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再次证明了国际银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对当前及未来几年身处于转型调整中的中国银行业无疑也是重大启示。
国际大变局推动国际银行业
风险暴露明显增加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俄乌冲突、绿色发展标准提升,以及头部大国战略博弈升级,推动国际银行业风险明显上升。
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频发。2023年3月以来,硅谷银行的倒闭拉开了欧美银行业危机的序幕。瑞士信贷集团成为本轮风波中首家倒闭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3年5月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采用“接管+收购承接+破产清算”的处置方式正式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引起全球金融界震动。尽管伴随着美元通胀和美联储加息放缓,美国银行业危机出现了改善迹象,但是欧美银行业的“地雷”并没有被完全拆除,全球银行业流动性风险依然显著。美联储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仍有超过700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存在大量浮亏,这些银行报告的损失甚至已经超过了其资本的50%。欧洲银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及非银机构,这些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比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因此其风险也更值得各界关注,未来几年国际金融风险可能会“排浪式”地爆发。欧美银行业危机凸显了银行强化资产负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这对于正在规划新发展战略,谋划新资源配置格局和构建新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商业银行颇具警示意义。
全球债务风险激增。2023年一季度,全球债务余额达到305万亿美元,是2022年全球GDP总量的3倍多,比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前增加了45万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金融市场维稳措施后续效应逐渐减弱,全球债务成本进一步提高。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到2029年美国公共债务将升至GDP的107%,2053年将达到181%;德国公共部门债务已创历史新高;不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英国公共部门净债务相当于GDP的100.1%,这是自1961年3月以来,净债务首次超过GDP;法国公共债务占该国GDP的比重升至112.5%;日本债务与GDP之比达到239%;希腊债务与GDP之比为197%;新加坡、意大利和美国的债务与GDP之比分别为165%、135%和116%。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认为全球债务危机有可能发生。面对全球债务激增的状况,新兴经济体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全球经济增长降速风险加大。欧美经济“硬着陆”也并非天方夜谭。惠誉公司预计,美国将在2023年三、四季度步入衰退,欧洲在2023年后半年也有较大可能陷入温和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也指出,欧美银行业的压力可能会使信贷环境收紧,拖累经济增长,导致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下降近0.5%。欧美经济下行必然加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压力,造成制造业萎缩,经常账户恶化。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面临海外融资困难、国内信贷收紧等问题,影响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受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格局正在加速演变,全球投资和贸易动能不足,由此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必将打击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1%,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2.4%;联合国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2.3%;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8%,202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未来五年全球经济的增速约为3%,低于2022年3.4%的增速,仅高于2009年和2020年,为1990年以来的最慢增速。据瑞士百达财富管理公司的2023版《前瞻·十年》报告预测,未来10年全球GDP的平均增长率为3.1%。未来10年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7%,未来10年欧元区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5%。该公司预计,随着日本央行货币政策逐步正常化,日本未来10年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0.9%。并将印度未来10年GDP增长的预测提高到年均6.2%。全球经济和主要经济体增速的大幅放缓对于亲经济周期的国际银行业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银行风险管理压力也将大幅上升。
如影随形的国际金融制裁风险。国际金融制裁是美西方集团为了维护其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利益,对包括本国、盟友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金融机构采取的极端限制手段,是在全球推行其霸权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如何有效防范重大的国际制裁风险成为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比如,由于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美西方集团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史上最严厉制裁”,包括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SWIFT支付系统之外,以及对俄最大金融机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和俄罗斯最大私人银行阿尔法银行(Alfa Bank)实施全面封锁制裁,冻结两家金融机构在美资产,并禁止美国公民与其进行金融往来。又如,由于外国银行触犯东道国重大利益,或者因为操纵市场、洗钱、欺诈等行为,一些大型国际银行也遭受过本国或盟友金融监管机构的史诗级制裁。2008年德意志银行涉嫌合谋多家银行操纵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后,受到了美英监管当局长达八年的调查,最终以被罚25亿美元达成和解。2023年3月,由于对汇丰集团过度专注于能源转型并将环境、社会及治理政策(ESG)置于股东财务利益之上的行为不满,美国德州政府正式宣布对汇丰银行进行制裁。未来几年,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更加复杂多变,各国和地方政府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与国际化经营的大中型银行的相关政策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国际大型银行遭受金融制裁的极端风险概率也将增加。
