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杨开慧的母亲攥着毛主席的照片泪流满面,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百年人物志 2024-11-23 10:35:45

1917年,年仅16岁的杨开慧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自从听到他的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了他。”

这句话中的“他”指的就是毛泽东。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经常与蔡和森、萧子昇来到老师杨昌济家中探讨国家命运和各种新思想、主义等。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不可能不受影响。

1918年6月,杨昌济受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一家人随即迁往北京。两个月后,毛泽东为了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事也来到北京,并和蔡和森一起暂住在老师家中。

后来,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成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并住到了距离老师家不远的景山东街三眼井。

师生间的往来跟在湖南时没有什么差别,毛泽东还经常把自己看到的进步书刊、读书笔记送给杨开慧阅读。他们在频繁地交往中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的恋情受到杨昌济夫妇的支持。

1919年春,毛泽东母亲病重,他立即赶回湖南,两人约定通信。这段日子,杨开慧在信中称呼毛泽东为“润”,而毛泽东则称呼杨开慧“霞”。杨开慧出生时,天上出现了一道红霞,于是,父母便把她的乳名叫作“霞姑”。

1919年底,毛泽东再次来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湖南省内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一安顿好,便来到老师所在的医院探病。看着守在病床前的杨开慧,毛泽东满是心疼。

一天,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发现女儿在给毛泽东缝补衬衣。杨昌济听说后,很是欣慰。两人的婚事也定了下来。

杨昌济临终前,特意将一块怀表送给了毛泽东作纪念,同时,他还叮嘱毛泽东要“多照顾开慧。”毛泽东郑重地点了点头。

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两人只办了一桌饭菜招待挚友作为婚礼。1921年,毛泽东参加完中共一大回到湖南后,立即开始了筹建中共湖南支部的工作。

10月10日,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和杨开慧居住的清水塘22号成为了组织联络和活动的据点。向老夫人也被接来跟夫妻俩一起生活。

这一时期,清水塘22号经常传出欢声笑语,他们一家人同甘共苦,有了一个温暖的小家。但毛泽东和杨开慧却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

毛泽东任务繁重,杨开慧就做好后勤工作,此外,她还负责起了交通联络、帮忙整理誊写材料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开慧和毛泽东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如此动荡,但两人一直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1927年9月,毛泽东奉命领导秋收起义,临行前,他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到了板仓。此后三年间,杨开慧一边为丈夫的安全担惊受怕,一边继续坚强地开展工作。最初,杨开慧还能够与毛泽东通信,到后来,她也只能通过国民党的报纸来判断毛泽东的情况了。

在布满白色恐怖的湖南,杨开慧的处境也变得越发艰难,国民党反动势力一直盯着她。为了躲避这些人的追捕,她还曾在平江舅舅家里躲过一段时间。

1930年10月,杨开慧偷偷回板仓看望母亲,却不幸被捕入狱。因为其父亲杨昌济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力,社会上不少知名人士纷纷要求当局释放杨开慧。迫于外界压力,当局同意了,但杨开慧需要登报公开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然而,杨开慧却留下“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遗言后便慷慨赴死,年仅29岁。

毛泽东听闻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他给杨开智写去一封信,在信中自责道: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随信一起寄去的还有三十元。杨开慧逝世后,向振熙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悲哀,坚强地生活着。

毛泽东的母亲逝世过早,与杨开慧结婚后,他将杨母视作亲生母亲一般对待。向振熙在与他们一起住在清水塘时期,她不仅帮忙照顾着年幼的孩子们,而且还掩护他们开展地下工作。

女儿牺牲后,她更是按照组织的安排,一路护送三个外孙前往上海。

此后,她便跟三个外孙断了联系,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如何,也不知道女婿毛泽东的情况。而忙于革命的毛泽东也一直惦记着岳母。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几天后,毛主席便收到了杨开智寄来的信,从信中得知向振熙老太太身体健康的消息时,他高兴地立即回电“甚慰”。

向振熙在得知长沙解放的好消息时,心中复杂不已,等了这么多年,她终于等来了和平,唯一的遗憾是女儿看不到了。不过,当她知道毛主席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后,手中紧紧攥着毛主席的一张照片,泪流满面,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叨着:“润之终于成功了……成功了……”

同年9月,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长沙探亲,毛主席特意委托她帮忙给向振熙和杨开智带去礼物和书信。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心中也一直惦记着向振熙老太太,不仅派儿子回家探亲,还多次给老人送去礼物和钱财。向振熙八十大寿和九十大寿时,毛主席还专门写信祝寿。

1962年,向振熙逝世,享年93岁。毛主席给杨开智写去了一封信:

“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参考资料:文史博览2020年6期、湘潮2013年9期、散文选刊·下半月2015年5期、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2期、

1 阅读:18

百年人物志

简介: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