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区网站作者泰勒・罗戈韦刚刚发表了这一文章,主题是中国两种六代机对美国的深远影响。翻译如下:
对中国新型先进无尾 “战斗机” 的深度分析,我们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以及它们更广泛的影响。
2024 年 12 月 26 日对全球空中力量、军事技术和战略界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天。中国不仅出现了一架,而是两架先进的无尾战术作战飞机,这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你可以在这里和这里阅读我们对这两架飞机外观的最初报道和初步分析。那么,既然最初的新闻热度已经过去,而且信息空间充斥着糟糕的观点和离奇的说法,我想非常全面地剖析我们在这两架飞机中所看到的情况、它们更广泛的影响以及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和不意味着什么。
已知的未知和模糊的定义
首先,关于这些飞机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我们有幸获得了两架飞机中较大那架的更清晰图像 —— 也就是最受关注的那架。另一架由于缺乏清晰的图像可能更模糊,但无论如何它的存在是重要的。
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平台的确切发展状态和目标。这里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范围,从技术验证机 —— 一种旨在证明设计概念及其重要基础部件的前期实验性设计 —— 到发展原型机,后者旨在直接衍生出成熟的量产飞机,基于更成熟的设计概念。
这两架飞机之前从未在公共领域有过视觉记录,而且它们的机头都装有空气数据杆,这表明是早期飞行测试。我们也只看到飞机后面有伴飞飞机,起落架放下,这是非常早期飞行测试的预防配置,尽管这也可能是在机场附近终端操作时拍摄的图像。这些证据都不是确凿的,但都强烈表明两架飞机都是在 12 月 26 日或接近该日期进行了首次飞行。因此,至少这两种型号的出现似乎是在它们飞行测试演变的早期阶段。另一方面,这些飞机可能已经秘密飞行了一段时间,我们现在才看到它们 —— 但这种情况可能性较小。
确切地说,这些飞机打算承担什么角色还不完全清楚。它们可能是中国下一代重型战斗机计划的竞争对手,一架明显比另一架大,性能目标也不同,但仍然着眼于实现未来的战术空中力量愿景,较大的那架可能由成都制造,较小的那架可能由沈阳设计。从它们出现的时间以及它们都是重型战斗机级别中的无尾下一代设计这一事实来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一般来说,其中一架显然具有比另一架更高的总重潜力。它们也可能是用于单独但相关的项目。我们只是不知道。
中国下一代战术空战愿景被认为与美国相似。它可能包括核心有人驾驶飞机,这些飞机将发挥直接动能和非直接动能支持作用,作为独立的 “射手” 以及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无人机的指挥和控制平台。它本身也将作为关键的情报收集和通信节点,以及强大的电子战平台。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工程也是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新的通信架构、下一代隐身技术、传感器和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六代” 战斗机这个术语经常被提及,但在国际新一代战术空战平台和生态系统方面,它应该更多地被视为一组模糊的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度具体的标准。每个国家或联盟根据其可用资源、技术知识和空军的战术需求,对 “第六代” 的要求都有偏差。虽然有较多重叠,但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定义。实际上,自美国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出现以来,我们就一直强调,这些概念中的一些根本不是传统的战斗机。换句话说,在讨论和比较这些新飞机以及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可能正在研发的飞机时,不要过于纠结于此。对于那些非常看重这个术语的人来说,把它看作一个警示信号,因为它更多的是营销和缩写,而不是达到该品牌的普遍要求门槛。
