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兄弟姐妹中不同的排行,都有固定的责任。
一般而言,老大承担着更重的责任,会被父母重点栽培。就像古语所说的“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老大在兄弟姐妹中的威信也是仅次于父母的存在。
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命题,这个观点在当时风靡一时,但阿德勒并未拿出实质性的依据。到了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家弗兰克·萨洛韦(Frank Sulloway)为阿德勒的命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信多子女家庭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大和老二性格相差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老大是个责任心很强的孩子,老二却调皮捣蛋还屡教不改。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老二恰巧与老大都对同一个领域感兴趣,如果老二比老大更杰出,很有可能改变老二与老大在家庭中的地位。如果弟弟比哥哥更有天赋,那么他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就会胜过哥哥。
在绝大多数家庭,老二都是存在感最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当父母生第一个孩子时,往往会充满着期待,并且做许多相关功课,而到了老二出生时,由于已经有了经验,花费的心思更少一些。
而老二自出生起,得到的就是父母为了照顾老大心理平衡而产生的“克制的爱”。在家里的老幺出生后,老二的存在感更低。这就意味着,老二从小就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通过与兄弟姐妹竞争的方式才能得到。
心理学家迈克尔·格罗斯在《兄弟姐妹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当家庭规模较小且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在两岁以内时,对家庭地位的争夺是最激烈的。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老二的性格往往更加调皮活泼一些。
如果孩子们突然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十有八九是老二从中“调动了气氛”。
这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老二更多的关注与情感支持。
依恋理论: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让孩子能在家庭中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是父母的必要功课,这对更易被忽视的老二来说尤为重要。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
他认为依恋作为生命系统中的一部分,贯穿人的一生。其中,儿童时期是对依恋最需要的阶段,父母能否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决定着孩子能否有效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之后,玛丽·埃因沃斯(Ainsworth)对依恋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她通过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 situation test)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分为四种:
安全依恋(Secure)、回避型不安全依恋(insecure- avoidant)、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insecure- ambivalent)和破裂型不安全依恋(insecure- disorganized)。老二如果在家没有和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恋、得不到情感支持时,就会倾向于向外寻求归属感。
他们从小就知道,不能总是跟在哥哥后面当跟屁虫。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加入某个同龄人团体以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家里的老二在成年后很快独立,并且搬离到其他城市的话,意味着家庭在成长过程中并未提供给他足够的认可与支持。
对多子女家庭来说,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