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女儿抑郁后,终于让我觉醒:父母的接纳与肯定,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底气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2024-11-14 15:28:39

全文导读:我着实想不通,为什么我全心全意养育女儿,对她付出了一切,却把女儿推向了焦虑、厌学的深渊?

我是一个全职妈妈,女儿8岁时,老公被派遣到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从那之后,女儿的一切都由我一手操办。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下,孩子成了我生活的重心。这些年,我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全部,从吃穿住行到发型衣服,都事无巨细。闺蜜笑我,对孩子太操心了,就好像一个24小时围着孩子转的女佣。我也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对女儿如此上心。因为老公收入可观,结婚生子后,我就辞掉了工作,安心照顾家庭。亲朋好友都羡慕我不用上班,生活轻松安逸。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照顾孩子。

每当女儿考试名列前茅,或者出门被人夸聪明懂事时,我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因此,我对女儿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让她变得越来越优秀。不管是放学后的学习安排,还是出门的穿着,都得听我的安排。为了她能一心学习,我不仅从不让她分心干家务,看的书,听的歌,我也会提前过审,周末也要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出去玩。小时候还好,女儿虽然有时候会抗议,但我一坚持,最后还是会照做。但随着女儿进入初中,我算是感受到了传说中青春期的威力。好像一夜之间,我和女儿的关系就进入了冲突高发期。曾经听话的乖女儿,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居然开始跟我对着干。

初一期末考试,我让她先看数学再看英语,因为数学是她的薄弱科目,而英语学得很好。结果她非要磨叽一个多小时的英语,数学碰也不碰。我狠狠训了她一顿,要求她晚上必须把之前的数学错题整理好,我检查完才能睡觉。女儿情绪崩溃,一直弄到晚上1点多才睡觉。考试成绩出来后,不出所料,她的成绩出现明显下滑。对我来说,这是个灾难性的事件。因此整个寒假,女儿都在我的安排下一直补课。初一下学期,开学不久,女儿告诉我,一坐在教室里就感到心慌气短,喘不过气。老师建议我带她去检查一下,医生却说:“现在这种情况的孩子太多了,建议你们去心理科。”我不信女儿能有什么心理疾病,觉得她只是累了,加上压力大,适当休息下就好了,就没去。直到后来,女儿突然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嚎啕大哭,被老师喊到学校去,我才意识到严重性。

我赶忙带她去看了心理科,诊断结果是轻度抑郁,存在一定的应激性反应,需要进行心理介入。那一刻,我震惊了,久久缓不过神:我好好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抑郁,不想上学呢?凭啥啊?老公听到这个结果,一向温和的他,第一次朝我发了大脾气:从小那么积极阳光,怎么能变成这样?这些年你是怎么管的孩子?挣钱的事完全不用你操心,你就管好孩子就行,现在孩子成了这个样子,你是怎么当妈的?

老公的话让我欲哭无泪。面对他的质疑,我也深深怀疑自己:这些年,我全心全意地付出,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在网络上搜索孩子不想上学的资料时,看到了一位妈妈的故事,情况跟我很像,但她通过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调整教育方法,成功帮助孩子走出了上学的泥沼。受到激励的我,开始去学习,也才一步步成长,终于弄清了女儿从懂事、体贴,到厌学的真正原因。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加,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想拥有自主权,渴望自己做主,摆脱父母的掌控。面对孩子的独立要求,很多家长一时间转不过弯来,以为孩子变了,不听话了,自己管不了了,就开始焦虑担忧,甚至进一步加大对孩子的控制力度。这就进入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负面循环:家长越焦虑,就越想控制孩子;家长越控制孩子,孩子就越对抗;孩子越对抗,家长就焦虑;家长越焦虑,就越想控制孩子。

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导致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无法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消沉,情绪低落,慢慢形成拒绝上学。