说到要求,对于这两种设计中较大的一种,由于其序列号和中国战斗机编号的发展顺序,现在一些人非常非正式地将其称为 “成都六代机”(我们只是为了方便才采用这个称呼),存在特别的模糊性。虽然中国显然在追求下一代有人驾驶战术 “战斗机类” 平台,但我们也知道他们正在建造某种 “区域轰炸机”。TWZ 在 2019 年根据美国情报评估首次报道了这个通常被称为 JH-XX 的项目。它将介于重型战斗机级别和中国即将推出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 / 巡航导弹载机(后者被称为 H-20)之间。其目标是拥有显著的作战半径,能够深入中国海岸以外,但不像全隐身轰炸机那样具有洲际作战能力。它将携带大量载荷,但比轰炸机少得多,并且面向多用途战术应用,具有非常强大的打击能力,用于攻击在高度对抗的印太战场上的高价值目标。
考虑到这一点,目前还不清楚这两架新飞机中较大的一架是为了满足 JH-XX 的角色还是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的角色,或者是两者的某种混合,这是非常有可能的。目前,我认为后一种情况更有可能,或者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型的下一代战斗机类概念,其角色与 JH-XX 的任务集有所重叠。
与第六代的定义问题类似,将这样的飞机简单地归为一类只是一种观察性的尝试,而中国对其的看法可能反映了这一点。在 2025 年,将任何新的高度先进的平台明确地定义为 “轰炸机” 也是一种无知的简化或只是一个随意的称呼。就像 B-21 是一个多用途平台一样,JH-XX 甚至轰-20也将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的非传统能力可能会更缓慢地扩展。虽然可以随意使用,但 “轰炸机” 这个术语现在是一个传统的遗留称呼,不能代表任何新型远程、高端作战飞机的能力。
现在,让我们比最初的分析更详细地剖析一下,我们在这些新飞机的图像中所看到的情况,我们最初的分析仍然与下面的内容相符。
重型战机
“成都六代机” 的图像非常有趣。它们提供了相当多的细节,并且可以基于这些细节做出一些基本假设。
外形:该飞机采用大型改进的三角菱形翼无尾布局,突出的前缘延伸段与机头部分无缝融合。总体而言,该飞机看起来比 歼-20 更长、更宽,提供了更大的内部容积和显著增强的隐身性能。没有尾翼、鸭翼和边条翼将极大地增强飞机的 “宽带” 隐身能力。换句话说,这将有助于降低多个不同波段雷达系统的探测范围,尤其是从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前向象限。无尾设计还可以在巡航期间显著提高效率和性能,但飞机在机动性方面将付出重大代价。其设计师显然接受了这一现实,选择了更好的直线性能、作战半径和载荷,而不是传统的战斗机机动性。考虑到该飞机的潜在总重和无尾设计,机动性默认会被放在次要位置。
尾翼:正如我们在最初的分析中所指出的,飞机的后缘至少有 15 个单独的分段控制面,带有分裂式升降副翼,为外侧部分提供偏航控制和空气制动。这种奇特的控制面布置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特别是无尾飞机固有的高不稳定性,尤其是高性能的无尾飞机。这种飞行控制面布置对后向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尚不清楚。位于排气口下方的控制面可能潜在地用于半推力矢量协调,以进一步增强可控性,特别是增强向上俯仰响应,但目前这尚未得到证实。
机身:半融合的腹部中央机身区域与 歼-20 有一些相似之处,特别是其武器舱配置。虽然飞机显然有非常大的内部容积,但假设燃料占比略高于弹药舱深度是合理的。一个比 歼-20 稍长但深得多的武器舱将为多个较小的弹药和至少几个非常大的弹药提供充足的空间。旋转武器架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可能的话,对于某些装载大量小型弹药的武器配置来说,它将是有利的。许多粉丝艺术描绘中显示的额外的空空武器侧舱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无论如何,能够携带至少几个非常大的防区外武器将是该飞机的一项关键能力,这样做将使其能够在未来适应日益强大的防空系统。
进气道:这是该飞机最有趣和可能最具说明性的特征之一。成都六代机 采用独特的三发动机布局,两个进气口安装在飞机底部,一个显著地安装在机背。这些进气口为后部排成一排的三个独立发动机供气。进气口本身看起来并不是非常先进,似乎与 F-22 和 F-35 上的技术相似,下部进气口利用了 F-22 上类似的间隙 / 分流器设计来管理湍流边界层气流,顶部似乎采用了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就像 F-35、歼-20 和 歼-35 一样,它使用凸起的固定形状为发动机提供稳定的亚音速气流。进气道设计是实现有效隐身飞机最具挑战性的方面之一。使用两种不同的进气道配置来达到预期效果的做法很奇特,并且可能导致发动机在不同性能范围内的总原始推力输出不均衡。
