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栋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叫董耀栋的少年,转学到了丹东八一小学。
这所小学的孩子,大多为军人子女。
每当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去扫墓。
孩子们还小,不懂得什么叫生死相隔,只知道清明是借墓游春。
“没有悲伤,我们从来不悲伤。我们带着郊游般的愉快心情,认真地为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叔叔伯伯们拔掉坟冢边的杂草,拭净墓碑上的灰尘。”
这些小学生一边触摸着墓碑上镌刻的名字,一边骄傲地大声地把他们念出来。
于是,在转校的第一年,董耀栋就认识了一个名字:
“蔡正国”
蔡正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
这是一位戎马一生、战死疆场的将军,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
那时的董耀栋做梦也想不到,这位长眠于大地的英雄,会跟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
母亲张博
01其实,董耀栋从小就感觉到,自己跟别人有点不一样。
首先,他是独生子,这在那个鼓励生育的年代,非常少见。
其次,母亲张博爱他爱到了“疯魔”的地步。
一天,董耀栋正在学校上自习课,母亲突然找了过来,高声呼唤道:
“东东、东东……”
随即,母亲闯入教室,旁若无人地抚摸着他,为他整理胸前的红领巾。
目睹这一幕,全班同学都低头歪脸的嗤笑,董耀栋尴尬极了!
母亲张博
而且,母亲还给董耀栋带了一个装满零食和小人书的大箱子,放在他宿舍的床底下。
这让同学们又羡又妒。
因为母亲的娇惯,董耀栋成了同学们眼中“鹤立群首、娇气十足的白皙的小男生”,非常不受同学们待见。
他们背地里说风凉话,或者当着面嘲讽董耀栋。
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董耀栋跟同学们大吵了一架!
这时,一个熊孩子冲口而出:
“你不姓董,你姓蔡,叫蔡小东。你爸爸早就死在朝鲜了!”
董耀栋一听就懵了,他涨红了脸反驳道:
“你胡说,我就叫董耀栋!我爸叫董凤奎,他活得好好的!”
接着,他反复讲述父亲董凤奎,如何把他扛在肩上、抱在胸口或骑在背上,逗他玩,给他讲故事、讲道理的往事,直到讲到口干舌燥、精疲力竭……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学校领导和家长耳中。
那个熊孩子的父亲,毫不手软地给了自家孩子一个大嘴巴子:
“欺负烈士的孩子,天理难容!”
之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接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严厉警告,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隐瞒了董耀栋的真实身世,再不多提一个字。
家长们再三叮嘱自家孩子:
“不许欺负东东!东东爸爸在朝鲜战场为国捐躯。战争年代,你张阿姨三个孩子死了俩,就剩这一棵独苗儿,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生活上的种种照顾!”
没错,董耀栋的亲生父亲,正是蔡正国烈士。
那么,母亲张博为什么要瞒着儿子?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蔡正国烈士
02这一切,还要从蔡正国烈士说起——
1909年,蔡正国出生在江西的一户农民家庭。
23岁那年,他参加红军,一去多年。
等到当了干部的他回到老家,妻子早已改嫁。
张博
1943年,34岁的蔡正国经组织介绍,与21岁的女战士——张博相亲。
张博是安徽人,她原是地主家的小姐,却在15岁那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
相亲之前,这两人只听过对方的名字,没见过面。
一天,在战士剧社的演出会上,张博看到一个面皮白净、精神干练的人三步两步就跳过凳子,坐在了最前面的那排。
她见这人身手如此敏捷,不免好奇地打听道:
“这人是谁啊?”
旁边的人伸头看了一眼,说:
“这不是三团蔡团长吗,蔡正国。”
张博听到这个名字,不禁怦然心动,脸突然就红到了脖子根。
蔡正国
1943年4月,张博欢欢喜喜地嫁给了蔡正国。
新婚第二天,蔡正国就接到命令:
带着部队从滨海出发,奔赴胶东。
张博跟着部队行军——
作为团长的家属,她本可以骑马;
但她总是跟着部队一起走,从来不往丈夫身边靠,从来不搞特殊。
而蔡正国也从来不特殊关照妻子。
对此,这对革命伴侣非常拎得清:
“那时大家都这样,心里想的是打鬼子,是干革命,哪有精力总想个人那点事?”
42天后,部队胜利安全到达目的地,这对新婚夫妻才真正生活在一起。
在一起后,张博发现蔡正国是一个内向却细心,沉默寡言却极重感情的人。
他性格温和,几乎不发脾气,从不轻易伤害别人。
假如有人惹他生气,他最多骂一句“乱弹琴”,这就是他最重的话了。
与此同时,蔡正国严于律己,他曾在日记本上,写下对自己的要求:
对己严
对人宽
在任何场合
不随便发言
蔡正国夫妇与大儿子蔡四东
03婚后,张博与蔡正国志同道合、感情甚笃,两人很快有了第一个女儿。
然而,在艰难的战争年代,这个女儿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活活饿死了!
