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作者:卫淇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死诀别,以及李清照为了给丈夫正名、追献文物的艰辛经历。不过李清照到达临安之后,总算安定了下来,接下来,她的生命里很快又迎来一个男人。那么,这一次,到底是福还是祸呢?这一节,我们继续讲述李清照的故事。
清照重病
李清照到达临安后,与弟弟李迒相遇。出嫁之后再次相聚,姐弟俩也感慨万分,好在她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但李清照此时却病倒了。为了追献文物,李清照两年来辗转漂泊,辛苦奔波,受尽苦楚,可追上高宗时,已没有人在意当初的流言蜚语,手中文物也大都丢失损毁。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却是一场虚无,这不能不让李清照心痛。加上之前长路奔波,精神极度紧张,一直强撑着的李清照,在卸下防备后,终于病倒了。
弟弟李迒给李清照安排了一处安静的小院子养病,公务不忙时,也常常来探望她,帮她寻医问药,陪她聊天解闷。李清照虽倍感欣慰,也常常因为拖累弟弟而自责不安。
在封建社会,女性无法外出工作赚钱,只能依附于男人。古代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可如今,李清照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丈夫、更没有儿子,往后余生该怎么办呢?难道一直要依附弟弟吗?李清照也很迷惘。
清照再婚
这个时候,一个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他叫张汝舟,自称和赵明诚是太学同窗,听到故交李清照生病,特来探望。李迒听说是故人,也很高兴,希望能帮姐姐从姐夫去世的悲伤中解脱出来。
而且张汝舟这个名字听着也耳熟,好像是朝中一位未曾谋面的大臣,据说此人为人颇为正直,为官颇有作为。从此以后,张汝舟频频到访这里,成了李清照的常客。他殷勤体贴、耐心细致,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李清照的爱慕之情。
重病缠身的李清照,哪里抵挡的住这样的温柔攻势,再加上弟弟李迒对张汝舟的评价,也影响了李清照的判断,因此张汝舟很快就赢得了她的好感。
不过,如果说李清照对张汝舟真有喜欢,倒也未必。她年近半百,已将此生的爱意都给了赵明诚,让她在这个年纪重新去投入一段感情,想必是很难的。但李清照为什么就接受了张汝舟呢?或许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吧。
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地太过艰难。即使是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在没有了丈夫,以及没有子女的情况下,就像是一个没了根的浮萍,只能四处漂泊。
当时,她已经独自漂泊了两年多,如今虽然短暂栖身在弟弟这里,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与其寄人篱下,给弟弟添麻烦,不如接受张汝舟的这份爱意,给自己一个家。毕竟张汝舟是个还不错的选择——有官职,有俸禄,有体贴之心,还可以一起照顾文物。所以,当张汝舟提出想要迎娶李清照时,李清照答应了。
渣男骗婚
婚后,张汝舟总是有意无意问起李清照的收藏,并以夫妻成婚为由,提出想要占有和支配那些文物。这时,李清照才看清张汝舟的“真心”,原来,所谓的深情都是虚妄,觊觎文物才是真心。李清照冷言回绝了张汝舟,谁知道张汝舟恼羞成怒,竟对李清照拳脚相加,试图逼她就范。一代才女,就这样羊入虎口。
李清照懊悔不已,请弟弟追查张汝舟的底细,这才知道,此张汝舟非弟弟口中的朝中贤士张汝舟,两人只是碰巧同名而已。而且,这个张汝舟还是个虚妄之辈。宋代为了照顾那些大龄科举考生,出了一条优待政策。如果考生到了一定年龄,参加科举考试也达到一定次数,即使没有考中,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这个张汝舟当年屡考不中,于是虚报科考次数,弄虚作假,这才谋取了官职。如今,他竟将这种坑蒙拐骗的伎俩用到了李清照身上,妄图霸占赵明诚的文物。
李清照怒不可遏,坚决要同此人离婚,此时他们才刚刚成婚三个月。然而,在古代,丈夫想要离婚,一纸休书就够了,妻子却无权主动结束婚姻,必须经过丈夫同意,实施“和离”。眼下的情形,和离肯定是不行了,张汝舟不会答应的。但李清照去意已决,她苦苦研究大宋律令,终于发现了离婚之道。
决意离婚
原来按照宋朝法律,丈夫如果犯下大罪,被流放到偏远之地,妻子就可以提出离婚。而张汝舟还真就有这样的大逆不道之罪。前面我们提到,张汝舟为了做官,虚报参加科考次数,钻了政策空子,这可是欺君之罪,足够流放发配了。
但这件事极为隐秘,还是李清照无意间听张汝舟说起的,想要朝廷治他的罪,就必须由自己去告发他。而宋朝法律的另一条规定则是:妻子告发丈夫,哪怕罪行属实,也要被判刑两年。
面对着不合理的法令,李清照依然不改心意,哪怕是去坐牢,她也决意与张汝舟离婚。就这样,李清照一纸诉状,将张汝舟告上了朝廷,整个朝野为了震动。