全球金融强监管态势持续。咨询机构安永公司发布的《2023年全球金融服务监管展望》提出要关注八大趋势:即地缘政治风险和监管碎片化趋势不断上升、经济环境和客户影响上升为监管关注的首要议题、数字资产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需要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需要维护ESG投资市场的诚信、金融犯罪和制裁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战略敏捷性与运营韧性是金融机构成功转型的关键、全球性机构需为更加严格的审慎监管做好准备。欧美银行业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盟委员会、英国央行纷纷提出要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银行业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力度,保护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避免持续高利率环境下银行挤兑的“多米诺骨牌”事件发生。总的来看就是,未来金融监管全球化、协同性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对数据披露、数字货币、数据资产、资本要求、合规反洗钱、数字科技、消费者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监管日趋严格。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规则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必然面临国内外监管的双重标准,合规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重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是使命和愿景的再定位。面对后疫情时期全球发展环境的巨变,国际银行开始重新思考对有关客户、员工甚至银行自身宗旨的科学定位。国际领先银行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运作,更加强调要树立比实现资本回报更加宏伟的目标,提升发现机会和高效创新的能力。二是数字运营系统的再定位。人工智能已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抓手,特别是2023年以来,ChatGPT掀起了巨大的人工智能冲击波,其交互式聊天功能深入渗透到账户余额检索、交易账单查询等领域。许多国际大型银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升级改造运营系统,不断强化数字创新,重视对客户的人性化关怀,打造金融服务新生态,以便为全球用户提供流畅迅捷的体验,降低运营工作量和运营成本。根据有关机构测算,借助智能运营等数字工具,银行可将商业借贷中的手工任务占比减少60%—70%。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明确的战略,做出是否需要投入巨资开发向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超级App应用程序。三是新支付和数字货币市场的再定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近的一项调查,各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测试进程上有所突破,全球93%的央行正在研究和开展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项目工程,四家央行已经推出了可操作的零售CBDC,预计到21世纪末,将有多达15种的零售型CBDC和9种批发型CBDC流通,全球金融体系数字革命的潜力巨大。银行要认真研究和开发数字货币的可行商业模式,开拓潜在的巨大蓝海市场。未来支付领域的进化将源于开放网络,赋能消费者群体重新拥有发言权,目前33家欧洲大型银行已与支付服务提供商合作推出了涵盖整个欧洲的支付计划“EPI”。四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再定位。银行要通过持续增加的绿色金融行动,强化脱虚向实的战略定力;要厘清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的关键着力点,重启创新驱动战略;要规避过度的隐性收费降低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必须重建客户信任和引入创新咨询服务。比如,汇丰银行使用人工智能充分挖掘分析公开数据,推出企业ESG指数。五是银行资本运营策略的再定位。国际银行开始重拾跨国并购雄心,以实现海内外双线增长。摩根大通集团对于美国第一共和银行收购的目的十分明确,要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节约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价值,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但与历史上并购重组浪潮不同的是,目前这些国际金融大鳄跨境并购的焦点投向了那些能够灵活布局、主动出击的数字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再定位。在地缘政治经济金融风险不断上升的后疫情时代,人才供应链中断将是国际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必须采取一种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来处理。美国银行(BOA)技术和运营部门从企业内部选聘的员工占比超过了80%。员工衡量和选择优秀雇主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组织基础、员工队伍、经营活动、领导团队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娴熟利用数字技术。七是市场竞争格局的再定位。一些国家的大型银行也在与时俱进,优化调整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和行业、客户结构,打造新格局下的全球核心竞争力。比如,三菱日联、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等银行将亚太地区作为跨境业务发展的重点,其他经济体的银行拓展亚太地区业务受到较大竞争挑战。
欧美银行业风险暴露
推动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高度重视风险动因和风险类别分析
国际领先银行集团风险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分析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类别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在摩根大通集团看来,风险是其业务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当银行发放对公和对私贷款、为客户提供投资决策建议、进行证券交易或者提供其他的产品和服务时,银行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银行的整体目标就是有效地管理业务和风险,平衡客户、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确保银行的安全与稳健。整个集团的风险治理架构包括了解风险的驱动因素、明确风险类别、分析风险的影响后果。该集团认为,引发风险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环境、监管和政府政策、竞争和市场变局,以及经营决策、流程和判断失误、故意做错事、市场失灵和自然灾害等。该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归为四大类,即战略风险、信贷和投资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将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类为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技术、网络、合规、法律和声誉等九大方面的风险。新加坡星展银行则更加看重业务和战略、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和声誉等方面的风险。汇丰集团的风险分类更为细致:外部风险方面,该集团主要面临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风险、科技及网络安全风险、监管环境变化风险、金融犯罪风险、银行同业拆借过度风险、ESG风险、数字科技及现金技术风险等;内部风险方面,该集团主要面临可能影响集团成长的雇员技能及处理能力和环境因素相关风险、接受第三方服务产生的风险、模型风险、数据风险、执行改变风险等。