丧女之痛,让张博久久不能摆脱!
直到1948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蔡四东出生,她才缓过来一点。
彼时,蔡正国在四十一军任师长,他带领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数次围攻,被称作“常胜师长”。
每次打胜仗回来,蔡正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儿子。
他对儿子爱不释手——只要把孩子抱在怀里,就再也不肯撒手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蔡正国调任五十军,担任副军长,奔赴朝鲜战场。
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他参加了朝鲜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蔡正国与大儿子蔡四东
常年在外打仗,蔡正国对妻儿的关爱,只能通过写信传递。
每一封信中,他都是对妻子和儿子的关切、惦念和叮嘱:
“我离别后你和四东身体怎样?吃饭住房治病还方便吧?甚念。”——1952年6月25日
“希你自己想办法用津贴费改善生活,把身体弄好一点,身体不好一切都完。我最近身体还好希勿念。”——1952年8月8日
“四东最近身体怎样?你们母子身体健壮对我是最大的安慰。”——1952年9月13日
无情未必真豪志,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这些家书中,一个在戎马倥偬中极尽儿女情长的父亲、一个心细如发充满了舐犊之情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张博与两个儿子
除了惦记妻子和大儿子,蔡正国还想着新出世的小儿子,并且给孩子想好了名字:
“小孩名字取他个‘小东’,区别比四东小,你看是否可以。”——1953年3月27日
写完这封信的第16天,蔡正国就牺牲了。
1953年4月12日,第五十军进入指定地点后,被美军飞机侦察到。
当天晚上9点40分,蔡正国正在召开军事会议,8架敌机突然俯冲而来,并投下了一批炸弹!
其中一枚击中了会议室,蔡正国的头部和胸部被破片炸伤,鲜血直流,昏迷过去!
由于失血过多,当天晚上10点33分,蔡正国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44岁……
蔡正国牺牲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蔡正国参军21年以来,经历过了内战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经历大的战役数次、大小战斗三十余次。
最终,他为保卫祖国、为抗美援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黎明破晓前,大将陨落!
蔡正国牺牲的时候,距1953年7月27日停战只有3个月15天!
张博在亡夫的追悼会上发言
04蔡正国以身殉国之时,张博刚满30岁,年轻得令人心酸。
在亡夫的追悼会上,她发誓道:
“一定要积极努力工作学习,完成党所给我们的一切任务,抚养教育好烈士遗留下的孩子,为烈士报仇!”
万万没想到,没过多久,她的大儿子蔡四东在一次暴雨雷击中,被倒塌的院墙砸死了!
连续经历了丧夫之痛和丧子之痛后,张博再也扛不住了!
她陷入歇斯底里,不停地埋怨自己:
“是我的错,我对不起孩子,我对不起牺牲的丈夫……”
“四东出事后我整天哭,精神有点失常了,脑子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的,身体虚弱得走不了路,只好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全靠保姆照顾生活。——张博”
张博在蔡正国烈士墓前
紧接着,张博因为精神问题失去了工作,永远地离开了部队。
之后,她带着小儿子独自过了六年。
她对小儿子溺爱有加,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唯恐再愧对丈夫在天之灵。
在小儿子6岁以前,张博一直这样告诉他:
“爸爸在朝鲜打仗没回来。”
然后,突然有一天,张博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男人回来,对小儿子说:
“这就是爸爸。”
董凤奎
这个男人叫董凤奎,山东人。
他是一位驻军医院的政治委员,忠厚、老实、善良、耿直。
原来,张博在独守六年之后,终于在组织的劝说下,答应改嫁给董凤奎。
结婚时,董凤奎和张博专门去祭奠蔡正国。
在蔡正国烈士的墓碑前,董凤奎举手庄严宣誓说:
“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
那一刻,张博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张博、董凤奎、董耀栋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蔡正国甚至没再要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对小东视如已出,给小东一个完整幸福的家。
为了保护小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解释,董凤奎给小东改名改姓为“董耀栋”。
因此,小东从小到大,只知道自己叫“董耀栋”,小名“小东”。
董耀栋小时候喜欢听广播,天天跑去别人家听。
有一次人家不太热情,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眼泪汪汪地回来哭诉:
“我要收音机。”
张博觉得太贵,不同意买。
然而,董凤奎看着孩子委屈的模样,他转身就出去买了一个最好的“东方红收音机”。
回来后,望着妻子责备的目光,他讷讷地说:
“听广播长知识嘛。”
董耀栋
05董耀栋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转学到了丹东八一小学。
正是在这里,他几乎要知道自己的身世。
然而,在全体师生和家长们的共同隐瞒下,董耀栋与这个秘密擦肩而过。
1971年,董耀栋18岁了,并且已经参军3年。
一天,蔡正国烈士生前的老战友——沈阳军副司令员邓岳,找张博商量道:
“小东已经18周岁了,已经是革命军人了。应该告诉他,应该让他知道了!”
