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长征?不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后真实原因令人后怕

百年人物志 2024-11-20 10:29:21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开展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因博古、李德的军事冒险主义进攻战略,红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之后,他们又在防御作战中实行保守主义,导致中央苏区的范围日渐缩小。我党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

1934年4月,广昌失守,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苏区形势告急。7月起,为了缓解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红军第7军团奉命北上,开辟新的苏区,红军第6军团则向西突围,开展游击作战。

尽管如此,中央苏区的压力依旧没能减轻丝毫。国民党军队已经突破了外围防御,径直扑向苏区腹地。这一时期,中央苏区内枪声不断,国民党大军已经将整个苏区团团包围。

相比于国民党军的强大,红军此时的兵力已不足十万,粮食、弹药供给严重不足,在过去半年的连续作战中,红军已经严重减员,每个师的兵力不到4000人。

但就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博古、李德却坚持“以堡垒对堡垒”,这无异于将红军置于死地。

9月下旬,为了尽快彻底地剿灭红军,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警戒程度前所未有,参会的200多人都是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五大省份的军政要员。

蒋介石亲自主持会议,会议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彻底围剿苏区。这次会上,德国的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提出了著名的“铁桶计划”。

按照这一军事计划,蒋介石将在中央苏区集中150万大军,加之飞机、大炮的支援,向瑞金一步步逼近,直到以瑞金为中心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

每逼近一步,抵达规定的位置时,部队便要在这里修筑工事,布置铁丝网、建筑碉堡、构筑火力网,甚至还要设立粮仓、弹药库、医院、电话等。

如此严密的部署足以看出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决心。

一旦包围圈完成,各部队便开始配合行动,一边向瑞金推进,一边继续布置铁丝网、筑碉堡和火力交叉网。这样一来,六个月后便能够进入瑞金。届时,面对如此严密的包围圈,红军无论如何也无法突围出去。

如果突发意外,蒋介石还安排了能够随时可供调拨支援的部队。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国民党12个师的兵力正在与红军交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迷惑他们。等包围圈完成后,红军便彻底没救了。

这次庐山会议持续了一个星期,蒋介石对“铁桶计划”信心满满,直言“毕其功于一役。”受他的情绪感染,与会人员也都充满了信心。

这次的作战文件足足有一二公斤重,每一份文件上都写着“绝密”的字样。

然而,蒋介石等人没想到的是,会议刚刚结束不久,这一作战计划便被送到了中央苏区。

1934年3月,项与年、卢志英等人奉命秘密潜伏在了莫雄手下,莫雄是江西省保安司令,他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与中共地下党有了联系。

庐山会议现场,便有莫雄的身影。当参加完庐山会议后,莫雄立即带着这些绝密文件下山,将它们转交给了项与年等人。

众人商议后,认为这事关苏区生死存亡,一致决定必须立即将这些文件送至中央苏区,项与年承担起了这一任务。

为了顺利抵达苏区,项与年装作乞丐,经过层层盘查和封锁,终于将这份文件送到了中央苏区周恩来的手中。

当中共中央对这份文件进行认真分析后,中央领导同志立即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他们决定必须立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否则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正因为这份文件,中共中央得以提前做出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这件事情在当年很少有人知情,就连毛主席等人都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情况危急,根本来不及细细说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转移过程十分匆忙,没人能想到这一伟大的历史决策竟然与一份情报有关。

尽管少有人知,历史资料中的有关记载也不多,但莫雄和项与年为中央苏区传递情报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毛主席在后来得知当年的事情,曾毫不吝啬地称赞“功绩巨大”。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特意叮嘱南下的叶剑英要找到莫雄并为他安排工作。

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铭记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

参考资料:人民政协报、环球网、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日报、中国共产党网

0 阅读:14

百年人物志

简介: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