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张子善贪污171亿判枪决,临刑时竟有人阻拦:毛主席来信

新新史界 2024-08-25 17:26:56

1952年2月10日,虽然已经迎来新春,但北方大地上的冰雪尚未消融,人们仍旧穿着厚重的棉衣御寒。

就是这天上午,河北省保定体育场旁边的空地上,却出现了与这萧瑟之意格格不入的奇观。

上万名群众齐聚于此,即使耳朵、鼻子被这凉风吹得通红,整个身体都止不住地瑟瑟抖动,但在场的每个人仍没有离开的意思,反倒是一个个踮起脚尖、伸着脖子,尽可能地将视线拓展得更广、更远。

原来,这天正是审判建国以来最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的日子。

在挂着“河北省人民公审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大会”字样的横幅之下,时任河北省人民法院院长、同时也是此次临时法庭审判长的宋志毅看了看手表,发现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便缓缓站起了身。

“肃静、肃静!”

此言一出,原本热闹沸腾的公审大会现场霎时间鸦雀无声,在场的人们纷纷屏气凝神,将目光投向站在台上的这位审判长。

见会场秩序已经得到控制,宋志毅这才继续说道:“奉中央政府最高人民法院的命令,判处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而反观刘、张二人,原本还不屑的脸上满是不可思议,早已被吓得没有血色的嘴唇微微颤抖、整个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打着摆子,两行夹杂着悔恨的清泪不禁夺眶而出。

他们在革命年代是有功的,被逮捕之前,刘青山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任天津地委书记。也正因如此,二人才一度有恃无恐,认为即使受到惩罚,凭借多年的功劳也能保住性命。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过来,功过并不能相抵!

只等待了片刻的时间,几名战士就走到了二人身旁,准备将他们押送到附近的刑场执行枪决。

“你们一定是搞错了、搞错了!”

在这最后关头,刘青山、张子善还想做最后的挣扎,可一切都于事无补。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荷枪实弹的战士来到刘、张二人身后,静静等待审判长发出射击的命令。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却突然闯了进来,口中大声呼喊着:“等一下,不要开枪,毛主席来信了!”

突如其来的一幕令现场一片哗然,众人纷纷妄想那名神色匆匆的年轻人,开始猜测是不是上头命令有变。

而在鬼门关绕了一圈的刘青山、张子善宛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嚣张,歇斯底里地狂笑道:“早就说弄错了嘛!我们在战场上流过血、负过伤,主席哪会枪毙我们,哈哈哈哈……”

那么,事实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因为刘青山、张子善立过功,毛主席动了恻隐之心吗?

这封在紧要关头送到刑场的信件上,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刘、张贪污案,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腐败大案,二人气焰之嚣张、敛财数目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起案件的两位主人公,在建国之前却是实打实的革命功臣,这就让人不禁感到疑惑:昔日的革命功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堕入深渊的呢?

刘青山是河北省安国县人,而张子善是河北省深县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起初的时候,刘青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击队员,但因为在部队中表现出色,深受上级领导的器重,在十年时间内得到接连提拔,1944年被任命为中共冀中八地委城工部部长,后来更是升任地委书记、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政委。

当时,张子善担任冀中八地委组织部部长,由于两人年纪相仿,彼此之间趣味相投,很快就成为不错的朋友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二人接到调令,要他们前往天津任职,就这样刘青山担任天津地委书记,而张子善任副书记。

由于当时国家刚刚经历战乱,经济极为低迷,中央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弥补地方上战后重建的资金缺口,组织上边允许各地政府机关可以适当地开展生产活动,以期达到自给自足的效果。

而刘青山、张子善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开启了他们大肆敛财之路。

同年冬天,《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文章中称,近日来发生多起违反政策、私自从东北贩运木材的事件,而根据调查显示,这几起事件均与天津地委有关。

当时任天津专署副专员的李克才在看过这篇报道之后,立即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

要知道,组织上虽然允许地方开展生产活动,但也要适可而止,能够实现财政自足就可以了。而从东北贩运木材,在当时来说很明显就是暴利,更何况他作为地区的副专员,先前竟然从没听说过这件事,显然是有人在暗箱操作。

而在天津地委能够有这么大权力的人,只有刘青山和张子善。

于是当天夜里,李克才就闯进了地委办公室,将那则报纸“啪”地一声拍在桌子上。

“刘青山、张子善同志,请你们解释一下这件事情,为什么在没有向上级汇报的情况下,私自贩运木材?”

话音落下,整个屋子里一片沉寂。

刘、张二人紧蹙着眉头,眼神躲躲闪闪,在思考着该如何搪塞过去。

可憋了半天,他们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借口,张子善只好装作一问三不知、答非所问,企图靠这种小伎俩蒙混过关。

而面对李克才的步步紧逼,刘青山最终沉不住气了,他大声嚎叫道:“这事就是我们瞒着干的,你能怎么样?”

