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油价这么高,仍有人不愿换电动汽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1-19 22:54:38

为何油价这么高,仍有人不愿换电动汽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有这么一个段子:

在地铁车厢内,一名青年注意到对面坐着的女士裤子穿反了。

出于好意,他轻轻地向她指出了这个小误会。

女士微微一笑,轻轻点头表示感谢。

见她似乎没有立即更正的意思,小伙子又提醒了一遍。

女士再次微笑并点头。

这时,小伙子有些着急,提高了声音说:“你的裤子真的穿反了,你难道不在意吗?”

突然,女士给了他一巴掌,回应道:“我知道穿反了,但我怎么可能在这里脱下来调整方向呢?”

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似乎陷入了某种误区,过分强调其多用途性和高端配置,比如竞相展示加速性能、豪华配置和优质服务,而忽视了实际的驾驶体验。

难道所有的车开起来都一样吗?

同样使用空气悬挂系统,不同车型的乘坐感受是否相同?

辅助驾驶系统是否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让人放心?

高科技装备真的能带来一致的使用体验吗?

实际上,电动车最适宜的场景是短途市内通勤,并且对气候有一定要求。

对于日常上下班或山路较多的地区来说,电动车确实比燃油车更合适。

这就像5G网络一样,虽然速度很快,但只有在特定的覆盖区域内才能体验到最佳效果,而且目前市面上仍然有4G手机销售。

从国家层面到汽车制造商,制造电动车的初衷并不单纯。

对于国家而言,目睹西方老牌车企百年来的沉淀与积累,意识到在燃油车领域的传统竞争中难以实现超越。

因此选择开辟新领域,旨在产业升级、增加税收及促进就业,而非仅仅改善民众的驾驶体验。

而国内车企面对西方同行在发动机、变速箱、悬挂技术上的巨大优势,通过转向电动车市场,将竞争焦点转移至续航能力、内饰质量和智能配置等自身具有成本优势的方面。

这一转变使得原本仅能生产15万以下车型的国内车企,现在敢于挑战40万以内的市场。

国内车企的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盈利,而非单纯提升消费者的驾驶体验。

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初心至关重要。

如果出发点就存在问题,那么无论资源多么丰富、政策多么有利、人才多么努力,最终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二流水平。

在普通家庭中,能够长时间保持功能性的工业产品大多属于纯机械类,如自行车、马桶等,或是功能简单、智能化程度不高的电器,例如烤箱、电水壶和LED灯具。

高度智能化的消费级产品很少能维持十年以上的稳定性能。

并非所有新产品都优于旧产品,也并非旧产品一定落后。

以筷子为例,自其诞生以来几乎未改变过。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19世纪的老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反观一些曾被视为划时代产品的技术,如氢能源汽车、背投彩电及超音速客机等,却未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逐渐被淘汰。

对于工具来说,实用性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常见的螺丝分为十字型和一字型两种规格,其中一字型螺丝刀可用于拧紧或松开两种类型的螺丝,但十字型螺丝刀则无法操作一字型螺丝。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购买时,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更加通用的一字型螺丝刀。

许多工具所谓的“高性能”往往超出了日常需求范围,比如一台标准体重秤的最大承载量为120公斤,但实际上超过90公斤的部分很少有人会用到。

虽然汽车设计上可能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极限,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驾驶时最高速度通常不会超过140公里/小时左右。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维护以及定期更换零部件的商品而言,这部分开销往往构成了总体拥有成本的主要部分。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家用打印机,尽管初始购置费用不高,但如果经常使用的话,最终花费最多的将是纸张与墨盒等耗材的成本。

在20世纪初,电动汽车曾风靡一时,当时的媒体盛赞其为理想的交通工具,操作简便、静谧无噪且环保,运行成本低。

随着福特T型车的出现,其成本仅为电动车的一半,导致电动车产业遭受重创。

尽管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挽救电动车的命运,如混合动力和换电池模式,但这些努力仅使电动车从1910年勉强维持到1924年。

尽管当时美国的独立住宅使得充电较为便捷,但电动车仍因充电时间长而被淘汰。

即使爱迪生研发出续航300公里的电动车,也未能改变局面。

电动车乘坐时易引发晕车,乘客普遍不喜欢。

在20世纪,电动车最终被燃油车取代。

尽管近100年后电动车重新崛起,但其优点与100年前的媒体报道相似,自家充电、混动、换电池等解决方案也未见显著改进。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0
凡尔赛百态

凡尔赛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