进气道的管道布局也很有趣,因为这对于通过使用蛇形管道来最小化雷达反射至关重要,即防止来自发动机风扇面的雷达反射。三个管道比两个管道占用更多宝贵的内部容积,而且额外的进气口增加了重量和阻力。这表明了高性能目标和 / 或中国正在迅速改进但仍在追赶的喷气发动机技术的不足,需要使用三个发动机而不是两个来实现性能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三个发动机也会消耗更多的燃料,尽管在飞机在其性能范围内的普通区域运行时,中央发动机可能会关闭或怠速。
三个发动机除了提供更多推力之外还有潜在的好处。三个发动机加上大量的内部容积对于支持电力生成可能极为重要,这将是像这样的下一代飞机的一个主要元素,使其能够为先进的、耗电的发射器 / 传感器、通信、冷却、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未来的定向能武器等能力提供动力。
排气:成都六代机 的排气配置也非常有趣,它似乎与 YF-23 有类似的布置,排气槽位于后缘内侧,与一个较低的平面架状布置相连,终止于上后缘。这对于雷达和红外特征管理来说是一种明显的隐身设计。将发动机排气口置于飞机上后缘之前是诺斯罗普公司在 Tacit Blue、B-2 Spirit 和 YF-23 中主要开创的经典隐身设计元素。排出的废气被分散开,并且有可能被这个上甲板区域主动冷却。最重要的是,这使得对发动机排气口本身的视线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从大多数方面最小化红外特征以及雷达散射截面。
隐身性能:总体而言,除了进气道、排气口和总体外形之外,我们还看到了锯齿状的起落架舱门、硬角度,而且数量有限,以及一些中国现在已经熟悉的常规隐身设计策略。该飞机的基本隐身设计看起来并没有突破性进展,也没有比美国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有代际飞跃,除了其无尾配置之外,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比我们在中国看到的任何有人驾驶飞机都更先进。即使这是一个更成熟的原型机而不是验证机,对于第一代飞机来说,其隐身处理不如预生产和生产版本精细是非常常见的。战斗机和无人作战飞行器(UCAV)几乎都是如此,包括中国的飞机。所以请记住这一点 —— 生产型飞机将会更加精细。
起落架:该飞机的起落架布置立即表明了它有多重。我们看到的不是单轮主起落架,而是每个起落架上有两个串联的轮子。增加这个特征会增加重量和复杂性,并牺牲内部容积,但对于这样一架飞机的高总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在米格-31 猎狐犬和苏-34 后卫上看到了类似的布置,它们的总重接近 10 万磅。还存在一个双轮前起落架。目前还不清楚这架飞机到底有多重,但根据我们所看到的情况以及使用了三个发动机的事实,我猜测其总重远远超过 10 万磅,可能接近 11.5 万磅。
座舱盖:这个部件有点神秘。很难看清它的任何细节,但有一张照片,尽管明显是用计算机算法增强过的,看起来非常宽,而且没有明显的框架弓。考虑到前机身有多宽,它可能潜在地采用并排的机组人员布置,这对于机组人员资源管理是有利的,但可能会对飞机前向关键区域的雷达信号产生实际影响。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绝不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串列座舱 / 标准座舱盖布置。我们也不知道这架飞机将有多少机组人员,但对于该飞机的潜在任务集来说,两名机组人员似乎是必要的。
传感器:虽然我们只能猜测中国希望这架飞机具备什么样的传感器能力,但有两个特征直接指向预期或现有的系统。首先是飞机机头两侧的两个大型天线孔径。这些看起来完全像侧视空中雷达(SLAR)阵列孔径。三个阵列,机头两侧各一个,再加上机头前方的传统阵列,将极大地扩展飞机周围的雷达覆盖范围,并允许更高的能力同时执行多个阵列任务,包括执行不同的雷达模式、电子攻击和通信功能。你可以在这里阅读更多关于常见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技术将如何集成到下一代作战飞机中的内容。仅仅飞机机头的宽度就可以容纳一个绝对巨大的 AESA。在高发电量的帮助下,一个孔径如此之大的机载战斗机类雷达作为传感器和电子战武器可能非常强大。
在监视方面,一架高空飞行的 成都六代机 将能够跟踪飞机,拍摄详细的垂直合成孔径雷达地图,并获取飞机周围目标区域的地面移动目标指示(GMTI)和舰船跟踪数据,只有后方有一个盲点(大约 270 度覆盖)。这包括在与目标区域平行飞行时收集数据。这些是关键能力,因为飞机可以在不进入或至少不进入极端威胁区域的情况下,长时间窥视高度设防的领土。在空战领域,SLAR 使飞机能够 “波束”,或隐藏在敌机雷达和导弹的多普勒 陷波中,同时仍通过雷达保持态势感知,最重要的是,引导自己的导弹攻击目标。这将提高生存能力并有助于克服任何隐身缺陷。苏-57 “重罪犯” 有类似的布置来采用这些战术,你可以在这里阅读相关内容。F-22A 也曾计划配备 SLAR,但由于预算原因,在其开发周期的后期被取消。其他解决方案,如将战斗机的机头火控雷达安装在旋转平台上或重新定位,也能实现类似的能力,但固定的凝视阵列是非常有益的。