大家议论纷纷,连宋高宗也被惊动了,下令官员彻查张汝舟。结果很快出来了,张汝舟罪名属实,被削官发配,李清照也因此入狱,被关进了大牢。
然而此后不久,民间的舆论开始发酵,大家纷纷同情起了李清照,多方人士为她求情,最终李清照在大牢里待了九天,就被释放了。
晚年独居
重新恢复自由身的她,变得更加理智和清醒。她决定移情金石,做些有意义的事。她想起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便对它们进行校勘、整理,以这种方式和亡夫再次相遇。她写下《金石录后序》,回忆和赵明诚的种种过往,回忆那些文物如何在乱世中漂泊离散……
晚年时,她大部分时间就待在临安,冷眼旁观那里的一切。她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邀请,与他们一起追忆北宋的风流婉转。在那些文人雅士眼中,李清照是北宋的文化名片,看到她,仿佛就看到了李格非、苏轼等一代名流的神韵,那是他们回不去的时代。
无聊时,李清照也喜欢打马戏,在赌博游戏中一晌贪欢。她甚至还研究制定了打马游戏的赏罚规则,集合成《打马图经》十三项例论,并亲自撰写《打马赋》,为博戏正名。
元宵佳节,她谢绝别人的邀约,独自坐在窗下,听人们的欢声笑语,不知那时,她是否回想起十六岁时的藕花与鸥鹭,回想起十七岁时的青梅与秋千……
岁月悠悠而逝,她已不再是时代的主角,可过往的一切,又怎么忘记,怎么舍得忘记呢?她于是写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写的最好的词作之一,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千古名句。她寻觅什么呢?过去的生活已无从寻觅,当下的人却沉溺在过往的时光里,满心悲伤。
李清照用七组叠词,写出了心底的无限悲凉。这样的写法,放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十分少见、十分大胆的。
伤心本就无处安放,天气却阵阵寒意,哪怕喝酒也抵抗不住这丝丝严寒。正伤心时,大雁从北国飞来,看到这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添了心底的怀念。只是,故人已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憔悴不堪,独自守着窗户,从白天看到黑天。而内心的悲苦,就像雨落梧桐一样,点点滴滴,挥之不去。这种情绪,岂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的。
这挥之不去的情绪,笼罩了李清照的整个晚年。孤寂时,李清照也曾想寻找传人,把一身的才华传承下去。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模样清秀、蕙质兰心,很是喜欢。
那是附近一个新搬来的邻居家的女儿,李清照向她发出邀约,想收她为弟子,教她诗词才学。可女孩却拒绝了,她一本正经地说:“写诗作词,这不是女孩子的事。”李清照哑然失笑,比起“才女”,那个时代终究还是更喜欢“贤妇”。她传承诗词的愿望,终究落了空。
七十二岁那年,李清照猝然长逝。因为是女子,正史没有记载她的一毫一分。但一卷婉转缠绵的《漱玉集》,却让李清照这个名字,名传千古。
半生荣华,半生落寞
好了,讲到这里,关于《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就介绍地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李清照的一生,一半是繁华,一半是落寞。早年的她,拥有开明的父亲、良好的家世、宽松的氛围。伴着诗书,她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为人人称颂的“才女”,成为汴梁城的明珠。
诗词给她带来了荣耀,也给她带了良媒,十八岁时,她嫁给了爱她、敬她、懂她的赵明诚。他们一起读书论文、一起写诗写词、一起收藏文物、一起品鉴金石,他们互为知己,他们志同道合,他们一起把普普通通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令人艳羡。
在这期间,她写下小女儿的烂漫情思、写下对丈夫的深深思念。那时的李清照,明媚如光。
然而,靖康之难的到来,彻底打乱了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国家遭遇重创、丈夫不幸去世、文物漂泊遗失、自己颠沛流离、惨遭渣男骗婚。
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活在失去之中,失去了北国的根、失去了故土的家、失去了挚爱的丈夫、失去了珍藏的文物。但不曾失去的,是她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对金石文物的守护、对丈夫爱情的坚守。
在这些失去和坚守中,李清照越发成熟和坚毅。我们也有幸,在这一首首诗词中,认识这位千古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