张博犹豫不决: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对他说……”
邓岳便说:
“交给我们吧。让我们这些蔡军长的老战友、老部下来告诉他吧!”
紧接着,大家把董耀栋接到了大连黑石礁49号楼,以一个非常正式、非常庄重的会议形式,揭开了他的身世。
“小东,你不姓董,你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
蔡正国,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
瞬间,董耀栋回想起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那个镌刻在墓碑上的、红色的名字。
甚至,他还回想起了陵园蓝蓝的天空、苍翠的松柏、嫩绿的草地,以及曾经擦拭碑文灰尘的种种细节……
回想到这里,董耀栋脑袋嗡地一声,全身的血仿佛呼地一下涌到了头上,喉咙好像被塞住了似的噎得难受!
“你的父亲蔡正国同志是革命烈士,他是五十军党委书记、第一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
各位领导仍然在沉痛地诉说着,董耀栋在难以置信中,转身去寻找母亲的目光。
母子俩四目相对的时候,母亲的眼泪突然决堤般地涌了出来,她哽咽着说:
“你父亲打了一辈子仗,20多年啊,多难都过来了,只差3个月就不用打仗了,可偏偏……”
说到这里,张博心底最深刻的伤痛一一苏醒,她抽噎着说不下去了。
而董耀栋的泪水,已经不知不觉间流淌了一脸。
他感到心里楸痛,撕心裂肺的疼痛传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突然,他觉得眼前剧烈地晃动起来,他“砰”一声栽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
由于过度刺激,毫无精神准备的董耀栋在陡然而来的刺激中,休克了过去……
董耀栋祭奠生父蔡正国
06醒来后,董耀栋完全接受了这个事实。
他立马前往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生父蔡正国。
“我从未见过我的父亲。
许多年了,父亲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在我的眼里,父亲是矗立在烈士陵园里的那块刻着红字的墓碑,父亲是悬挂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那张薄薄的照片,父亲是母亲嘴里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父亲是家里珍藏着的那个装满遗物的铁皮箱。
因为始终无法以肌肤、气息来感知我的父亲,我便只能阅读,在墓碑上、在展柜里、在军史中、在铁皮箱里……”
蔡正国烈士墓碑后面的碑文,一共有358字。
这358个字,粗略地勾勒出了蔡正国的轮廓——
一个从江西红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
一个经历了无数战争考验的红军战士;
一个一生驰骋疆场终以马革裹尸的将军!
在泪眼朦胧中,董耀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碑文,用手一寸寸地抚摸这些文字。
“爸爸,我来看您了。爸爸,我是您的儿子小东啊……”
张博、董凤奎
0718岁以后,董耀栋成了蔡小东。
继父董凤奎主动提出:
“当年,你随我姓是为了保护你,以便减少很多麻烦和不必要的解释。现在没事了,你把名字改回去吧。”
然而,为了报答继父的养育之恩,蔡小东坚持使用两个名字:
回继父董凤奎的山东老家时,用“董耀栋”;
回生父蔡正国的江西老家时,用“蔡小东”。
右侧为蔡小东
蔡小东21岁升任连长,后被部队保送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时,外交部何英副部长找到他,说:
“你学的是外语,我希望你考虑转业到北京来。我可以安排你到外交部工作。如果你能尽快过口语关,一年后就有机会把你派到外国去。”
然而,蔡小东婉拒道:
“我不想脱掉这身军装,我喜欢在基层带兵。”
左为蔡小东
1990年,蔡小东随国家代表团出访朝鲜,并被授予朝鲜三级国旗勋章。
2000年,继父董凤奎因病去世,临死之前他放不下的,仍是张博和蔡小东。
他特地把干休所的领导请到床前,谈了很久、很久。
出了病房,干休所领导红着眼圈告诉张博:
“董政委放不下你们啊,托我们好好照顾你们母子!”
董凤奎去世后,蔡小东把继父的遗像挂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并亲手撰写挽联:
革命一生 正气一生 廉洁一世
慈父之心 严父之教 生父之情
2006年9月17日,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志愿军青铜群雕,在鸭绿江断桥桥头落成。
在群雕落成典礼上,蔡小东第一次触摸到了立体的生父——蔡正国烈士。
“就在我缓缓抬起头的那一刻,我看到了那双眼睛,一双既熟悉又陌生的眼睛。在四目相对的那个瞬间,我的心突然禁不住狂跳起来,我认出来了,这就是我的父亲!我终于见到了父亲,终于见到了给了我生命但却从未见过面从未亲近过的父亲!”
蔡小东深情抚摸父亲的雕像
这就是蔡小东《阅读父亲》的故事。
蔡小东是不幸的,因为他刚满月,亲生父亲蔡正国就在前线牺牲了。
终其一生,他们父子无缘得见一面。
蔡小东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母亲张博和继父董凤奎的关爱中长大。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高山大海皆含深情。
参考书籍:
【1】《阅读父亲》——蔡小东 马晓丽(蔡小东妻子)
【2】《父辈的旗帜2》——梁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