随后,他又继续威胁道:“要是你敢捅出去,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面对刘青山的威压,李克才嗤之以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写检举信。

可由于刘青山、张子善的严防死守,这一封封检举信最终都没能寄出去,这也使得他们一度逍遥法外。

时间来到1951年夏天,李克才喜得贵子,刘、张二人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拉拢他的绝佳机会,于是特意送去200万元(旧币)当做礼金。

由于当时李克才正在外地考察,独自在家的妻子并不知道刘青山、张子善的用意,以为只是同事之间的礼尚往来,便将这笔钱收了下来。

等到半个多月后,李克才回到家中得知此事,不由得大发脾气,并将这笔巨款退了回去,并且再度对二人劝说,要他们上交手中的不义之财。

可这番劝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刘青山、张子善依旧一边疯狂敛财、一边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奢靡生活。

直到1951年11月21日,趁着河北省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的机会,李克才提前准备好了刘青山、张子善的罪证,并当着会场近千名同志的面公开揭发了二人的犯罪事实。

在会场的主席台上,李克才慷慨陈词了一个多小时,并将一份又一份证据拿出来交给参会人员传阅。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李克才的揭发,天津地区的其他同志们也纷纷站了出来,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刘青山和张子善的腐败经过。

这引起了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视,当即成立专案组彻查此事,并果断将张子善控制起来。

当时,刘青山因出国访问,并未出席此次会议,到了12月2日回国后,等候多时的办案人员也将他抓捕起来。

经过紧张的审讯,专案组的同事们只觉得不寒而栗,并直呼:“他们两个胆子也太大了!”

原来,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刘青山和张子善通过盗窃地方粮款、防汛水利款项、救灾粮款、干部家属救济金等手段,总共贪污了171亿元(旧币)之多。

等到一切都被彻查清楚之后,河北省委迅速向华北局做了汇报,并请示该如何处置刘、张二人。

由于事关重大,华北局也不敢擅自决断,于是当即汇报给了北京方面。

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看到这份文件后,片刻不敢耽搁地走出了西花厅,急匆匆地朝着巨像书屋赶去。

一边走着,周总理还叹息着呢喃道:“毛主席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对于腐败问题,毛主席向来是十分重视的,战争年代由于局势紧张,还看不到什么苗头,可一旦时局稳定之后,端倪就会开始显现出来。

正因如此,建国前夕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当着众人的面,极为严肃地说过这样一番话。

“可能有这样一些同志,他们没有被敌人的枪炮所征服,是对得起‘英雄’这个头衔的。可是万一敌人换成了糖衣炮弹呢?有些同志就会吃败仗的,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而现在看来,刘青山、张子善正是毛主席所说的那种同志,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与革命初衷渐行渐远。

不知不觉间,周恩来已经走到了巨像书屋门口,在平复好心绪之后,便径直走了进去,并将那份文件放在了桌上。

毛主席看了看沉默不语的周恩来,又看了看桌上的文件,随即伸手拿起仔细看了起来。

这个时候,周恩来才缓缓说道:“华北局的同志给出了他们的意见,认为对刘、张二人应处以死刑,或者缓期两年执行……”

还没等他说完,已经将文件翻阅一遍的毛主席拍案而起。

足可以看出,对于刘青山、张子善所作所为,毛主席是极其恼怒的。

在悠悠踱了几步后,毛主席严肃地说道:“我同意对刘青山、张子善处以死刑,不要缓刑,立即执行!”

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周恩来便准备离开,而毛主席突然叫住他,继续补充道:“要是有人出面求情,一律不准!”

1952年2月10日,对于刘青山、张子善的公审大会正式开始了,上万名群众闻讯赶来,期待着对这两个大贪污犯的最终审判。

没有等太长的时间,作为此次临时法庭审判长的宋志毅站到了主席台上,宣读了判决命令:“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

一声令下,全场一片欢呼,而反观刘、张二人,脸上却是一片死灰之色。

然而就在即将行刑时,一个人却突然闯进了刑场,大声呼喊道:“不要开枪,毛主席来信了”。

刘青山、张子善以为毛主席改变了念头,要留自己一条性命,不由得欣喜起来。

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原来,毛主席考虑到二人虽然罪大恶极,但革命年代也立下过汗马功劳,特意在信中交代了四件事情:

其一:子弹不打脑袋、打心脏。其二:由河北省政府出资购置棺木,为二人收殓遗体。其三:刘、张亲人不按反革命家属对待。其四:其子女由国家抚养成人,并安排教育。

虽然并没有保住性命,但刘青山、张子善在听到毛主席信中的内容后,仍感动得痛哭流涕。

他们这一刻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孽是不可饶恕的,付出代价也是情理之中。毛主席让自己能够体面地做出了断,并且善待家人,实在是用心良苦。

这时,刘青山终于喃喃说道:“就让我做个典型吧,也能警示后人,不要走错了路!”

随着两声枪响,刘青山、张子善倒在血泊之中,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虽然,下令枪决两名革命功臣令毛主席痛心疾首,但却是极为必要的。

后来他提起此事,仍十分坚定地说道:“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只有处决他,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事实也正是如此,对于建国后的第一起贪腐大案,正是因为严肃处理,才保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干部都能够引以为戒。

在此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1 阅读:158
新新史界

新新史界

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