SLAR 的加入还允许 成都六代机 的近球形雷达覆盖范围被与其联网的其他飞机利用,特别是协同无人机。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 “小型预警机” 在能力较弱的有人驾驶战斗机前方运行,并在高威胁区域内为它们的导弹提供目标数据。
我们还看到机头两侧似乎有两个相对较大的光电孔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因为任何类型的分布式孔径系统都不应该需要那么大的窗口。这表明该飞机打算配备强大的光电和红外传感器,像 SLAR 一样,可以窥视飞机的两侧并深入高威胁区域。它们还可以用来增强飞机的前视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能力 —— 这是一种被动探测、跟踪和攻击甚至隐身目标的关键方法 —— 尽管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是否安装了主要的前视 IRST。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光电目标系统,所以在开发早期就包含这些大的侧面孔径是非常有趣的,并指向飞机预期的高端监视和态势感知能力。
这架飞机,至少是其作战版本,将配备其他关键传感器,包括先进的无源射频传感器,以及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通信 / 网络系统。大型共形承载天线结构可能也是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目前的分析仅限于我们能看到的情况。
性能:三发动机布局无疑指向了高速能力,但中国能够制造出可以实现更简单、航程更长、内部容积更大的双发动机设计的发动机,这当然也可能是选择三发动机配置的另一个因素。如前所述,电力生成也可能是这里的一个重要设计驱动因素。
我认为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正在寻找一种能够持续超巡(在不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飞行速度大于马赫 1)的远程飞机,其超巡时间比目前披露的任何其他飞机都要长。这将为更快地到达目标区域提供选择,并在接近和进入高威胁区域后增加飞机的生存能力和战术灵活性。对于远程任务,除了在超巡冲刺进入和离开目标区域时,飞机可以亚音速飞行,如果需要的话。如果中国能够为这种应用完善 “先进循环” 涡扇发动机,其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考虑到这一点,该飞机现在可以使用现有的发动机类型飞行,并在未来或后续的飞机迭代中安装更先进的发动机,以实现其全部潜在性能。我们只是不知道现在安装的是什么发动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说的超巡是在马赫 1 到马赫 2 之间(而且很可能远低于后者),而不是更高的马赫数。在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时,脆弱的可观测涂层的耐久性和其他热因素是主要问题。尽管如此,即使是长时间持续超巡远低于马赫 1.5 也是一项重要能力。
飞行高度很可能是该战机设计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在 5 万英尺以上,甚至有可能超过 6 万英尺的高空飞行,就像 F-22 目前在此高度所具备的诸多优势一样,极有可能成为主要目标。这将使成都六代机的武器能飞得更远,同时实现更出色的末端作战运动学性能。通过增加视线范围,也能让该战机的先进传感器套件发挥出最佳效果。考虑到我们看到其机头两侧配备了合成孔径雷达(SLAR)和大型光电 / 红外(EO/IR)孔径,飞行高度越高,在与高争议区域平行飞行时,就越能深入窥探该区域。高空性能还能使其充分利用低可观测性发动机排气设计,减轻上机翼部分信号特征的弱点,比如其大型进气口以及可能的大型座舱盖结构,因为大多数敌方固定翼传感器战机飞行高度远低于它。高空作战还能进一步提高燃油效率。
显然,拥有较大的作战半径是这款战机的首要目标。其充足的燃油储备可用于增加无空中加油情况下的航程,并在抵达作战区域后维持更长的滞空时间。中国加油机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加油机在靠近敌方部队时的生存能力问题,也推动了这一设计目标。1500 英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将极为有利,若考虑到西太平洋的地图范围,2000 英里的作战半径将极具吸引力。这样的作战半径数据,也能让成都六代机与无人作战飞机和协同作战飞机不断提升的航程直接匹配,而这些无人机必然是该战机战术行动概念的关键助力。
