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史文化纪录片,人们最先想到的呈现方式必然为文献摘录、史书诵读、考古发现、专家讲解。因为这些是当代人构建历史真相的最权威证物。这些呈现方式都离不开实地拍摄和真人出镜。
如果一部讲述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却没有实拍画面出现,能让观众信服吗?正在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的《中国》第三季就用颠覆性的呈现方式,给出了答案。
该纪录片没有实拍画面——既没有去考古现场、博物馆实地拍摄,也没有任何专家出镜讲解,甚至没有考古文物的照片。12 集(目前更新至第5集)、每集50 分钟的所有画面,都是通过手绘+CG的方式呈现的。讲解词也全部由两位解说配音周涛和何炅,以一人一集的方式完成。
这种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极具开创性,虽然制作繁琐、成本高昂,更会因为技术和人才上的门槛而导致其它项目很难借鉴和复制,但是和本季选取的内容——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极为契合。
01《中国》第一季从“春秋”讲到“盛世”,第二季从“惊变”讲到“革命”,以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诸多人物,体现出中华文明每个时代不同的精神主题。两季均采用了真人演绎的方式来呈现。
第三季继续以当代视角与中西视野剖析“何以中国”,前三集讲述蕴含中国先民自然观与世界观的神话体系;第四、第五集通过考古发现聚焦国家形成之前的史前社会;后续待播的第六至第九集将讲述广域王权时期的夏朝和商朝;最后两集则展现周朝分封体系、礼乐文化的形成,完成与第一季开篇的时间线衔接。
就像人长大后对童年记忆难辨真假,不确定记忆中的某些画面是经历、幻想,抑或梦境。中华文明的“童年时期”也具有这种亦真亦幻的色彩。比如尧舜禹三帝,就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史书记载。
讲民族的起源,必然以考古和文献为依据;讲民族文化的起源,就不能绕开该民族所构建的神灵秩序。《中国第三季》就通过神话传说和考古推测两个脉络,讲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
02不得不说,主创找到的这种全程手绘+CG+解说的视听解决方案,非常还原“童年时代”的亦真亦幻色彩。
中华文化里关于远古的神话,和我们熟悉的由《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小说所构筑的神话体系还不太一样。中国人对远古神话的认知,大都停留在“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碎片概念上。重在讲故事的“音”和重在塑形象的“画”往往是分离的。
《中国》第三季的前三集《创世》《山海》《五帝》不仅对远古神话进行了时间梳理和空间连接,而且实现了信息传递上的“音画同步”。
在创作流程上,主创先找了183位优秀的青年画家,在大量可考的图文资料支撑下放飞想象,耗时200天超3000小时,手绘出水墨、工笔、重彩、壁画等不同形式的国画。
然后,电脑动画师再将这些画作里的人物、背景、器物等区域进行分层重组,实现视觉上的“激活”。由于画家们还借鉴了重彩设色、吹色、贴箔、烧箔,甚至是喷釉等陶瓷技艺,所以某些画面的“激活”效果,很像动画电影《深海》所开发的粒子水墨技术。
“激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让拆解后的人物、器具,在原有的画作位置轻微晃动,把画作中的不同区域分置在不同的景深,再利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平移镜头慢慢呈现画作全貌。
其二,是把原作拆解后,让不同的区域先后有次序地出现在镜头里,从而让画面具有了一种故事性的时间流动。
“激活”后的手绘画,很妙地还原出了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灿烂感。
03全程画作+解说,没有专家讲解来调剂节奏,就对解说词的撰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前两季中与李东珅一同担任总导演的周艳,在第三季中担起了总撰稿一职。
周艳是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原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近十年来作为总撰稿的主要作品有获得“金熊猫奖”的《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复兴之路》等。
可以说,本就是国内纪录片领军团队的《中国》主创,在第三季时又把自己最好的钢,用在了刀刃上。
本季的解说词很密集,却从来不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因为它的讲述感特别强,衔接流畅、语句优美,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比如在讲述远古神话的时候,多次强调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相比,出发点更偏向于“人”。对于为什么中国史前会独有“玉器时代”,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论证与解析。
手绘国画在电脑技术加持下交迭变化,再配上生动真切的解说词,《中国》第三季把讲故事的娱乐属性和讲历史的知识属性合二为一,用创新的思维呈现了神话和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民族对地理、天文、自然现象、政治理想、生死观、世界观等多个层面的无尽探索。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