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饮酒:利弊权衡与养生智慧

蒙天的笔记 2024-12-30 13:39:01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酒源远流长,与中医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对饮酒的认识,蕴含着深邃的养生哲理,既看到酒的药用潜能,又深知过量饮用的危害。

从性味归经而言,酒性温热、味甘苦辛,归心、肝、肺、胃经。少量饮酒能活血通络,《金匮要略》中就载有红蓝花酒,用以治疗妇人血气瘀滞腹痛,借酒之力行气血、通经络,使药力畅达病所,是为“酒为百药之长”的体现。在风寒湿痹证中,酒配合祛风湿、通经络药物,如药酒外用擦拭或内服,可借助酒的温通发散特性,驱散寒湿之邪,缓解关节疼痛、拘挛,助阳气运行于肢体经络。

再看酒对人体精气神的影响。适度饮酒能振奋阳气,在社交场合营造融洽氛围,令人心情愉悦,气血流畅,达到疏肝理气之效,使精神放松,从中医情志与脏腑关系角度,利于肝气疏泄,间接维护整体气血调和、脏腑功能稳定。

然而,中医亦反复强调“过则为灾”。长期过量饮酒首先伤肝,肝主疏泄与藏血,酗酒致湿热内生,蕴结于肝,影响胆汁排泄,出现胁肋胀痛、黄疸等,亦使肝血暗耗,引发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现代医学中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多由此起。

脾胃为后天之本,酒的湿热之性易耗伤脾胃阳气,干扰运化腐熟功能,造成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呕吐、泄泻,营养吸收受阻,气血生化无源,周身失养。

酒性升散,易耗散肾精,肾藏精主生殖发育,过度饮酒损肾精,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生殖功能减退,男子遗精滑泄、女子月经不调,加速衰老进程。

饮酒无度还乱心神,初期使人兴奋躁扰,继而精神萎靡、失眠多梦,严重可致癫狂、痴呆,影响大脑神明之府功能,气血逆乱、神志失养。

中医养生讲究平衡,饮酒亦不例外。对于健康人,建议浅酌,白酒日饮不超 50 毫升,葡萄酒 150 毫升左右,啤酒 450 毫升以内,且依个人体质、年龄、性别调整。体质虚寒、气血不畅者,冬季少量温饮黄酒、米酒,借其暖身祛寒;阳盛湿热、阴虚火旺者,则应尽量少饮或不饮。饮酒时佐以蔬菜、水果、粗粮,利用食物性味中和酒的温热,保护脾胃,减缓酒精吸收。酒后可饮蜂蜜水、葛根茶,蜂蜜滋阴润燥、解酒毒,葛根解酒清热、升发脾胃清阳,助身体恢复。

中医视饮酒为双刃剑,合理运用酒的药用、养生价值,规避过量饮酒危害,遵循人体自然规律,方能在酒文化与健康间寻得平衡,颐养天年。

0 阅读:18
蒙天的笔记

蒙天的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