总体而言,成都六代机在相对先进的设计中,合理地融合了许多重要特性。它有可能执行远程制空、对地和对海打击、压制敌防空系统 / 摧毁敌防空系统(SEAD/DEAD)等任务,同时具备强大的防区外监视能力,还能充当无人机控制平台和网络枢纽。正如我们最初分析时所述,其航程、速度和有效载荷,可能使众多敌方资产面临风险,从水面舰艇到支援飞机,尤其是脆弱的加油机,即便在远离中国海岸的地方执行任务时也是如此。在反介入作战环境中,摧毁对美军战术空中力量至关重要的 “加油机桥梁”(同样也是为美国著名的短航程战斗机提供支持的桥梁),将是极具毁灭性的,而这款战机似乎就是为发现、锁定并摧毁这些飞机等目标而打造的。
从整体来看,这些设计元素组合,表面上似乎是为了将战术空中力量延伸至远离中国海岸的区域,包括第二岛链边缘。如果能以真正有效的状态列装相当数量,可能会对北京的对手,尤其是美国,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款” 战机(注:沈阳六代机)
如前文所述,从两架战机中较小那架的图像中可获取的信息相对较少,它很可能由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制造,但仍有一些关键观察点值得探讨。
首先,这并非一款小型战机。虽然它整体上明显小于 “成都六代机”,但似乎仍属于重型战斗机类别,尽管更偏向于重型战斗机中的中等尺寸。
其机身外形和整体设计看上去与较大的那架战机一样先进,但这只是初步的表面观察。特别是大型菱形进气口,隐约让人联想到歼-20 的进气口。虽然它们很可能是 DSI(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类型,但最近的战机照片显示,从进气口在机头后方 “交汇” 的位置开始,沿着机身腹部中心线有一条深深的凹槽。这可能表明进气口与机身是分离的,但目前还难以确定。
这条凹槽十分引人关注,因为它似乎从进气口一直延伸到发动机排气口,贯穿整个机身下部。这似乎意味着它有两个独立的武器舱,而非像歼-20 和 F-22 那样的大型连续武器舱。对于一款有着明确低可观测性设计追求的战机而言,这样一条大通道似乎是个奇特的设计特征。
总体而言,较高位置的机翼以及更为明显、平板状的机身腹部区域,让人想起 F-22 和歼-20,这使该战机看起来比成都六代机融合度更高的机身更厚实。
战机的机头呈 “铲子” 状,类似于 YF-23,机头下部横截面是一个带有底部连接脊的大型半菱形。
中高位置的机翼似乎类似于改进的 “λ” 形设计,并且该战机没有尾翼。类似的平面形状早在几十年前的美国概念设计中就已出现。有广泛的猜测和断言称,这款战机配备了与机翼内侧区域齐平的可操纵鸭翼,在需要时基本上能激活类似 “方向舵副翼” 的大型飞行控制面。在 H-20 轰炸机的粉丝画作中也宣扬过类似概念,即鸭翼在低速飞行时向上倾斜以增加稳定性。但我们并未发现有证据支持这一点。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它的飞行控制面如预期那样分布在机翼后缘,而非能够解锁并与机翼平面分离的大型控制面。这样的设计特征不仅会增加重量和复杂性,还会减少燃油量,这似乎与该设计可能的目标相悖。
这些电脑渲染图是粉丝艺术作品,展示了对上述讨论内容的一种解读。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机翼至少有三个主要控制面,有人猜测外翼段可能充当活动控制面和 / 或 “下垂”。我们不确定是否如此,但从现有图像来看,它们确实很有趣。
这款战机配备两台发动机,而非成都六代机的三台,其发动机喷口似乎是与 F-22 非常相似的二维喷口。这表明它具备推力矢量控制能力,考虑到其重型、无尾设计,这对于提高机动性和稳定性将非常有用。这种喷口也有助于降低信号特征,但效果不如成都六代机的喷口。
该战机采用单轴主起落架,每侧一个轮子,这表明其总重量低于成都六代机。不过,它依然可能相当重。F-15E 的最大起飞重量略超过 8 万磅,F-14 的最大起飞重量约为 7.5 万磅,所以两个轮子仍能支撑一架非常重的战斗机,但对于像苏-34 和米格-31 这类超过 10 万磅级别的战机,每侧两个轮子则较为常见。
战机的上部结构,包括座舱盖设计,仍是未知数。实际上,有人猜测它甚至可能是无人战机。有可能是这样,但除了缺乏座舱盖和机头上部的清晰图片外,我们也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
总体而言,与成都六代机那种重型、远程设计相比,这第二款战机似乎更类似于一款多用途制空战斗机,类似于美国国防承包商所设想的概念。这款战机整体可能仍比歼-20 大,效率更高,总体信号特征更低。其尺寸加上两台发动机,仍能赋予它相当可观的作战半径,很可能远超歼-20,并且在配备合适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有可能具备长时间超音速巡航能力。这不会是一款超级机动的战斗机,它将具备一套平衡的能力体系,更侧重于利用低可观测技术和机身效率,尽管它仍会具备足够的敏捷性,不至于成为严重短板,特别是如果设计中确实包含推力矢量控制的话。
