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易文爱历史 2024-05-25 03:29:51

为什么毛泽东认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

毛泽东

“四渡赤水”背景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经过半年时间准备,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这一次,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一手对根据地进行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一手采取“堡垒主义”的逐步推进的军事战术。

此次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亲任总司令,分北路、南路和西路,从三面围攻中央苏区。

这一时期中央红军主力人数是8万多人,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如果依旧采取前4次反围剿的灵活战术,依旧有希望打破这次蒋介石的重兵围剿。

但,遗憾的是,毛泽东被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博古完全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人李德指挥作战。

在博古和李德指挥下,他们放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作战方针,认为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在此期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和李济深等发动福建事变,蒋介石不得不分兵讨伐十九路军。

毛泽东建议借此机会突进苏浙皖地区,以粉碎敌人对江西根据地的进攻,但遭到博古和李德的拒绝,第十九路军失败,红军也错失打破围剿的良机。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湘江封锁线后,跳出了包围圈,使蒋介石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破产,但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人数由86000多人锐减为3万多人。

蒋介石围剿红军时期

一渡赤水

红军过湘江遭遇的惨重损失迫使指战员们进行思考,他们终于意识到这种惨重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而执行了错误路线。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和同行的王稼祥、张闻天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错误。1935年1月7日攻下遵义,1月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在历史上被称为“遵义会议”,此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让红军重新回归到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之下。

这时,蒋介石调整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调集40万兵力,想把中央红军35000多人围歼在乌江西北地区。毛泽东提议在土城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部。

但此次红军的情报有误,遭遇的敌军实际上是6个团10000多人,此战红军付出不小代价,且因为敌人增援部队即将赶到,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当晚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个领导人开会,毛泽东提议,放弃原来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渡赤水河西进。

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

博古(右一)

二渡赤水

这时,川军潘文华部36个团已经部署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古蔺和叙永一带,防止红军从这里突破北渡长江。在毛泽东建议下,中央红军避实就虚,摆脱川军,开进云南威信县扎西地区。

毛泽东出席了2月8日在扎西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在会上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3条教训:一是情报不准,对敌人兵力部署估计错误;二是轻敌,对敌人战斗力估计不足;三是分散兵力,错误让红一军团北上。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新占领遵义。理由是:给敌人制造错觉,在运动中制造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红军擅长运动战的特长,主动消灭敌人。

当川军潘文华部和店均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的时候,中央红军突然掉头东进,于2月20日前后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机夺取遵义。

李德

三渡赤水

娄山关一仗,先后击溃和歼灭了国民党军队2个师和8个团,俘虏敌军3000人,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见此失败,蒋介石又重新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向遵义一带再次合围,而此时,中央红军则由遵义向西开进。

1935年3月10日,毛泽东出席在苟坝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聂荣臻提出的攻打鼓新场(也就是现在的金沙县)的建议。

以毛泽东此时的威望,在会上竟然还是没能说服众人放弃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他也只好服从。

但是,毛泽东回去后还是不放心,半夜又提着马灯来找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说服了周恩来,周恩来第二天一早开会又说服了大家,放弃攻打鼓新场的计划。

会后,在毛泽东提议下,成立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指挥作战。

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指挥下行动飘忽不定,蒋介石无法摸清红军的战略意图,只得分散兵力四处围堵。

3月16至17日,毛泽东提议,为进一步迷惑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队往西,红军分别从茅台附近的3个渡口,第3次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入川南古蔺地区。

红军时期的周恩来

四渡赤水

与此同时,还派出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红军继续向西北挺进,并故意让电台在此频繁活动,实际上,主力红军却在附近山沟丛林中隐蔽集结。

蒋介石分析从飞机侦察得来的情报,判定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各部迅速集结于川南古蔺地区。蒋介石认为此举志在必得,甚至得意地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役。

在成功地把国民党各部军队大举调动向西后,20日下午,党中央和总政治部向各军团发出指示:此次东渡,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

这时候,国民党在贵州境内的兵力十分空虚。红军主力于3月21日晚至22日晨火速第4次渡过赤水河,随即挥师南下,大踏步越过遵义仁怀大道。

31日红军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重兵的合围圈,前锋直逼贵阳,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之外。

油画《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因此,“四渡赤水”战役被认为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根本不可能取得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红军极有可能葬身于蒋介石的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

25年后的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会见毛泽东主席时,曾钦佩地说:您指挥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次战役媲美。

而毛泽东主席则不以为然地表示:三大战役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如今再来回顾这段光辉历史,足以让我们感叹:伟人所言不虚!

0 阅读:2

易文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