然德宗最终在浑瑊坚守、李晟救驾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却就此对藩镇偃旗息鼓,此后更是多事姑息,藩镇力量再行壮大。
直到中兴之主唐宪宗上位,对藩镇连连用兵,才在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
唐宪宗名李纯,为顺宗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在膝上,逗玩曰:“你是谁家之子,坐我怀中?”李纯脆然答道:“我是第三天子”,德宗由此对他刮目相看。
唐顺宗因为身体原因,常卧病在床,德宗本不想传位于他,但因为“好圣孙”的缘故,最终没有废太子,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然而此举却得罪了宦官势力,因而仅在位八个月顺宗就不得不禅位于宪宗,史称“永贞内禅”。
宪宗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也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严厉地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
然而,他对于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迈得步子比革新集团更远,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
牛刀小试西川宪宗与藩镇的斗争,是从西川开始的。
在尚能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自为留后,然后报请唐廷批准。时宪宗才登位,百废待兴,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的意见,代表了朝中强硬派的态度。宪宗虽然内心赞同,却苦于时机不成熟,由此机变地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奏请他兼领三川(东川、西川与山南西道)之地,此时,宪宗已坐稳皇位,便一口回绝了他。
刘辟对此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
对刘辟的行为,宪宗决定重兵讨伐,但朝中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惟有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支持讨伐,并推举虽资望稍浅但颇具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不久,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两路,直捣西川治所成都,刘辟心大却无能,一战就被打得全线崩溃,后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宪宗又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
拒朝廷的夏绥节度史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
逼乱镇海军西川与夏绥的解决,空前提高了唐廷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许多藩镇的节度使,先后提出入朝,接受朝廷的安排。
在这股潮流之中,镇海节度使李锜,也上书表示了同样的意愿,但他只是装装样子,并非真心诚意,以为如此就可以对付过去。岂知宪宗来真的,派中使前去劳军,实质是催促李锜启程。
李锜一拖再拖,拖到无法再拖,只好以身体有病予以搪塞。宪宗问宰相武元衡如何,后者的回答相当干脆——李琦说来就来,说留就留,怎能号令天下?宪宗由此下定决心,令李锜入朝。
李绮被逼之下,只能打出反旗。他先是杀掉劝他入朝的判官王澹,又命其镇将杀了苏州、常州、湖州、杭州、睦州五州刺史,接管各州军政,另派军进屯石头城,抗御北来的官军。
宪宗下令剥夺其官爵,遣淮南节度使王锷为招讨处置使,率各道兵马进讨。王锷以本部兵出宣州,令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向镇海合拢。
在官军逼近之际,镇海军内部发生了分化,兵马使张子良等人反正,挥部攻入镇海军治所京口,活捉了李锜。李锜被押往长安,腰斩于市,镇海重回朝廷。
反复无常的成德镇在连连得手之后,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
宰相们都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积重难返,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动兵。然宦官吐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为由,说动了宪宗下令征讨。
尽管唐廷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遂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请和。
宪宗见无力再讨,便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
后来,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
等到吴元济、李师道被平灭后,王承宗恐惧,上表谢罪,唐朝此时兵力已疲,也无力再行征讨。
元和十五年,王承宗病死,军中推其弟王承元为留后。王承元恭谨怯懦,不敢再于本镇世袭,唐廷下诏任命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成德镇也归于一统。
主动归附的魏博镇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宪宗便将兵锋指向河北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
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干的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等来了内变。
田兴被士卒拥立为主后,率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被宪宗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沂国公。魏博镇在形式上也归顺了中央。
此后,田兴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累功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定淄青李师道对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吴元济的“雪夜入蔡州”,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详见《雪夜入蔡州为何能成为奇袭战的巅峰?)
平藩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
李师道性情狡诈,以谋略自矜,听说朝廷要削藩,他派刺客杀掉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信重忠武节度使李光颜的御史中丞裴度。幸而宪宗顶住压力,任命裴度出任宰相,主持削藩。
蔡州吴元济被平灭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大惧之下,也做出了同样的表示,但不久就反悔,继续与朝廷对抗。
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兵临城下,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就响应官军,杀了躲进厕所小格间的李师道和其子李弘方,从而淄青十二州重归唐廷,这个以益都为中心,统治山东54年的独立王国也宣告结束。
至此,唐宪宗成为安史之乱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
复燃时期然而,唐朝的统一是短暂的,元和中兴仅有15年,等到唐穆宗继位,天下崩解,藩镇重起。
长庆元年(821)八月,幽州卢龙镇率先作乱,军士囚节度使张弘靖,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朱滔孙子朱克融被推到前台。此人颇有其祖之风,与朝廷阳奉阴违,妄图割据幽州自立,一心只想声色犬马的穆宗竟然听之任之,未做任何表态。
不久,朝廷委派魏博节度使田兴移镇成德,取代先前已死的王承宗职务。为了防身,田兴带两千多魏博军入成德,但唐廷管理财政的度支尚书崔俊“性刚褊、无远虑”,不支军饷粮米给田兴所带私兵。
无奈,田兴只得遣回自己的私人武装。不久,由于军饷没有及时送至成德,回纥人王庭凑阴谋鼓动兵士作乱,杀掉田兴及其僚佐、亲将以及家属三百多人,自为留后,然后与幽州的朱克融互为掎角,抗拒皇命。
时任魏博节度使的李愬本想起兵征讨,却因病重未能成行。唐廷下诏以田兴之子田布复为魏博节度使,引兵讨伐成德镇。
时田布在朝,他固辞推让,但穆宗不许,田布只得只身丧服入魏州,到任后,他月奉百万,不入私门,又发家资十余万,颁赐士卒。
不久,田布以牙将史宪诚勇敢善战,以为先锋兵马使,引兵三万七千往讨成德,结果军士怯于格战,史宪诚又阴有异志,最终其众自溃,仅统中军八千人还魏。
这时朝廷又强令田布再行出师东救深州,魏博军将不愿,史宪诚趁机鼓动军士骚动,逼迫田布“行河朔旧事”,意图重新割据一方。但田布忠于唐室,引刀刺心而死。随后史宪诚自任留后,抗拒出兵。穆宗无奈,授其检校司空、河中节度使,千乘郡公,任其自便。
至此,河北等地藩镇死灰复燃,宪宗时代的胜利果实一朝尽没。
穆宗在位四年,声色犬马,一无是处,后来的几位,如敬宗、文宗、武宗、懿宗,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被宦官所废杀,就是荒淫无度,混日子,只有一个小太宗李忱还算不错,但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治上,整肃吏治,善于纳谏,解决宦官、党争问题,对于强势的藩镇也是无能为力。
及至懿宗末年,王仙芝、黄巢起义,战火四起,唐廷十三个节度使,真正听命于朝廷的不超过三个。
至唐僖宗时,藩镇的眼中再没有唐廷,争斗的对象也有削藩,变为藩镇之间的内斗,唐廷已经完全退出了“争冠”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