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自己阳了怎么办?面对新冠等传染病的恐惧,我们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恐艾干预心理 2022-12-12 15:04:05

最近咱们办公室的电话被打爆了,不是被艾滋病恐惧症咨询者打爆的,而是被当前最流行的“恐冠”人群打爆的,大家在电话的一端急切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说自己在网络上看了很多如何防疫的方法,反而更恐慌了。他们在电话里询问着各种可以获得自我保护的安全信息,以及如何来调整对传染性疾病恐惧的心态。

什么是“恐冠”,顾名思义,恐惧新冠,即新型冠状病毒恐惧综合征。目前为了防疫防控更加优化,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伤害大大降低的基础上,有机恢复民众日常生活,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有一部分人群出现了恐慌和焦虑,他们疯狂购置连花清瘟,布洛芬,感冒灵等药物,还准备了大量的抗原检测试剂,一不舒服就给自己测一下。外出回家后会突然间感觉到自己胸闷,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心里也很紧张焦虑,害怕自己万一没有注意和保护,就会感染。这些“恐冠”的行为和心理暗示,是不是有点类似于咱们恐艾恐友在艾滋病恐惧应激状态下的反应呢。

新冠疫情下的疾病恐惧心理干预培训

在这里,张老师希望咱们性病艾滋病恐惧症恐友能够明白,恐惧乃人之本能,恐惧新冠、恐惧艾滋病并不是因为真的被新冠感染或者感染了艾滋病,而是人的防御体系受到了刺激,产生的自我保护反应。特别在认知有所偏差的时候,我们将疾病的威胁妖魔化,将防御快速提升,一旦心理防御识别区扩大,很多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就会被假设出来,变相放大。

借用现在大量出现的“恐冠”人群来谈谈恐惧焦虑,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在形成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后,致病伤害性对于人体来说,已经大大降低,我们其实是可以从国外社会交际状态,以及病毒在国外传染数据模型进行参考。正确按照国家针对新冠预防的指导方针走,参考专业机构的权威发布,我们就可以获得安全信号去适应政策调整,降低原有日常生活方式被改变的不适应性,继逐步达到心态稳定。

面对疫情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前我们对可能感染新冠产生的恐慌焦虑,并不是新冠本身引起的,更多是投射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诸多不稳定的体验感。首先是认知存在刻板印象,对病毒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更新,三年前防疫初期感染新冠后产生严重症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心有余悸。二是积极防疫的常态打乱了原有几十年的常规生活模式,人们得随时跟着疫情动态来调整自己既定的生活工作,安全感有极大下降,焦虑感增加,时刻处于应激状态下。三是从网络上看到大量的可能产生严重后遗症的误导信息,加剧了人们对灾难化结果的想象,缺乏对未知后果的预判,担心一旦感染新冠,将产生难以接受和承担的后果。四是政策调整后,重建和适应又是一个过程,需要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大部分人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人就会出现迷茫,不知所措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恐惧乃人的本能,防疫这三年,人们的社会活动降低,安全感下降,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来面对连续的刺激性事件发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调侃的段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郭襄”、“阳过”、“重阳真人”等,这是很好的采取幽默方式来应对焦虑的方法。然而部分人群选择通过网络搜索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浏览大量的预防新冠及感染新冠后的案例,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强迫心理,过度搜索会加重人们的恐慌焦虑。更有甚者,偏听偏信,为了更有效的防止新冠感染,药物混吃、过度摄入药物出现了肝损伤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这种方式就非常不可取了。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很多恐艾的恐友,明明没有发生高危行为,还不停地求医问诊,反复检测,部分人还吃了阻断药来不断地给自己“安全”加码,最后却不得要领,依旧在恐惧呢。

被网络搜索的谣言影响才是最大的恐惧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面对人民日报采访时讲到:“面对新的变化,心理疏导很重要,我们要理性对待,科学应对,减少恐慌、焦虑。”其实不仅针对于新冠恐惧如此,针对任何传染性疾病的恐惧焦虑,我们都应该科学系统的获取权威知识,理性去看待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学会心理调适。每天按时吃饭、睡觉、锻炼,努力做好工作,有问题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这样大部分人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当前环境和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

以下附转人民日报总结的面对新冠各类人群心理指导方法

孩子及家长心理指导

慢性病或者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指导

密切接触者和医学观察人员心理指导

对疫情地区有过激情绪的心理指导

延迟开工开学的普通人心理指导

患者及家人心理指导

必须外出的人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等心理指导

普通公众心理指导

以上图片恐艾干预心理仅作公益分享,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4

恐艾干预心理

简介:优秀防艾组织 专业脱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