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街老李
和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财务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命脉;和威马一样,所有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还都在资格赛的后半段。
从2022年10月份开始,威马闭店、裁员等一系列消息频发,进入12月以后,市场先是传出威马汽车计划通过Apollo出行(00860.HK)实现借壳上市,而后市场传出绵阳安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威马四川公司67.31%的股权,尽管威马官方没有回应,但后者在资本市场确有其事。
威马后半年以来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找钱,一方面是通过资产腾挪处置找钱,一方面还是谋求上市融资。老李今天和大家聊聊威马是如何在资格赛后半段落后的?威马的上市道路为何一波三折?威马汽车如何迎来“重生”?
资格赛的后半段
前几天,李斌在2022年NIO Day上提出了资格赛后半段的说法,实际上,包括威马汽车在内的所有造车新势力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回顾过去五年威马的发展史,就能发现李斌为何说这是资格赛,也会发现威马从“领头羊”到“陷入困境”的速度如此之快。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三年后的2018年9月,威马开始交付首款车型威马EX5,那个时候,威马汽车是行业里交付最早的企业之一,从销量来说,当年威马汽车的表现甚至远超“蔚小理”。
事后来看,威马汽车有先天的短板,一方面其创始团队多数来自传统车企,并没有“蔚小理”创始团队一样的互联网基因和从0到1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威马高层没有绝对的“No.1”。
在蔚来和理想,创始人李斌和李想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便是何小鹏,创立小鹏之前,也是以投资人的身份出现的,很多朋友认为创始团队的问题听起来很虚,但作为创业公司,头号创始人的经验和决策非常重要。
在“蔚小理”刚起步的时候,威马汽车凭借高管的经验和产品交付能力,已经迅速打开了市场。2019年威马汽车销量超过1.6万辆,EX5单车销量远远领先排名第二的小鹏G3和排名第三的蔚来ES6。
短暂的高光后,从2020年开始,威马汽车开始“掉队”,并被蔚小理第一梯队拉开了差距,主要原因是蔚小理的产品迭代速度、品牌营销的优势逐渐释放。
2020年,威马汽车全年累计销量2.25万辆,作为电动车的经济型品牌这个成绩不算出色,毕竟当年的后起之秀小鹏销量达到了2.7万辆,而蔚来汽车更是超过了4.3万辆,理想汽车则是3.3万辆。
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威马汽车的销量也在增加,全年交付量达到了4.4万辆,但这时候第一梯队的蔚小理已经逼近10万大关,而后的哪吒汽车、零跑汽车也是步步紧逼,挤掉了威马汽车第二梯队领头羊的位置。
进入2022年,1-11月份,威马汽车的交付量仅为3.3万辆左右。同时,全行业已经有多家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交付量进入了“10万+俱乐部”,威马汽车显然落后了。
在这三年里,威马汽车快速跌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威马汽车的产品和研发体系不够给力。在造车新势力纷纷推出理想ONE、小鹏P7等战略型车型的时候,威马的EX5、EX6等车型还是基于传统车改进的“新能源汽车”,没有竞争力,产品质量也一度出现问题。实际上,产品差距的背后是技术研发体系的差距,技术研发体系的背后是高管理念的差距。
二是威马汽车经营管理不清楚,部分领导争权夺利,导致沈晖在团队里没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实际上,创业公司最忌分权,威马早期的创始团队几乎每人各管一摊,无法形成聚力,高层正确的战略无法贯彻,从这个层面看,威马出现下坡路是必然的。
一波三折的上市路
所谓上市,一方面是为了股东实现退出,落袋为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融资,威马汽车的上市也是这个目的,但过程是曲折的。
成立以来,威马汽车在资本市场有相对不错的表现。一方面得益于沈晖和创始团队的经历,很多资本认为威马创始团队是行业内最“懂车”的;另一方面,公司成立的前几年,威马汽车自建工厂等打法较为务实,资本更看重这些,所以威马的股东阵容非常亮眼,包括了百度、红杉、电讯盈科、成为资本、香港信德集团等等。
威马汽车从2018年开始就筹划上市,一方面当时的造车新势力顺利出海上市,早期的股东都实现了退出,威马的投资人也有同样的期待;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外资本市场趋冷的态势已非常明显,留给大家的窗口期不多了。
威马汽车开始的目标也是寻求海外上市,但未能成功,随后威马汽车考虑科创板上市。据老李了解,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中信建投作为辅导机构辅导威马汽车上市,当年上交所曾经建议威马汽车IPO融资规模100亿,发行比例25%,即对应IPO投后400亿的估值。
按照当时的计划,2020年6月30日作为股改基准日,2020年底向上交所提交申报材料,2021年Q1能完成挂牌上市,但后来事与愿违。一是当时吉利也在谋求科创板上市,吉利的成色远比威马好很多,大家都在追求“科创整车第一股”;二是科创板审查趋严,更看重“科技属性”的指标,并且对财务审查非常细致,新规则对车企并不友好。