如前文所述,这两款战机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但至少它们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它们并非是中国高端有人驾驶战术战斗机未来发展方向的直接竞争方案的话。
中美“对比” 的陷阱
这两款战机首次亮相时,人们最常见的反应之一是,它们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美国有更好的战机,并且已经试飞多年。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尽管这种假设并不能否定中国在此取得的成就及其潜在影响。在 21 世纪,单纯对比战斗机之间的优劣是一种愚蠢的看待空战的方式,而且从分析角度来看,这始终是一个危险信号。
没错,近年来美国军方至少试飞了一款,很可能是多款先进验证机,以验证各种技术和概念,这些验证机是美国空军 “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的前身和直接成果。该计划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前,早于 NGAD 验证机的出现。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战机的最新版本在所有核心要素方面,尤其是低可观测性和发动机设计方面,会显著更优。包括传感器和通信等在内的子系统技术,也可能领先于中国同类产品。将所有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并将其综合能力融合为一个可用整体,使其能够融入高度网络化的联合作战行动的能力,美国也可能更胜一筹。
话虽如此,我们并不清楚这些要素在验证机机身中是如何平衡的。我们也不知道未来在更成熟的美国 “第六代战斗机” 中,它们将如何整合。美国空军似乎也不清楚。的确,高效的超音速巡航和高空性能,以及较大的作战半径,再加上低可观测性的无尾设计,似乎肯定会是这款未来战机的关键要素。这款战机作为一个系统家族的核心,利用新武器、通信、指挥控制和发动机技术,以及其他飞机,尤其是无人机,也似乎是既定规划。但目前这一切都还悬而未决,因为美国空军已暂停该计划,以重新评估其需求和成本,特别是考虑是否能够承担得起。现在拜登政府已将 NGAD 未来发展路径的决策权推给了特朗普政府。
由于竞争优先级挤压了美国空军的预算,有可能从重型、远程战术战机转向更小、能力较弱且成本低得多的机型。美国空军甚至可能完全跳过新型有人驾驶战术飞机的研发,转而专注于现有飞机,如 F-35 和 B-21,这些飞机可以承担部分下一代战斗机的角色,同时更快、更深入地涉足无人机领域。目前有多种选择摆在桌面上。
无论美国对其未来高端有人驾驶战术战机有何计划,中国这些战机的出现都是一个重要时刻,未来一旦其中任何一款投入实际使用,都可能给潜在对手,包括美国及其盟友,带来麻烦。仅仅因为某些东西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产品先进,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被视为无关紧要或 “垃圾”。即使美国的 NGAD 解决方案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更优越,一架投入使用的成都六代机仍将是一个棘手的挑战。太平洋是一个巨大的战场,这款战机会充分利用这一现实。要使用高端防御系统,尤其是第六代战斗机,或者实际上任何战斗机,来保护空中、地面和海上的所有资产是不可能的。陆基和海基防空系统也有自身的弱点和重大的能力限制。
最重要的是,成都六代机和另一款无尾战斗机对于中国来说是了不起的工程成就,此时中国在技术快速进步方面的势头明显增强。在先进空战领域尤其如此。因为美国可能拥有秘密试飞的更先进产品,就忽视这些中国战机,这完全是对现代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中诸多影响因素的无知。
中国的 CH-7 长航时无人机,众多正在研发的隐身无人机之一,最近也首次正式亮相。
这就引出了一个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的、有些晦涩但重要的问题。有一种观念认为,仅仅因为某些非常先进的东西处于机密的研发阶段,甚至以极少数数量处于半个可使用的状态,就认为它能在实际战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与现实相差甚远。
