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政治才是南朝的最优选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12 19:54:34

文 / 子玉

从大历史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期间,在北朝的胡汉矛盾消弭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之前,东晋、南朝就必须坚持抗胡,维持割据东南的格局,保留汉文化的种子,同时发展内部生产、解决世庶矛盾和同化山越,以待最终的一统。不过,要想做到这些,也绝非易事。最早,历史将话语权交给了世族门阀,但世族的表现却根本不足以承担历史重任。尤其是篡晋自立的桓玄。

本质来说,桓玄之败是历史以残酷的战争在门阀和军人之间进行筛选,刘裕打败了桓玄,说明军人政治才是南朝当时的最优选。

元兴元年(402)三月初三,桓玄的荆州军打进了建康城,控制了东晋朝政。此次荆扬之争以荆州的胜利而暂时收尾。

至于桓玄的胜利,有多种因素:桓氏家族实力雄厚,宗族强大;荆州有顺流之势;东晋朝廷此时缺乏谢安式的强势人物坐镇;京口的刘牢之投降。

桓玄拿到胜利的结果几乎就是不费吹灰之力。

在自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总百揆之后,桓玄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以琅琊王司马德文为太宰;罢黜奸佞;提拔贤才...

由于东晋长期饱受朝廷与藩镇的战争破坏、内部门阀之间的权力斗争造成的内耗、孙恩的天师道对生产的破坏等,此时已经是疲敝、混乱到了极点,桓玄的做法马上就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京师欣然。

不过,桓玄的作为也只是短时间内的作秀,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与领头羊所匹配的相关素质。在颠覆东晋王朝建立大楚朝之后,桓玄在政治上的作为主要是,在一些小事上挑毛病以显示自己的英明,比如,挑有关文件上的错别字,然后紧抓不放批评朝臣。

而且政令的颁行也是既频繁又反复更改,搞得众人是无所适从,百姓更是不堪其扰。

桓玄执政不久就将其政治短板全面暴露,让众人对其丧失了信心。

完了又是大兴土木,继续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

而当时东南的情况却是非常艰难,据史书记载,当时“三吴大饥,户口减半,会稽减十三四,临海、永嘉殆矣”,桓玄大兴土木只会使情况更糟。

而且,桓玄还干了一件事,元兴二年(403)二月的时候,桓玄为了提高个人威望,准备效仿前辈进行北伐,扫平关洛,但不久又后悔了,下诏不许。

就这一个举动已经让桓玄是大失人心,再加上登基后的胡作非为,人们在桓玄身上根本就没看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执掌东南只会让形势变得更糟。

当时,王仲德就私下对人说:“自古改朝换代是常事,但是桓玄吧,估计成不了大事。”

逃亡到后秦的袁虔之也对桓玄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和当年的桓温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坐不稳江山。

没人看好桓玄 图源/剧照

再加上桓玄是通过打败扬州集团、清洗北府军才拿到颠覆东晋王朝的结果的,所以,扬州集团的人肯定会表示不服,而这个人就是出身北府军的刘裕。

早在桓玄篡位之前,刘裕就曾经请教过土豪孔靖关于反桓玄的事,孔靖当时劝他:“山阴去都远,举事难成;且玄未篡位,不如待其已篡,于京口图之。”

孔靖的意思很明显,只有等桓玄走出了篡位这一步,刘裕才能具备反桓玄的大义名分,拥有政治优势,而且还为刘裕指出了举事的最佳地点,那就是北府军的根据地——京口。

刘裕代表了扬州集团大多数人对桓玄的态度,桓玄虽然在表面上统一了荆扬的权力,但扬州此时其实是暗流涌动,这也是桓玄在清洗北府军时没有将事做绝的后果。

由此可见,作为政治人物,桓玄缺乏霹雳手段,不够成熟。

对于刘裕,皇后刘氏还曾经特意提醒过桓玄:“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

但桓玄却表示反对:“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之耳。”

桓玄也对刘裕作出过“风骨不常,盖人杰也”的高度评价,但他为了能够抗胡、平定天师道和安抚北府将士情绪,还是留下了刘裕的性命。

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与何无忌同回京口,与刘毅、孟昶、诸葛长民、刘道规等二十七人密谋讨伐桓玄,复兴晋室。

在檄文中,何无忌将桓玄比作王莽、董卓一样的逆臣,曰:“逆臣桓玄,凌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

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孟昶为长史,总摄后事,檀凭之为司马,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由刘毅、刘道规和孟昶在江北杀掉桓弘,占据广陵;诸葛长民杀刁逵,占据历阳;王元德等人在建康城为内应。

二十八日,正式起事,众人很顺利就斩杀了桓修占据了京口,刘裕召刘穆之为主簿。同时,刘毅等人也在广陵杀掉了桓弘,前往京口和刘裕汇合。

不过,建康方面却并不顺利,桓玄通过刘迈得知了刘裕的谋划,于是就斩杀了王元德等人。

这个时候,桓玄完全可以主动出击,因为刘裕此时只有一千七百人,和桓玄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当时,桓谦也建议桓玄派兵主动出击,但桓玄的回答却让人哭笑不得:“我案兵坚阵,勿与交锋;彼求战不得,自然散走,此策之上也。”

