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张令彬回忆井冈山:休息时请毛委员讲话,相当于发军饷了

漫步史书 2024-11-29 17:25:48

1927年9月19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之下,秋收起义即将宣告失败,起义军残部退守文家市。

也就是在革命即将失败的前夜,毛主席在文家市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放弃了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而是转向罗霄山脉转移,寻求一个立足点。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无疑是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9月29日,毛主席率工农革命军进军至江西永新,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此次改编毕竟纯洁了革命队伍,还提出了一个建军原则,即“支部建在连上”。

应该说这个建军基本原则,是后来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

尽管队伍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能不能立足脚跟还是个问题。

当时的井冈山上条件异常艰苦,吃得穿得都存在问题。

有个老同志回忆当年在井冈山上经历的“三大苦”:

一是打仗苦,因为敌人疯狂的围剿,红军战士作战是日常生活,但问题是红军那时自己不能生产武器,枪支弹药十分短缺,拿农具作战是家常便饭;

二是伤病苦,因为井冈山上缺少医生药品,战士受伤了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三是生活苦,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军粮生产严重不足,最困难的是因为封锁导致食盐运不上来,寒冬腊月,战士们不光没被子,连棉衣也没有。

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很多红军老战士,都曾回忆过当年井冈山时期的艰苦生活。

开国中将、时任在部队任排长的张令彬就曾回忆那时候的生活,因为作战频繁,所以晚上能睡一个囫囵觉,就是比较不错的休息,至于能不能休息好,那还是另外说,因为要随时转移,战士们都是和衣而睡,连鞋也不脱。

“井冈山的红军,没有‘牛头’不革命。所谓‘牛头’就是虱子,那时,红军战士中没有一个是没有虱子的。现在有的同志听了会说,为什么不烧点开水泡一泡呀,那还不容易! 我答复一句,没有这个条件。”

不光是下面的士兵这样,就连毛主席、朱老总后来也都是如此。

古语有言“扪虱而谈”,在井冈山上是真实写照,朱老总闲暇时经常和大家坐在一起捉虱子,还调侃称:

“不生虱子的人不革命。”

毛主席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提到了井冈山上的生活,那时湖南省委对部队战士的生活有要求,比一般的工农生活要好一些,但井冈山上环境太差,达不到这个标准。

好就好在大家生活都是一样的苦,没有谁是特殊的。

不过,虽然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可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军奉行官兵一致的原则,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朱老总,吃穿用度和大家都一样。

老红军刘显宜就说:

“虽然生活这样苦,但是大家都不感到什么苦,情绪是饱满的,精神是乐观的。为什么呢?因为干部以身作则,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

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当年上井冈山的时候,就是和伤病员挤在同一间屋子里,她一个女同志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是很不容易的,唯一特殊的地方在于,她还比别人多了一床夹被子,但谁也没对此有什么意见。

朱老总在《关于练兵和带兵问题》中,就强调了要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问题:

“怎样带兵呢?……还是要干部以身作则。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不重复了。古人说:‘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者为名将。’历史上带兵的能够做到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的很少。红军里的干部各个都是名将,他们都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

当年井冈山上缺粮,供给给群众吃都还不够,因此山上红军官兵就只能吃红糙米、南瓜,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来吃,不过即便是这些东西也并不多,一天也只有两顿。

为了缓解山上缺粮的问题,边界党组织决定,由宁冈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粮食,他们把筹集到的粮食都放在宁冈的源头村,由战士们自己往山上背。

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挑粮上山。毛主席那时还年轻,也是做农活出身,挑粮不算很困难,但朱老总那时已经年过四旬,在所有人中算是年龄大的,也坚持挑粮上山,战士们心疼他,就不想让他挑粮,但朱老总自始至终也没答应。

建国后,朱良才把这一幕写成了《朱德的扁担》,后来被编入中小学生课本里。

也因为井冈山上条件异常艰苦,不少红军干部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65年,毛主席重回井冈山,感慨之余,还聊起了当年牺牲的烈士,比如卢德铭、王尔涿、张子清等等。

张子清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讲武堂毕业,是红军早期著名的将领,秋收起义时,他是三团三营营长,在毛主席的记忆里,张子清很会打仗,能力很强,是毛主席最为信重和依赖的干部。

可惜的是,张子清牺牲时年龄也不大。

事实上,如果能保障充足的条件,张子清完全是可以不牺牲的。

1928年秋,张子清率部下山迎接朱老总湘南起义的队伍上山,在炎陵县战斗中负了重伤。

可那时井冈山上的医疗条件很差,张子清负伤以后,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自己反而还经常让出本就不多的药给战士们用。

也因为这个缘故,张子清的伤势始终没好。

1929年1月,毛主席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张子清为了不拖累部队,主动请求留在山上,调任红五军参谋长,但很遗憾,红五军后来未能守住井冈山,张子清因为伤势的关系,没有跟随大部队撤离而是躲在深山里的一个石洞中。

有关张子清牺牲的时间也有争议,一说是1929年5月,一说是1930年5月,但总的来看,张子清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伤势恶化,加上山上条件差导致的。

可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有打垮英勇不屈的红军。

毛主席后来回忆起张子清,仍然十分感慨:

“张子清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牺牲时也只有二十几岁(28岁)。”

当年在井冈山上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除了依靠毅力坚持,更多的就是把毛主席视为精神上最大的追求。

有件事令张令彬印象非常深刻:

“我们连排级干部都说,只要请毛委员来讲一次话,部队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我们干部战士最喜欢听毛委员讲话。我当排长时,部队每月集中一次,听毛委员讲话。同志们高兴地说:‘这是发饷。’大家听了毛委员讲话,就会精神振作,执行纪律,服从命令,打起仗来勇敢杀敌。”

张令彬至晚年也很怀念井冈山的日子,但他不是怀念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而是怀念那个时候大家都有很高的精神追求。

1987年7月14日,张令彬在北京病逝,他在去世前,除了嘱咐家人丧事一切从简外,唯一留下的就只有一个要求:

“我的路已经走尽了……我反复想过,生,我深爱着井冈山,到死,我还恋着这座山。我有一个愿望,我的躯体火化后,把骨灰撒到井冈山!”

3 阅读:168
漫步史书

漫步史书

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