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身世悲苦却又貌美如花,冰雪聪明,才华灼灼的女子,虽身陷烟柳之巷,却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有信仰,有气节,有坚守,在风尘乱世中闯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就了一个美丽的传奇。
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柳如是的独特在于她不屈从于命运,能够勇敢地逆袭人生,展示了超凡的智慧。可圈可点,值得探究。
探究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她于风尘乱世中活出了怎样的自我和高洁。
她才气过人,性情豪侠机警,精通诗词书画,经常受邀参加名流的诗酒集会。这种场合,她总是一身儒衫男装,一副神情洒脱,娴雅飘逸的模样,与那些名流墨客们平起平坐,纵谈时势,和诗唱歌,“朗声而笑,作豪气逼人之句”。这份高雅从容,引得那些名儒名流争相与她结识,还有仰慕者为她刊印诗文集,赞曰:“谪来元上好居楼,词翰堪当女状头”。
最大的轰动是在她23岁时被59岁的大学士,原朝廷礼部侍郎钱谦益以正室之礼,风风光光地迎娶为妻,成为钱府夫人。
迎亲那天,他们的婚船被愤怒的人们扔了石块和烂菜帮子,足可见这种惊世骇俗的姻缘是如何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又足可见钱谦益对柳如是的一片真情,更足可见柳如是追求爱情的勇敢与眼光。
据说当年她与钱谦益是在西湖邂逅,互为欣赏才华。后来钱谦益返回老家常熟,柳如是竟着男服,只身前往常熟,用一首诗表明爱意。钱谦益惊讶之余,欣然接受。
大婚当日柳如是问过钱谦益三个问题: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钱谦益坚定地回了三个“不怕”,视她为珍宝,让孤苦一人,寻寻觅觅的柳如是终得归宿。
这对“灵魂间惺惺相惜”的老夫少妻琴瑟和鸣地过了23年,直至钱谦益83岁辞世。期间虽有波折,但终能携手沉浮,善始善终。
今日追忆的视角,便是要透过这些风光的故事,去找寻背后那些“逆袭人生”的脚步和蕴含其中的智慧。
想必坠入青楼的女子都有悲苦的出身,柳如是的身世则苦上加苦,她从出生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力,一个小孩子被卖来卖去,不知父母是谁,妙龄之时又遭人陷害,险些丧命,几经辗转,三陷烟柳巷。但这些磨难没有让她自轻自贱,反而让她明白了人生的方向。她潜心研究诗文,丰富自己,保持人格,为走出烟花之地创造条件。可见:“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在遇到钱谦益之前,曾有两个男人走进她的世界,一个比一个优秀。她倾情付出,却都因她的青楼背景而受阻。
第一个是宋征舆(又名宋辕文),名门子弟,是“云间三才子”之一。他倾慕于柳如是,穷追猛打,却遭到母亲的反对,迫于压力,他犹豫退却。柳如是感慨“男人关键时刻没脊梁,不交也罢”,一怒之下掏出刀子砍断了七弦琴,以示“一刀两断”。宋征舆对柳如是念念不忘,写了好多怀念两人情感的诗,柳如是从不做回应。
第二个叫陈子龙,与宋征舆同为“云间三公子”。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柳如是为了陈子龙,赎身从良,但陈子龙却从不提婚娶之事,只是希望柳如是不要离开他。这种“不明不白地相处”对柳如是是断然不可以的,她既能柔情付出,也能默然离去。两人就此分了手。
由此,柳如是独立的人格魅力和择偶识人当断则断的智慧可见一斑。
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世道于女性不公,女人似乎就是“为了取悦男人而存在”,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尊严,埋下苦果。民国才女张爱玲喜欢上了渣男胡兰成,明知他已婚又纳妾,却依然放不下,自称“见了他,自己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这份痴爱,让她“耗尽一生去洗掉他留下的苦和毒”。
处理情感缺少理智,更是埋下祸根。唐代四大才女之一的鱼玄机,27岁因杀人被处决,香消玉殒,起因是她对喜欢的男人放不下,人家移情别恋了,她竟因妒火去杀了情敌。
相比之下,柳如是在爱情面前“敢于争取又敢于舍弃”的主见和风骨熠熠生辉。
对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坚守是一脉相承的。柳如是在1645年清军南下,南京南明小朝廷沦陷时,决定以殉国来捍卫信仰。她说服钱谦益一起投河,钱同意了,临到投河时却说了句“水太凉”而却步。柳如是极度失望,纵身跃入水中,后被救起。
国难当头,她一个弱女子展示了铮铮气节,丈夫的表现让他们夫妻之间有了心结。但她又是个刚中有柔,豁达包容,不因自己的感受而迁怒于他人的人,在丈夫辞去清政府官职回到南京后,夫妻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钱谦益不久因案件牵连入狱,悔恨交加,有了轻生的念头,柳如是劝告丈夫一定要活下来。她拖着病体一家一家地拜会朋友,哀求救夫一命,并冒死上书,愿替夫赴死。钱谦益终得释放。
民族面前,她敢于坚守;家庭面前,她敢于承担,这是她做人的底线,也是她做人的智慧。
她在丈夫死后两个月便以三尺白绫自缢,时年46岁,很是悲惨。但这又何尝不是她用智慧捍卫尊严,保护丈夫家产的一个漂亮的人生落幕!
她的丈夫尸骨未寒,钱氏族人就登门闹事,要分财产,对柳如是施以威胁侮辱。
柳如是平静地说:我去楼上拿账本。她上楼做了三件事,写了16个字,派人去知府告状喊冤。让家丁封锁庭院,谁也不准出去。给女儿女婿写了遗书。知府赶到时,柳如是已自缢。那16个字是:“夫君新丧,族人群哄,争分家产,迫死主母。” 依据这份遗书,前来闹事的人逐一伏法。
柳如是的一生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是顶着苍天,接着地气。那追求人格独立的果敢,那身为人妇的情感专一,那勇于坚守的国家大义,还有那些极具文学价值的诗词书画,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惊艳后世,为人们称道。
那首《题墨竹》,是她貌如弱柳,骨为傲竹的真实写照——虽身处社会底层,却有着不输于任何阶层的高洁品质:
不肯开花不肯妍,
萧萧影落砚池边。
一只片叶休轻看,
曾住名山傲七贤。
近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她的传奇人生惊叹不已,在古稀之年以失明病足之身,穷十年之力撰写出学术专著《柳如是别传》,将其身世大白于世。这对那些津津乐道于柳如是的名妓生涯,而对她的诗文和独立意识只字不提的文学史评是一种校正,更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今人则称柳如是的传奇“像是一部女性自我修养的教科书”。
[点赞]
[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