建立健全银行集团风险治理机制
强化风险治理顶层设计。国际银行业更加重视风险治理,不断完善风险治理框架和控制结构。从顶层设计看,摩根大通集团的风险治理架构建立在全集团范畴内,强化了包括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的独立风险管理职能。集团CEO根据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批准情况任命集团首席风险官来履行独立风险管理职能,董事会风险委员会通过审查和批准风险治理和监督政策,确保集团风险管理架构正常运行。首席风险官监管并向集团其他风险官及各类业务线和子公司的首席风险官授权,集团首席合规官负责建立风险管理与合规组织,制定集团风险治理政策与标准,定义和监督风险治理架构的运行,其他各业务线和子公司的首席风险官监督相关领域的风险和合规问题。日本理索纳金控集团(Resona Group)的执委会下设了多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包括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合规委员会、住房信贷管理委员会、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时,执委会下面还设立了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部,在该部门之下又设立了信用风险管理部、IT安全规划部、合规部等。该集团明确了三大风险管理原则,即不承担超过集团经济资本限额的风险,对于集团引起或者可能引起的损失及时止损,承担与盈利能力相适应的风险。星展银行董事会强化对集团事务的监督,并对CEO和高级管理层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在董事会的授权下,下属的各委员会在各自领域积极履行董事会赋予的各项职能。董事会通过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集团的风险偏好,限制集团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暴露,监督建立集团范围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为强化对集团风险的监督和管理,风险委员会下面又设立了风险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管理其下辖的集团信用风险委员会、集团信用风险模型委员会、集团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委员会、集团操作风险委员会、集团情景和压力测试委员会、产品审批委员会的工作。集团在全球各市场分支机构的风险委员会支持上述委员会的工作,批准适应本地机构市场特点的具体风险政策。集团首席风险官作为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和集团CEO报告工作。首席风险官独立于集团各业务线,参与集团重大决策过程,经常与监管机构研讨风险问题,确保集团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观点。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一是重视风险认知和专业能力建设。比如,摩根大通集团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了解银行的客户、了解银行的风险、动态地管理风险、思考业务上“与往常不一样”的问题。该集团主要强化四个方面的风险控制能力,即风险识别能力、风险衡量能力、风险监控/管理能力、风险报告能力。二是强化业务条线风险管理职责。摩根大通集团业务线实行独立核算,能够准确核算其成本、收入、损失、资本占用和风险调整收益。该集团风险管理架构的建立以每条业务线都负责管理和控制自己业务活动中的风险为基本前提,针对各种业务活动中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法律和声誉风险、信托风险和制度风险,每条业务线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做出与风险战略、风险政策和风险控制相关的各项决定。各业务线的风险委员会在必要时还必须向由银行高级官员组成的集团的运营委员会(Operating Committee)汇报相关议题,由其下设的风险工作组具体负责相关组织活动。此外,该集团还设有资产负债委员会、投资委员会等。三是强化资本补充机制建设。2023年以来,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澳大利亚、欧元区、日本(三大银行集团)、美国和英国(五大行)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9.6%、19.4%、15.31%、15.07%和16.8%。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增加,高利率环境增加了银行资本补充的成本,国际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将受到一定抑制。但是,为了提高风险抵补能力,国际银行资本补充的积极性更强和更迫切。中国银行等机构预计欧元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将提升至20.8%,美国银行业将升至15.3%左右。四是强化对重点风险的差异化管理。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在影响集团发展的众多风险中又明确了“顶层风险”(Top Risk),通过对顶层风险的重点管理,强化了集团范围的风险管理沟通,实现了风险观点的统一,确保了相关风险管理行动的一致性。为了确定顶层风险,风险委员会、董事会和其他机构接受报告,并与包括外部专家和外部董事在内的专业人士进行多方面研讨。此外,瑞穗金融集团也在探索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防止顶层风险发生和后续效应的措施。通过将这些措施嵌入集团业务计划,该集团强化了风险治理。瑞穗金融集团不仅加强了对现有风险的管理,也在不断拓展风险控制领域。比如,强化第三方风险管理和经营弹性,确保在极端情况下集团的关键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该集团也更加重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并为此做好相应准备。对于气候风险,由于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型支持,该集团采取了一种不断试错的方式管理相应风险,包括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
建立科学的风险偏好框架。比如,为了确保利润的可持续性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瑞穗金融集团构建了风险偏好框架(RAF),这是集团风险治理的核心。从这个框架来看,瑞穗金融集团的核心风险偏好是承担适当的风险,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瑞穗金融集团将RAF定位为企业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并以此去管控风险,制定合理的经营和财务战略,帮助集团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利润增长,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集团董事会决定有关风险偏好框架的相关事务。这种风险偏好会在企业的中期和年度计划中得到更为详细的体现,根据这种风险偏好,瑞穗金融集团将在风险和收益中进行权衡,最终承担最匹配自身的风险水平,获取对应水平的收益。
