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快3000块钱的酒,给了6000块钱给妈过年,没想到我妈转手就把酒和钱给了姑姑

小许聊情感 2025-02-21 17:03:32

“妈,那个酒呢?”

大年初二,我回家,看到饭桌上摆着的是超市里随手可见的普通白酒,而我年前特意买回来的那箱茅台,竟然不见了踪影。

母亲正忙着给亲戚们添菜,听见我的话,头也没抬地回了句:“哦,给你姑姑了。”

我愣了下,又问了一句:“那我给你的钱呢?”

母亲这才抬起头,神色坦然:“也给她了,她家今年手头紧,你姑父身体又不好,年都没怎么准备,你也不是不知道。”

我瞬间沉默,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委屈还是愤怒。

我拼命赚钱,想让家人过得好,可这份心意却被轻易送走了

其实,买酒、给钱,都是我主动的。

我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逢年过节,总想着多带点好东西回来,让爸妈也风光一回。

那箱酒,快3000块,是给家里人和亲戚们一起喝的;那6000块钱,是想让母亲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存起来应个急。

可我没想到,这些东西,居然轻而易举地成了姑姑家的年货。

我不是不愿意帮姑姑,只是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明明是我给妈的心意啊,她怎么就这样随手送人了?

亲情的天平,总是倾向更“需要”的那一端

小时候,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每次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母亲总会让一点给姑姑家的弟弟妹妹,哪怕我还没吃够。

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心里不公平。

可母亲总是温和地对我说:“你弟弟妹妹小,家里条件不好,我们能帮就帮一点。”

长大后,我才慢慢明白,在母亲心里,亲情的天平向来不是平衡的——她总是把更多的东西,给更“需要”的人。

而我,从小到大,似乎一直是“最不需要被偏爱”的那个。

因为我懂事,因为我有能力,因为我已经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年,赚得比他们多,过得比他们好。

于是,她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可以付出更多。

妈妈的爱,虽然不公平,但依然深沉

那天晚上,我终于忍不住,和母亲谈了一次。

我问她:“妈,你有没有想过,我也想让你过得好一点?我买酒、给钱,是因为我想让你开心,而不是让你去做好人。”

母亲沉默了许久,才低声说:“我知道。”

她抬起头,眼里竟然有点愧疚:“你挣的钱不容易,我其实也舍不得花……但你姑姑家是真的难,我心里过不去。”

我忽然意识到,母亲的爱,并不是对我没有感情,而是她的爱太大,大到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整个家庭。

她的思维,和我不一样。

在我看来,爱是专属的,我给你的东西,你就该自己享受。

可在她看来,爱是流动的,我给她的,她可以再给更需要的人。

她不是不珍惜,而是她觉得,这种“传递”才是爱的真正意义。

我们终究要学会接受“父母的界限”

那天晚上,我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母亲收拾碗筷。

后来,我又悄悄给她转了2000块,让她至少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收下了,嘴里嘀咕着:“你别总给钱,自己也要攒着。”

但我知道,她还是会把这笔钱花在别人身上。

我也知道,这就是母亲的爱,她永远不会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自己。

她的满足,来自于“给予”本身,而不是“占有”。

而我,作为她的孩子,终究要学会接受这种“爱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她。

结尾:你愿意接受父母的“不公平”吗?

有时候,父母的爱并不均衡,他们的选择可能让我们觉得受伤。

但换个角度想,他们的一生,或许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他们节俭一辈子,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甚至,把孩子给的爱,也毫不犹豫地再给别人。

他们不懂如何独享爱,因为他们的一生,都在“分享”中度过。

所以,与其生气,不如理解。

与其埋怨,不如接受。

因为爱,本就不该是计算,而是理解。

0 阅读:0
小许聊情感

小许聊情感

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