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融合———之七

四海易文字 2024-09-13 01:53:12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书法的融合其实是侧重在创作中的融合。也就是说我们在创作中有哪些融合的方式?我谈我的几个认识。一是字体之间的融合。字体和字体的融合中,楷书和行书的融合诞生了行楷。字体之间的融合不能跨度太大,最好是在字体演变中有联系的。

比如篆书和隶书的融合,隶书和章草的融合,隶书和楷书的融合,行书和草书的融合。字体中墨迹间的相互融合比碑版的更容易,大体遵循这个规律。

二是同样风格的融合。在大的风格范围内,比如二王,比如风格相同的汉碑,再比如黄道周与张瑞图,对这些风格相近的典范进行融合学习,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面貌,既有出处,又能出新,是较为有效,也是常用的融合方式。

三是不同风格的融合。这个就比较难了,需要书写者有较强的改造能力,对学习对象有非常深入地理解,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并通过自己的改造,让他们的融合协调统一中带着矛盾的美。以上三个方面不代表全部的融合形式,只是我根据创作和观展得到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融合这个主题是一个大的概念,书法中的融合不仅有不同书家体势的融合,也有跨书体的融合。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清人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标志着碑学从此在这个时代正式形成。乾嘉时期随着访碑热与新文献资料的出土,清代的很多书家把这些内容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如何子贞,赵之谦等在碑帖的融合上是很成功的,碑和帖有着不同的特征,有时候会存在特征冲突的情况。碑强调的是古拙、浑穆,帖则强调雅致圆融,富有书卷之气,碑帖的融合突出的是以浑穆之质,静穆而舒灵,上下前后顶接错落,但结构不失古拙。

如何把书卷气和金石气更好的融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不需要什么就删掉什么,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风格)。

1 阅读:29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