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文化和技术
持续强化风险文化建设
强调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强调全集团各级管理层和各级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积极贯彻执行和操作,集团内部任何其他岗位的员工特别是业务线人员都要有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管理保持高度警惕性,做任何事情都自觉地考虑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由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银行各级管理层还必须了解风险调整收益的计算方法,根据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各业务条线寻找发展机遇,同时贯彻落实相关风险管理政策。
促进集团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业务发展,因此摩根大通集团的首席风险官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专业部门都会在工作中紧密配合。比如,为了确保存款等负债的质量,摩根大通集团坚持主动负债风险管理,注重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核心存款和其他业务产生的存款余额保持稳定,以有效应对相应的流动性风险,保证同业负债、金融市场债券业务的收益与风险的相对平衡。
强调风险资本回报。银行强调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重视对客户及其相应贷款支付的持续监督与评估,以便在贷款质量恶化前采取适当的保护行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预计发达经济体高利率环境不会有明显变化,经济增速放缓或者衰退导致贷款需求不足,众多担忧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国际银行仍将收紧贷款标准,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继续承压。
注重风险管理技术开发。在技术层面,各国际领先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各有千秋,但主要是根据本集团长期积累的各种业务信息,按照风险大小对资产进行十级以上分类,然后根据资产损失发生概率确定相应资产的损失准备。
强化风险报告制度。比如,日本理索纳金融控股集团的成员公司必须就本公司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情况定期或按要求向控股公司报告,以便集团能够及时向成员公司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咨询。为此,集团层面已经根据风险类别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以有效管理和控制集团范围的各类风险。
重视风险量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国际领先银行集团非常重视风险量化控制,特别重视对经济周期、国际市场、地区和国家经济、行业等宏观和中观的风险进行超前预警和出台相应控制措施。一般而言,国际领先银行通过集团内部的风险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等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科学确定集团对经济周期风险、国家风险、地区风险和行业风险等的控制目标,通过量化等手段,实行有效的组合和限额管理。在技术方法上,国际领先银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采用以概率论等高级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模型,强调风险管理的集中性、独立性和及时性。摩根大通集团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方面非常娴熟,包括但不限于早期推广的风险矩阵(Risk Matrix)系统、VaR方法,以及Phoenix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星展银行对于信用风险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评估管理,包括集中风险管理、国家风险管理和信用压力测试。
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
国际领先银行把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嵌入到集团整个信贷业务流程框架之中,并将其看做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影响银行维持高评级等级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稳定和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很好的信贷资产质量、良好的风险控制水平、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有效的流动性监测程序等。对国际银行而言,无担保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信用评级的影响,评级下调会对银行获取流动性资产产生负面影响,增加融资成本。一旦达到某一关键点就会导致增加担保、融资渠道收紧等方面的压力。
关于客户资信,国际领先银行并不完全依赖外部评级机构,而是更加看重本集团的信用评级结果。一般国际领先银行对任何授信客户都要进行科学细致的评级,然后再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是否给予和给予多少授信额度,是否还要继续与之保持长期的往来关系。但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度量客户信用状况,银行信贷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多个领域都要应用到内部风险评级,包括授信审批、授信定价、代偿准备、授信组合和管理监控等。2023年以来,为了抵御各种风险冲击,部分国际银行选择收紧信贷条件、继续增加拨备。国际银行的评级标准全行业统一,不因地点和客户不同而改变。评级结论定期调整,遇紧急情况随时调整。评级的基础是客户在业务经营中稳定且能维持的核心现金流量,一般会考虑5—7年,不同利率水平对应不同的负债能力倍数区间。比如,摩根大通集团对整个信贷资产按其风险状况分为1—10类,每类还可以辅之以“加”或“减”的方法来细分。对借款人的评级和融通等级,决定了信贷审批和相应的评估要求。
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和稽核制度
在贷款审批方面,摩根大通集团通过信贷原则指引,建立了清晰的和持续的信贷标准;通过尽职调查,获得必要的信息资料。通过风险评级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估。通过信用分析,确定客户风险状况,实施差异化客户管理。信贷稽核的职责重点是强化对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水平的有效监督,并享有信用评级方面的最终确定权。摩根大通集团稽核条线人员可以定期或随时通过网络等非现场方式对全行的信贷评级情况进行抽样检查,以对相应评级人员的评级能力进行科学判断。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稽核部门将进一步通过现场稽核等方式进行严格确认,其成本将由被稽核的事业部条线、分支行或相关部门承担。
作者系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