我渐渐意识到,女儿,就是一个在“控制型”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从穿衣打扮,到每日安排、学习计划,都要经过我的批准。成为一个不出差错的好孩子,是妈妈对她最大的期待。在我面前,她没有一件事是可以自己做主,每天做什么,都是被安排好的。她只能接受我给她的标准和目标,服从,服从,再服从,不断去执行、完成。

直到她出现窒息等躯体反应,最终崩溃,长久以来被压制的痛苦才被我看到。在我的控制型教育下,女儿最终得了“心灵感冒”——焦虑,躺平,拒绝上学。我终于察觉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可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做,才能修复给女儿造成的创伤?家长要做好两个改变——改变自己的价值模式,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

改变自己的价值模式:不能把自我价值实现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年人也需要做好自我成长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教育理念,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可怕、残忍的现实——我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对未来的焦虑,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所有的希望,都投射到女儿身上。希望通过把女儿培养的出类拔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的成功。

我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女儿身上,让小小年纪的女儿,承担着我的期望。通过咨询,理解了这些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育中,对女儿的管理方式。我开始一点点把关注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我这么多年想要的是什么?我喜欢的是什么?我开始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去画室学画画,去学跳舞,去找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事情之后,我也不再用命令式的语言去和女儿说话,不再要求女儿如何如何,而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去征求她的意见。一开始,我有点不习惯,多年的模式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但通过不断学习,持续实践,我越来越能体会到自我成长的开阔、价值感。我的变化也影响了女儿,她从过去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变得敢大胆表露她的想法,维护自己的主见了。要是放在过去,我无法容忍女儿这种行为。但是现在,我却非常高兴,这说明,我通过自身的改进,在疗愈女儿从控制型教育中遭受的创伤。

改变控制型、包办型、指挥型的教育模式,给女儿更多成长空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亲子滋养”理论。即根据亲子关系中弱势优先的法则,家长需要首先放下控制,继续优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在和孩子感受共鸣的基础上,再来积极引导孩子。以前,我在无意识中,很擅长用评价和打压的方式来教育女儿。“你看,不听我的,早就跟你说过了会是这样吧。”“你哪次不是这样,不听我的建议!”“妈妈为你付出这么多,都是为了你好。”

长期浸泡在这种语言暴力中,女儿渐渐失去了主动成长的欲望,以避免父母的指责。孩子躺平拒学的对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在这样让人窒息的养育环境下,女儿渐渐丧失了活力,变得躺平。现在,我总是在鼓励她去探索,把主动权和自主权还给她,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女儿问我,妈妈,我想染发可以吗?我让她自己定,如何在尊重学校规则情况下,又能染发。女儿高兴极了,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做自己发型的主。她冲过来亲昵的抱了我一下,脸上明媚的笑容几乎让我落泪。十几岁的大姑娘了,我过去为什么连这点自由都不肯给她?我打着为她好的旗号,实际上到底是不是控制心理在作祟呢?

“过去妈妈管的太严太宽了,以后要把属于你的权力还给你,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的更好。”女儿不敢置信,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她跟我分享了内心的活动:“妈妈,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数学不好,应该多花时间在数学上。可是每次一打开数学题,我就觉得很挫败,就想拖延。而一看英语,我就很自信,所以我老是控制不住的想先复习英语。”我没做任何评价,反问女儿: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女儿想了一会,说:“还是得多花点时间给数学啊,英语再好,也补不了数学拉的分,哎,愁死我了,学吧。”

女儿的话逗我的哈哈大笑。母女俩的沟通,也从原来局限在学习上,扩展到更多生活话题。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女儿的表现已经完全好转了。她不再有心慌、窒息等躯体化症状,又恢复成小时候那个开朗爱笑的小女孩。就这样,女儿的躺平拒绝上学,慢慢消失了。通过这段时间的成长,我逐渐从绝望中走出,踏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再把所有的价值感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学习和成长带来的正面反馈,让我的人生都积极起来,整个人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生动、轻松。最后,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祝好!

0 阅读:140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简介:擅长处理青春期阶段孩子厌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