所以2021年初,包括禾赛科技在内的一批排队科创板的企业都终止了审核,同时,国内车企发现,科创板于自己关上了大门,包括威马汽车、零跑汽车在内的车企开始谋求香港上市。
由于公司体量增大,上市的新进资本没有到位,威马汽车的资金链不断承压,今年招股书也证实了这个猜测,从2019年-2021年,威马分别实现营收17.6亿元、26.7亿元、47.4亿元,但是对应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50.8亿元、82.1亿元,亏损额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从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开支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分别约占同期总收入的50.7%、37.1%及20.7%。三年研发开支合计28.66亿元,并且呈现出逐年下滑态势。这也印证了威马后来产品迭代跟不上的原因——研发投入太小,公司进入财务的恶性循环。
威马的香港上市也不顺利,根据港交所规定,拟上市企业招股书有效期为6个月,若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则转为失效状态,威马汽车今年6月递表,6个月内仍未能通过聆讯,招股书已成失效状态,但拟上市公司可在3个月完成财务数据更新、重新递交招股说明书,即可延续原来的上市申请。根据资本市场朋友反馈,威马的财务出现了诸多问题,直接上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来大家的想法是在香港谋求一个好价格,但以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能上市”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同为造车新势力的零跑汽车,今年3月申请在港上市,9月已顺利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第四家造车新势力,但零跑汽车的估值极低,上市后股价下跌,即便是C轮融资的投资人也很难盈利退出。
比上市更危险的是,威马的现金流开始出现较大问题,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1.56亿元,尽管威马在开展精细化运营,但到2022年6月递表港交所时,现金流已降至36.78亿元。
据相关人员猜测,威马出让四川公司股权,也是为了腾挪资金,稳定现金流,也有威马内部高层表示,目前账目上的资金并不少,降薪的目的是变相裁员,紧缩成本,熬过这段“黑暗期”。
威马的未来在哪里?
老李在此要和大家做个分享,从资产评估角度来说,威马汽车是优质资产,手握双“资质”和多个工厂,并且有稳定的运营团队,威马本身是值钱的。威马的问题在于现金流,大家都知道,再优质的公司一旦没有现金流,也会遇到瓶颈,比如当年的蔚来。
创业公司在这种局面下“开源节流”最重要,节流最容易实现,控制营业成本和三费是最直接的办法,所以从10月起,威马实施了一系列降本措施以应对资金压力,包括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发放70%的基本工资、对整体运营费用进行精简等,这也导致不少威马员工离职,实际上员工离职对公司是好事。
节流的另一端是开源,创业公司开源的方法有几种:
第一种是自我造血。以目前威马的经营情况看,自我造血能力还可以,每年至少几十亿的营收,只要控制节流,威马年度财报就会大概率向好,因为威马的非必要性支出(如三费)的确很高。
第二种是断臂求生。即通过出售公司的固定资产,换取现金流,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威马在四川投入不小,建立了研究院,威马出让四川公司的股权,就是一种换取现金流的方式。
威马汽车创立后,沈晖投入重金自建工厂,使得大量的资金转变为固定资产,但威马汽车在浙江、湖北拥有年产2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这些都是价值数十亿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变成现金流,威马就有可能“活过来”。
第三种方式是融资。以威马目前的体量和经营情况,除非当前股东继续输血,否则在一级市场很难融资,所以上市还是最直接的办法。市场有传言称, 今年11月威马汽车内部召开董事会,支持方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借壳Apollo出行在香港上市的计划,借壳上市审查流程简单,上市时间短,对威马来说是个不错的方式。
而后 12月5日晚间,香港上市公司Apollo出行(00860.HK)发布公告,集团拟收购一家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车”,Apollo出行没有透露目标公司名称,但大概率是威马汽车,因为威马汽车拥有Apollo出行28.51%的股权,是其最大的单一股东,需要说明的是,香港上市公司Apollo出行不是百度的Apollo,而是一家恰好与百度Apollo重名的香港上市公司。
但董事会投票和借壳上市猜测都是市场传闻,威马汽车并未官方发布,老李认为,威马高层可能也尚未完全做出决策,借壳上市,要考虑董事会的意见,要考虑投资人的意见,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近期产业和媒体关于威马汽车的讨论很多,铺天盖地的消息给人感觉是威马汽车快“破产了”,上一次行业内出现类似情况还是2019年时候的蔚来汽车,随着蔚来自我造血和合肥注资,蔚来成功复活,再次成为新势力领军企业。而威马能和蔚来一样,穿越黑暗,迎来新的未来吗?
一块电池套个壳,怎么豪华怎么来,电瓶车拼的就是外形 内饰[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