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信与礼,真的是国与国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吗?

老丘讲古书 2025-02-08 17:48:59

郑武公和郑庄公俩父子,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也就是执政大臣。卿士,是周王的左膀右臂,哪个诸侯不听话了,就可以派卿士去打他们屁股,当然反过来讲,他们也可以借着周王的名义去诸侯那里打秋风。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执政大臣,这要从郑国的开国君主说起,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姓姬名友,基友?因为受封为伯爵,所以又称郑伯友。

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弟弟,更是著名的周幽王的叔叔,烽火戏诸侯,就出自幽王这哥们之手,戏到后来自己被犬戎咔嚓了,郑桓公当时担任司徒一职,不凑巧顺带着也被犬戎给咔嚓了。

桓公死后,郑国人拥立了他的儿子姬掘突为国君,就是郑武公。

周平王即位后,当时的国都稿京已经被犬戎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没办法,只好迁都。

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东周始。

在这个过程中郑武公一路保驾,帮了很大的忙,所以平王就任命他为卿士。

老丘以为,这种任命对于周平王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卿士在当时是有很大权利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替周王行事,甚至动不动就可以打着周王的号令去指挥诸侯做事。

在此之前一直长期由虢(音国)国君主担任卿士,说起虢国,这是一个神奇的诸侯国,长期以来一直忠实的替周王南征北战,战斗力爆表,经济也很强,而且一直未出现有政治头脑的君主,年年都评为劳动模范。

历代周王对虢国一直来都很满意,听话,肯干,没有心机,任劳任怨,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呢?

君王大多喜欢能力突出,缺点也同样突出的人才,也就是偏才,尤其是那些能打又无脑的猛将,这里的无脑指的是没有政治头脑,并不是说缺少军事头脑。

话说回来,虽然郑武公护驾有功,但显然还没达到可以封卿士的程度,再加上虢国也干的好好的,没有理由撤他的职啊。老丘以为,这是郑武公替平王给封的。在当时被迫迁都的狼狈状况下,平王也是想极力拉拢他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郑武公比起他爹桓公来说,更具政治头脑,也为庄公成为春秋小霸打下了底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概自此开始吧。当天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自身实力不强的情况下,也只能当个傀儡。

当初郑桓公受封后,已经预见到周王朝可能会乱,所以他听取了太史伯的建议,提早把封地迁到了虢国和郐国这两个小国献出的10座城池,大概在今天河南一带。

这个选择非常关键,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方,也是因为附近没有强国,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武公和庄公,充分发挥了卿士这个岗位的优势,逐步吞并了周边的东虢国(虢国的一部分),郐国。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经营下,郑国就这样逐渐成长为一个春秋小霸。

周平王迁都安定下来后,逐渐地发现郑国干的那些事情,都是为了自己封地的拓张,埋头在干私活,并没有象以前虢国一样忠实地为自己做事。于是又把虢国重新封为卿士,双卿士制度就这样开始了。

一山难容二虎,平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平王就是想看二虎斗,二虎俱伤后,才能乖乖的都听他的话。庄公当然很不爽,直接跑去质问平王。一个诸侯居然可以去质问王,周王估计也是相当的憋屈,但是在实力面前也是没有办法。

为了安抚庄公的愤怒,平王创新性的提出了质子制度解决方案,即互相把继承人派到对方那里当人质。这个方案开创了春秋质子史,很多诸侯都有过当质子的经历,直至秦统一六国后,这个制度才告终止。

就这样,周平王的继承人姬狐,郑庄公的继承人姬忽,互相成为了人质。但在周王心中,仍然还是对虢国更为信任,所以周平王驾崩后,周人更是完全倒向了虢国。

这种一边倒,立即造成了庄公的极度不满,所以借着这种不满,庄公派出军队,去抢割了周王属地的庄稼。粮食可是命根子,这么做不是在断周人的命根子吗,至此,周与郑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质子制度,本意上是为了让互相猜忌的对方都有所顾忌,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考虑一下质子,来达到某种外交上的平衡。

但实际上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所有人包括继承人和君王都是可以被牺牲的,在国家政治利益面前,个人完全不值一提,继承人和君王都可以重新立,但是国家亡了那就是真的亡了。

左传在这段后续写的话,强调国家之间应该重视礼、信,而不要用质这种表面手段,老丘并不完全认同。

如果是个人交往可以用信、礼,但是国与国之间,信、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国家的利益面前,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牺牲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质子制度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后世抨击这种制度的人,都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或者以当时的思维去看待历史,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论点完全没有意义。

老丘以为,我们更应该用历史的经验来应对当下或者未来的变化,讲古书,论今事。

质子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起到的是一种政治平衡作用,平衡对于国与国之间来说尤其重要,势均力敌才能保持长久的和平,如果失衡,只会导致战争,战争之后又会产生新的平衡,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同步,所以这种平衡又是短暂的,新的失衡又会很快到来,国家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如果想要长久的和平,需要适度的保持发展的速度,甚至有时候还要刻意降速,为的就是这种平衡。

左传 |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