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公元前202年冬,乌江岸边寒风刺骨。项羽提着卷刃的剑,身后只剩二十八骑。江对岸就是江东,他的起兵之地。船夫撑着竹筏等他,可项羽最终摇了摇头,转身又杀回汉军阵中。这一去,西楚霸王的神话就此终结。但假如当时他上了船,历史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呢?
项羽不是没机会。哪怕到了乌江边,他手里仍有几张牌。江东虽小,但根基未失。吴中子弟的战斗力,早在巨鹿之战就证明过。只要项羽回去,振臂一呼,拉出几万精兵不是问题。更何况当时刘邦也没好到哪去——荥阳对峙时被项羽一箭射中胸口,差点要了命;韩信刚封齐王就摆谱,和刘邦已经互相猜忌;彭越、英布这些墙头草,保不齐哪天又倒戈。
后勤是最大问题。项羽的楚军向来以战养战,从不搞屯田那套。江东再富庶,也经不起连年征战的消耗。但项羽有个优势——水战。当年他叔父项梁在吴中训练水师的本事,楚军还没丢干净。要是沿长江布防,汉军那些旱鸭子还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韩信再能打,水战也不是他强项。
人心向背才是关键。项羽输就输在不会经营根据地。进咸阳烧宫室,分封诸侯又小气,把人都得罪光了。但江东父老不一样,他们真把项羽当自己人。范增死后没人敢劝他,可回到老家,那些看着他长大的叔伯们的话,他或许能听进去几句。只要改改脾气,少杀几个劝谏的,未必不能重振旗鼓。
时间对项羽更有利。刘邦已经五十四岁了,在那个年代算高龄。项羽才三十出头,耗得起。只要拖上几年,汉军内部必生变数——吕后和戚夫人正斗得你死我活,太子刘盈又是个软柿子。等刘邦一死,汉室还能不能维持住都是问题。项羽完全可以用空间换时间,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但项羽终究不是勾践。他的骄傲刻在骨子里,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乌江边的那个决定,与其说是绝望,不如说是解脱。这个力能扛鼎的男人,其实早就在一次次众叛亲离中耗尽了心力。虞姬自刎时,他的魂就丢了一半。就算过了江,那个破釜沉舟的项羽也回不来了。
后世总爱假设如果,可历史没有如果。项羽的悲剧不在于没过乌江,而在于他从来不懂退一步的智慧。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能装孙子求和,唯独他项羽,宁可亲手终结传奇,也不愿苟且偷生。或许这正是霸王的魅力——他输掉了江山,却赢了两千年的叹息。
今天站在乌江渡口,仿佛还能听见那声长叹。江水东流,英雄气短。其实过不过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在惋惜那个本可能翻盘的机会,还是在怀念那个绝不妥协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