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一己之力,将中国的芯片行业生拉硬拽拉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百白谈史踪 2024-11-04 16:30:36

前言

七旬老将,仍在沙场,张汝京,这个名字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紧紧相连。

他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台积电的股份、在台湾的事业,只为一个执念:让“中国芯”跳动在世界的舞台上,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疯狂的赌注,但对张汝京来说,这却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奔赴,他的一生,都与芯片结缘,与“中国芯”的梦想交织。

张汝京:一颗“中国芯”的跃动

1948年,张汝京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战火纷飞的年代,动荡不安的局势,并没有阻挡知识的传承。

年幼的张汝京,跟随父母迁居台湾,在那个小岛上度过了他的童年,知识分子的家庭氛围,使得张汝京从小就对科技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当时还很神秘的半导体技术,更是充满了向往,这颗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学习,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台湾当时的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远不能满足张汝京求知的渴望。

他渴望更先进的技术,更广阔的平台,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70年代的美国,正是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那里有着世界顶尖的技术和人才,张汝京的美国求学之旅,并非坦途,经济压力,文化差异,学习上的挑战,都曾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工程学硕士学位,以及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韧性,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张汝京加入了德州仪器,一家在当时如日中天的半导体巨头,在那里,他一干就是20年,20年,足够一个懵懂的青年成长为行业大佬,张汝京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做起,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一步步晋升,最终负责多个集成电路工厂的建设和管理。

这段时间,他参与建设了位于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的十个工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德州仪器,他遇到了日后创办台积电的张忠谋,两人在同一个公司,同样的领域,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张忠谋选择了在商海沉浮,而张汝京则始终怀揣着“中国芯”的梦想,他深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落后,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希望能够将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带回祖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份梦想,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明星,指引着他的方向,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到祖国,将“中国芯”的梦想变成现实。

初露锋芒:台湾世大半导体的崛起与困境

1997年,张汝京回到了台湾,彼时,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张汝京并没有选择加入已有的企业,而是决定自己创业,他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开始了他的“中国芯”梦想的第一次尝试。

张汝京将他在德州仪器积累的20年经验倾注到世大,他深知,建厂速度是关键,只有快速建成工厂,才能尽快投产,抢占市场份额,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三年时间,就将世大打造成了台湾第三大芯片制造商,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

世大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也让张汝京看到了“中国芯”梦想的曙光,他开始筹划在大陆建厂,将更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带到大陆,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残酷,台湾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资本的角逐更是暗流涌动。

世大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市场和资本面前,仍然显得弱小,最终,世大被台积电收购,这场收购,对张汝京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曾努力争取在大陆建厂的条件,但最终未能如愿。

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大陆,他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芯”的梦想,尽管世大的经历以遗憾告终,但这段经历也让张汝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他清楚地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在中国大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再次扬帆起航。

中芯国际的崛起:打破垄断,引领中国芯片产业

2000年,世纪之交,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这一年,52岁的张汝京来到了上海,在这里,他遇到了江上舟,一位同样怀揣着“中国芯”梦想的人,江上舟彼时正致力于推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他深知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是关键,张汝京的到来,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办一家世界级的芯片制造企业,于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承载着张汝京和江上舟的梦想,也承载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希望。

张汝京在中芯国际再次展现了他的“建厂狂魔”本色,他从世大、台积电等企业召集了数百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加入团队,他不仅注重工厂的建设,还关注员工的生活,在工厂周边建设宿舍、学校等配套设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中芯国际的建厂速度令人惊叹,2001年9月,中芯国际第一条8英寸生产线正式投产,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13个月,刷新了全球芯片工厂建设的最快纪录,随后,中芯国际开始了快速扩张,2004年,中芯国际在北京建成了中国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标志着中国芯片制造进入了新的时代。

2007年,中芯国际获得了45纳米制程的生产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04年,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芯片制造企业,2020年,中芯国际又在科创板上市,成为A+H股上市公司,中芯国际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其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也使其成为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企业。

中芯国际的崛起,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国芯片制造市场的垄断,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芯国际也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打压和竞争,尤其是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更是让中芯国际一度陷入困境。

不断创业,解决“中国芯”卡脖子难题

2009年,由于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张汝京离开了中芯国际,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一手创办的中芯国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离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重新开始,但他并没有被击垮,反而选择了继续前行,因为他知道,“中国芯”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签署了竞业协议,但他并没有离开大陆,也没有离开半导体行业,他深知,中国半导体产业还有很多“卡脖子”的难题需要解决,他希望能够继续为“中国芯”的自主制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66岁的张汝京再次创业,创办了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大硅片,大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当时中国大陆的12英寸大硅片完全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张汝京创办上海新昇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这种依赖,实现大硅片的国产化。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上海新昇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300mm大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芯片制造业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新昇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张汝京的魄力和能力,三年后,张汝京离开了上海新昇,加入了青岛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他认为,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才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CIDM(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模式的提出,正是张汝京对IDM模式的创新和发展,CIDM模式强调共享共有的理念,旨在整合产业链资源,降低企业风险,提升整体竞争力,在青岛芯恩,张汝京带领团队成功投产了8英寸晶圆厂,并开始布局12英寸晶圆厂,CIDM模式的实践,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74岁的张汝京再次出发,加入了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积塔半导体是国内领先的汽车芯片制造商,张汝京的加入,旨在解决国内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晶圆制造到硅片,再到CIDM模式和汽车芯片,张汝京的每一次创业,都紧紧围绕着“中国芯”的梦想,都聚焦于解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难题,他总是在取得成功后选择离开,然后再次出发,去迎接新的挑战。

张汝京的传奇:精神力量,激励未来

回望张汝京的创业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真正的“中国芯”追梦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也充满了荣耀和成就,为了“中国芯”的梦想,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放弃了舒适的环境,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他放弃了台积电的股份,放弃了台湾的公司。

这些牺牲,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想象,但对于张汝京来说,却是值得的,他曾说过:“我从来没后悔过,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那就是让中国的芯片行业站起来,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人也能行!”

张汝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出色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才能,更在于他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始终保持着对半导体技术的热情,始终保持着对“中国芯”梦想的执着,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半导体产业人才。

他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倡导“以人为本、创新求实、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张汝京已经年过七旬,但他依然活跃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舞台上。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中国芯”的梦想贡献着力量。

结语

芯片,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张汝京,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中国芯”的意义,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国芯”追梦人,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金融界 2023-06-05————张汝京四次创业助造“中国芯” 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四盈利年超百亿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2年05月23日————74岁张汝京又跳槽,曾创办中芯国际,数次创业成功后辞职

信息来源:IT之家 2021-12-27————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进军国产设备赛道

0 阅读:0

百白谈史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