桓玄的意思是,自己陈兵覆舟山,刘裕等人看见大军之后肯定会受惊,自己会不战而胜。

在桓谦等人的坚持下,桓玄才派出顿丘太守吴甫之和右卫将军皇甫敷出击刘裕。但即使如此,桓玄还是显得特别焦虑、恐惧。原因也没别的,在桓玄的认知中,刘裕、何无忌等人都是当时的雄杰。

三月一日,刘裕进军至江乘与吴甫之遭遇,刘裕手执大刀,大呼冲杀,斩杀吴甫之。接着,刘裕又迎战皇甫敷,虽然曾被对方一度围困,命悬一线,但最终还是将其斩杀。

刘裕当时也是命悬一线 图源/剧照

桓玄在得知败讯之后,大惧,发出了“朕其败乎”的惊问。随之,派桓谦屯东陵,侍中后将军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共率领二万人迎击刘裕。

由于刘裕派人登山故意四面张旗以为疑兵,桓玄在得到汇报后马上就作出了出逃的决定,让领军将军殷仲文准备船只。

此举再次暴露了桓玄作为统帅的缺陷。当年,他在东下进攻建康的途中就曾后悔过,准备半路返回,如今在面对刘裕时又准备逃跑。

由于桓谦手下多北府旧将,这些人也不想与刘裕为敌,根本就没有斗志,所以刘裕还是拿到了以少胜多的结果。

桓玄在收到战败的消息之后当即就作出了逃跑的决定,带着儿子桓升等数千人,出南掖门。参军胡藩看见后赶紧拉住桓玄的马鞍苦苦劝谏 :“今羽林射手犹有八百,皆是义故西人,受累世之恩,不驱令一战,一旦舍此,欲安之乎?”

桓玄根本就不听,带着众人浮江而去。刘裕顺利进入建康。

随后,刘裕被推举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成为执政。同时,刘裕下达了尽杀桓氏在建康者的命令。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刘裕比桓玄更加果断、狠辣。

同时,刘裕又对司马元显和桓玄执政时的弊政进行矫正,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马上就稳定了建康秩序,没过多久,政风就为之一变。

通过打倒桓玄,刘裕站在了政治正确,通过规范建康秩序,刘裕又展示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再加上他北府旧将的身份,刘裕此时已经成为扬州集团的代言人,不仅继承了谢安的政治遗产,同时也继承了刘牢之的军事遗产。

接下来就是代表扬州集团兼并荆州集团。

反观桓玄,在西归的途中不与众人商议对策、应对危机,却埋头亲自写起了《起居注》,叙述自己在讨伐刘裕时的算无遗策,将战败的责任都推给了众人。

怎么说呢,桓玄从进入建康之后就从来没有自信过,随时都准备着逃跑,再加上其没有经过缓冲就直接颠覆了东晋王朝登基称帝,这就更让他在扬州极其没有安全感可言。如今西归,可能是他早就已经预料到的结果,反而一时心安。

由此可见,桓玄当时的称帝之举确实显得仓促,在没有消化扬州集团之前就让自己站在了政治不正确的劣势地位。

等于说,刘裕更多是以政治优势打败了桓玄,属于顺势而为。

桓玄败走之后,刘裕紧急派刘毅率领何无忌、刘道规等人带兵去追,根本不想给其喘息的机会。

四月二十三日,何无忌在桑落州大败桓玄军何澹之部,随后乘胜进击湓口,攻克历阳。

二十七日,桓玄率舟舰二百艘,战士数万大举东下,准备重夺建康。

桓玄还想重夺建康 图源/剧照

五月十七日,刘毅与桓玄军在峥嵘洲遭遇,两军大战,楚军大溃,桓玄烧掉辎重连夜逃跑。

和早先在建康时一样,桓玄此次也是在舟舰旁准备了小舟,以方便随时逃跑。其作战意志如此,胜了反而才不正常。

最终,桓玄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益州兵所杀。

这里有必要还原一下桓玄临终时的表现。当时,益州督护冯迁举刀砍向桓玄时,桓玄大呼:“汝何敢杀天子?”

冯迁答曰:“我杀天子贼耳。”

此举再次印证,桓玄是死于政治。随后,桓玄之子桓升也被送往建康斩首。

义熙元年(405)五月,刘毅等人彻底平定了桓氏在荆州的势力,扬州集团取得了对荆州集团的胜利。所不同的是,刘裕对桓氏采取了斩尽杀绝的态度,根本不给对方复起的机会。

当年三月,安帝司马德宗在建康复位,刘裕以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的身份出镇京口,遥控东晋朝政。

江南迎来了军人执政的时代。

刘裕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世族门阀腐化不能解决当世问题的情况下建立了军功政治,保证了南朝在被北朝兼并之前的独立地位并伺机北伐。

都说陈霸先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明的火种,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裕在南朝建立的军功政治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用一场战争作出了选择,将世族门阀筛选出局,让以刘裕为代表的军人走上政治舞台。

军人政治,才是南朝的最优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3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