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巧夺冀州
作为联军盟主,在讨董过程中袁绍深深感受到自己实力弱小的痛苦,从此开始了夺取地盘的征程。在夺取冀州的一系列步骤中,袁绍具有大局观的谋略,异常精彩。
2.借力打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董卓向西撤退,袁绍从孟津前线还兵延津,以曹操为东郡太守。与此同时公孙瓒发兵南袭冀州,表面上借口讨伐董卓,实际计划暗中偷袭韩馥。
就这样,袁绍巧夺冀州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首先,公孙瓒集团应袁绍的要求对冀州地区进行攻击。《三国志·袁绍传》记载:“馥军安平,为公孙瓒所败。瓒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公孙瓒的进攻对韩馥造成极大恐慌,冀州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
其次,袁绍利用了麴义叛变在冀州造成内乱。《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馥将麴义反叛,馥与战失利。绍既恨馥,乃与义相结。”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韩馥部将麴义反叛,韩馥讨伐不利,袁绍派使者与麴义结交。结交韩馥叛将,除了怨恨韩馥多次对他不利之外,还因为袁绍已下决心入主冀州。在联军讨董时,袁绍曾经透露过他的计划是“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而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通过与麴义的联合,袁绍手中又多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在应付公孙瓒的战争中已经败北的韩馥,又要在冀州境内应付麴义的叛乱,可谓疲于奔命,应接不暇。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已令韩馥近乎崩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6c2f042985c917559cb54b0a60b08a.png)
这里介绍一下鞠义,《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瓚兵三万,列为方阵,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绍先令曲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瓚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瓚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曲义追至界桥,瓚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鞠义带领精兵八百,就能大破公孙瓒的三万兵马,要知道汉末公孙瓒是能够独霸幽州的一方豪杰猛将,他曾经把乌桓干得闻风丧胆,也曾经以二万人马把三十万黄巾军打得大败。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张纯复与叛胡丘力居等寇渔阳、河间、勃海,入平原,多所杀略。瓚追击战于属国石门,虏遂大败,弃妻子逾塞走,悉得其所略男女。…瓚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瓚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瓚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瓚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鞠义以少胜多能把公孙瓒这种重量级的人物打得大败,足可见其实力。而袁绍不用鞠义而用别的将领的时候,多是被公孙瓒压着打。
但是,鞠义最终被袁绍杀死。《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鞠义自恃有功,不过鞠义功劳确实很大,没鞠义,袁绍也拿不下公孙瓒,甚至鞠义对袁绍还有救命之恩,傲气点也不至于把人家给杀了。不仅是鞠义,为袁绍争取到冀州的荀谌,后面也没有任何献策记录,可见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所以,郭嘉评价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是相当准确的。
在成功制造了冀州紧张局面之后,袁绍又使出了第三招:派遣自己的有限军力向东运动,并有意不向韩馥说明军队向东的目的,这又使韩馥疑神疑鬼,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