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过往:历史的沧海桑田
南海,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自 2000 年前的东汉起,中国便已在南海展开活动,那时的东南亚地区大多还处于较为原始的发展阶段。1887 年,清政府颁布惠则章程,明确包括台湾在内的南海诸岛处于帝国控制范围。
1909 年,清政府发布全国地图,再次确认南海诸岛为中国固有领土。然而,南海的平静在 20 世纪被打破。1933 年,法国人趁中国抗战之际,私自将西沙九个小岛划归己有,国民政府虽表示反对,却因国内局势无暇他顾而难以有效应对。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南海诸岛,直至二战结束,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南海诸岛主权。
1946 年,国民政府组织海军编队接管日占领土,并于次年发表声明重申主权,还绘制了十一段线,这便是后来九段线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对十一段线进行调整,去掉北部湾、东京湾两端,形成沿用至今的九段线。
在 70 年代以前,受海军力量限制,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较弱,但南海诸岛一直被视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历史传承奠定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坚实基础。
资源与战略:南海的核心价值
南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广袤的海域面积,更在于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资源角度来看,南海油气资源总量高达 1,890 亿桶,足以与海湾地区相媲美。此外,南海还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地,众多的岛礁和海域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
从战略层面而言,南海是重要的战略通道,向西可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巴士海峡抵达印度洋,向南可通过巽他海峡进入太平洋。全球 1/3 的航运路线需经南海,其中 80% 的中东石油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东亚地区,中国超过 60% 的进口贸易依赖南海航线。
同时,依据联合国海洋法规定,控制南海岛礁意味着拥有周边 12 海里领海及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开发权,这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研以及海洋权益维护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主权争端:风云变幻的南海局势
20 世纪 70 年代起,南海周边局势开始变得复杂。由于南海发现石油,周边国家蠢蠢欲动。菲律宾率先行动,趁国军躲避台风未及时回防之际,侵占中业岛并建立指挥中心。越南见状,参照菲律宾模式,陆续侵占郭千沙洲、景宏岛、南威岛等数十个岛礁,西沙基本被越南占领,南沙也被瓜分殆尽,仅剩太平岛和中洲礁。
中国在 1974 年西沙海战痛击南越,1988 年南沙海战教训越南后,才收复西沙,并在南沙拿下永暑、赤瓜、华阳、南薰、渚碧、东门、美济 7 个岛礁。但此后,中国控制的岛礁面临诸多困境,远离大陆补给困难,且处于周边国家空军活动范围之内。直到 2013 年,中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的基建水平,开启大规模填岛工程。
中国采用吹填模式,通过巨型挖沙船就地取材,建造出永久性工事,短短三年就造出 1,300 公顷人工岛。如今的永暑岛面积达 2.8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备,配备机场、港口和医院,战略意义重大。中国在南海的战略空间向南拓展 300 万平方公里,有效掌控了西沙、南沙的战略主动权,改变了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美博弈:南海的未来展望
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南海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区域。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介入南海争端,其在菲律宾境内有 5 个军事基地,加上新加坡、泰国和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总数达 8 个,再结合关岛、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基地,形成对南海的战略包围,企图在矛盾激化时切断中国海上交通,对中国南海构成军事威胁。
而中国在南海的建设持续推进,一方面强化自身在南海的军事防御和资源开发能力,另一方面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与东南亚国家相处,以稳定周边局势。
南海的未来,将在中美以及周边国家的互动与博弈中不断发展演变,但南海是中国的南海这一核心事实不容置疑,中国将坚定维护自身在南海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以智慧和实力书写南海的新篇章,确保这片海域成为和平、合作与发展之海。
文章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