在未来太平洋空战中,真正重要的是能够维持作战行动的、具备一定数量的实际列装武器装备,而不是在沙漠中极少数保密状态下试验的产品。除了非常有限的 “杀手锏” 能力之外,要产生实际影响,你需要有足够的作战力量。近几十年来,面对像中国这样的对手时,这一点尤为正确,因为即使在一场规模相对有限的冲突中,目标数量也会数以万计,而且许多目标位于非常危险的空域之下。
因此,在这里,竞相列装具备作战能力且数量可观的装备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技术优势。美国军方可能有一款远优于成都六代机的战机在等待,但如果它永远停留在研发炼狱阶段,那实际上毫无意义。这里所说的 “有意义”,是针对整体军事力量而言,而不是在成都六代机与美国 NGAD 战斗机幻想的一对一较量中。单架飞机只是庞大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这个生态系统才是在这种场景中取得胜利的关键,而且这种场景会有诸多变量。从先进的网络、自主无人机到奇特的天基能力等等,一切都将发挥关键作用。比较未来的空中优势生态系统会是一个更好的方式,但这在真空中也并非完全相关。而且,即使宣传资料上有所描述,如果短期内能获得这些飞机的任何确切信息,也不意味着它就是现实。所有部件都必须协同工作,无论是飞机上的部件,还是与之相连的部件,而且人类必须维护和操作它,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至少要对人工智能代理进行编程。飞行员、程序员、维护人员、供应链经理、情报官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素质和经验都至关重要。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数量优势,当谈论下一代战术空中力量生态系统时,这一点变得非常复杂。但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上作战时,300 架性能达到下一代战斗机 70%、可能在稍远距离就更容易被发现且在大多数方面能力稍逊的战机,可能比 100 架更先进、性能达到 100% 的同类战机更有用。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相对不足,也可以通过增强其他要素的能力和数量来弥补。协同无人机以及正确运用它们的战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可以就此展开很多论述,但简而言之, “战斗机之间谁更优秀” 的争论很愚蠢,无法代表我们如今生活的现实,更不用说我们即将走向的未来。
没错,这两款战机是中国想让我们看到的。你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策略,迫使美国在错误的系统研发上投入,或者看作是一种大胆的警告,面向国内和国际受众,是对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次技术 “亮剑”。而且,中国目前还有很多未展示且不打算展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只看到了拼图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 —— 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那部分。
因此,从全局来看,忽视中国在这些新型战机上取得的成就,是幼稚且危险的行为,要知道这些战机是中国未来空战能力发展方向的明确标志。尽管美国在战术作战航空的大多数技术方面仍占据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每年都在缩小曾经巨大的技术差距。这两款战机的出现更是凸显了这一事实,理应引起真正的关注和反思。
美国官方反应
12 月 26 日,一名美国空军官员在回应关于中国新型隐身战机的询问时告诉《战区》(TWZ), “美国空军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正在进行的军事现代化努力。这一发展与我们对中国战略目标和长期部队规划的理解相符。他们的新武器系统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带来了更多复杂性,这需要高技能人员才能将其能力发挥到极致。”
美国五角大楼上个月发布的关于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非机密版本),并未明确提及任何第六代战斗机项目。然而,报告重申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AF)正在研发新型中远程隐身轰炸机,以打击区域和全球目标” 的观点,分别指的是歼轰-XX 和 H-20。报告还称,中国很可能在未来十年扩大其生产更先进喷气发动机的能力,因此, “极有可能减少外国采购,仅与外国供应商保持进口关系,以迅速填补特定缺口”。
“中国大力发展第六代战斗机,凸显了其在军事航空领域实现技术主导的决心。有报告表明,中国在设计下一代隐身战斗机方面进展迅速,整合了人工智能、高超音速、先进传感器和无人机集群技术等前沿能力。” 埃弗拉因・加西亚(Efrain Garcia)上周末在领英(LinkedIn)上写道,他在个人资料中称自己目前是德克萨斯州拉克兰空军基地某未指明单位的 “情报分析经理”。“如果这些发展得以实现,可能会对美国的空中优势构成重大挑战,并改变印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力量平衡。”
加西亚的个人资料显示,他曾是俄克拉何马州廷克空军基地第 552 空中控制联队第 552 作战支援中队的 “联队情报主管”。第 552 联队是美国空军的主要 E-3 哨兵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AF)旨在通过利用中国集中的产业政策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超越竞争对手。” 加西亚还写道,“中国从歼-20 隐身战斗机迅速发展到第六代平台的概念设计,证明了其快速部署先进系统的能力。如果这些飞机成功部署,将增强中国的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能力,使美国在南海和台湾海峡等关键地区的力量投射变得更加复杂。”
“对美国来说,保持技术优势不仅关乎威望,更是一项战略要务。” 他补充道,“美国必须加快自身第六代战斗机项目的推进,比如‘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以确保在未来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需要充足的资金、简化的采购流程,并在国防工业中培育创新。与盟友合作对于平衡中国的进展也至关重要。”
如前文稍作提及,美国空军自身类似战机概念的计划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作为更大的 NGAD 计划一部分的有人驾驶第六代战斗机项目的重大审查已进入最后阶段,即便尚未完成。然而,基于审查结论如何推进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等到唐纳德・特朗普开始其第二任期总统后才能做出。
“我们正处于有史以来规模最小、历史最久的时期。” 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Doug Wickert)1 月 6 日在为其所在单位成员举行的简报会上表示,他目前是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第 412 测试联队的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处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时期。这就是风险,这就是不确定性。”
威克特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的现代化努力描述为 “前所未有的,远远超过” 美国未指明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所做的事情如此重要,因为我们正在开发、现代化,并采取行动改变(中国)的战略考量……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件就被迫后退一步。”
牛一
几个字说明白的东西:有了东风系列,漂亮国不敢打我们,有了J36/50,轮到我们骚扰漂亮国[加油][加油][加油]
Dong
中国战机最新命名标准:最重型战机前面数字用偶数,数字越大代级越大,如2✘、4✘、6✘、......。次重、中型战机前面数字用奇数,数字越大代级越大,如1✘、3✘、5✘、......。2✘、3✘为五代机,4✘、5✘为六代机,如此类推。后面数字代表类型或升级次数,衍生版加字母,5是舰载机的惯用数字。如歼35代表第五代中型舰载战斗机,歼35A代表它的衍生版空军版。所以成飞六代机:歼40超级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版、无人僚机指挥版、电子战版。沈飞六代机:歼50空优版、多用途版、舰载机版。[拍手][点赞]
用户10xxx19
就象俄乌战争,核弹头作用并不能决定胜负,抗美援朝时如有空中优势的自主歼击机力量,或者当今中国已经是两个世界的发展前景/没有二次战役的轰炸志司事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六代机为人民子弟兵夺取制空权,对殖民者形成压倒性军事优势,攻防异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