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女卫生员冒险抢回黄继光遗体,晚年十分遗憾:当年忘了这事

墨甲子 2023-04-25 19:05:5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女人也不愿意做保家卫国的旁观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有一位叫做王清珍的女兵,虽然没有像男兵那样与敌人面对面厮杀,却也一样发挥出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留下一段段佳话。

01 “讹”上了部队

王清珍出生于武汉,为了躲避日本侵略,父亲带着一家逃难到贵州威宁。

1950年,威宁解放前夕,盘踞当地的国民党军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大量招收土匪恶霸武装,希望他们能跟解放军打游击。

土匪恶霸可没有什么节操,跟解放军打仗没那个本事,欺负老百姓却轻车熟路。趁着解放军还没来,他们依然逍遥作恶。

年仅14岁的王清珍亭亭玉立,被一个土匪看上了,要纳她为妾。父亲王基庚整日满面愁容,忽然听到解放军打了过来,把土匪和国民党军赶跑了,这才心中稍安。

之所以“稍”安,是因为王基庚有两点担心。自古兵匪一家,虽然走了国民党军和土匪,谁知道解放军会不会是一样的?

古往今来就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匪患的,今天解放军驻扎威宁能保一方平安,明天要是走了怎么办?

很快王基庚的第一点担心就被打消了,他上街走一圈后发现解放军对百姓秋毫无犯,晚上睡觉直接躺在路边,传唱千古的岳家军也不过如此嘛。

王基庚看到的部队是解放军15军45师,他们奉命进入贵州毕节剿匪,并准备留驻当地建立军分区。

王基庚当然不知道45师准备“地方化”,所以一直担心着女儿以后该怎么办。

和任何一支部队不同,解放军不仅是一支战斗队,也是一支宣传队,在完成战斗任务的同时也执行着政治任务。

45师派出宣传队向百姓们宣讲党的政策,揭露土匪恶霸恶行,维护社会治安,帮助建立基层组织,再加上部队纪律严明,很快就得到了老百姓们的拥护。

王清珍不仅对这支部队产生了好感,更心生向往。

45师的宣传队里有好几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跟王清珍的关系火热,王清珍天天跟着宣传队搞活动,晚上回家还要求父亲送她参军。

王基庚正天天担心土匪恶霸会不会卷土重来,见女儿跟部队关系这么好,就真把王清珍送去报名参军了。

其实王基庚的担忧是不必要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千百年来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即使没有正规军留驻,还有党支部、民兵,哪怕打不过土匪也能坚持到附近的正规军过来增援。

征兵干部看着稚嫩的王清珍犯了难,因为才14岁,太小了不愿意收。可是王基庚打定了主意要“讹”上部队,说“你们要是不把她带走,她就要被抢去当小老婆了!”

王基庚的一番肺腑之言,着实让部队领导震动。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对王清珍此前的遭遇十分同情。

管征兵的领导们经过一番商讨,决定收下王清珍,送到卫生队当卫生员。

由于形势急剧变化,45师已停止地方化,确实准备近期离开威宁。让王基庚没想到的是,女儿要跟随45师去的地方,充满了危险。

02 “拗”去了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虽然初期利用地形和灵活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是巨大的国力和装备差距,注定战争无法速胜,党中央决定抽组第二批和第三批部队入朝轮战。

15军接到备战命令后立即停止地方化,于1950年11月前往河北整训和换装,做参战前的最后准备。

王清珍由于年龄太小,领导决定安排她留守。但是王清珍丝毫不“领情”,哭着说爹妈把我交给部队,部队在哪我就去哪。

王清珍硬是上了丹东的火车,还把头发剪短,平时不说话,以至于战友们都当她是个男孩子。

领导见拗不过,1951年3月,带着刚刚入伍四个多月的王清珍去了朝鲜战场。

刚到朝鲜不久,王清珍就两次遇险。一次是背着伤员过河,一脚踏空险些被湍流冲走,幸好战友眼疾手快,把她拽了回来。

第二次是跟随部队夜间行军,由于太疲劳途中休息时睡着了,等醒来时部队已经走了好远。她被困在深山中迷路,差点被敌人俘虏,幸好班长把她找了回去。

比起行军中的危险,在战斗中救治伤员的挑战更令人煎熬。为了尽快救治伤员,45师把战地医院建到了阵地后方不远处,部队转移战地医院也跟着转移。

这样一来,伤员们能够得到最快的救助,可是敌人的炮弹也因此时不时地落在医院附近。

由于志愿军后勤力量薄弱,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培训的王清珍,也要扛起重担。

第一次单独照顾伤员时,她就被分配了三个病人,一个双腿炸断、一个眼睛致盲,还有一个生殖器受伤。

传统中国人是很保守的,十五六岁的王清珍不仅要同血腥的伤口斗争,还要克服内心的羞耻。战争的压力和对战友的责任感,让她不得不尽快让成长起来。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爆发。这一次,美军做了充分准备,16岁的王清珍和45师迎来一生中最大的考验。

15军虽然日后名震世界、是解放军的一等主力,但是上甘岭战役前她的表现平平,在谁眼里都是二流部队。

15军西面是战力强悍的“万岁军”38军,东面是让美军吃尽苦头的12军,美军怎么看也只有15军是个“软柿子”可以捏捏。

因为战略意义和防守难度相对较低,15军这边并不太重视上甘岭,主力44师和炮兵部队都在其他方向作战,45师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独守上甘岭方向。

但是为了对付45师,美军却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架势。为攻下上甘岭3.7平方公里的山头,战役一开始就准备了280门重炮和200多架次飞机轮番轰击,45师上甘岭守备部队顿时伤亡惨重。

美军的炮火封锁很厉害,战地医院的伤员运不下去、后方的医药设备送不上来,王清珍一个人要照看近30名伤员,包扎伤口、换药喂药、喂饭喂水、清洗身体都由她一人负责。

有的伤员面部受伤无法咀嚼甚至无法张开,王清珍没有鼻饲管,就口对口地给他们喂饭喂药。

有一名伤员腹部受伤无法自主排尿,即使插入导尿管也不行,憋得下腹肿起来,再不排尿就真的要被憋死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时,王清珍会用注射器连接导尿管吸尿,但遗憾的是因为炮火封锁,她现在已经没有可用的注射器。情急之下,16岁的她用嘴吸住导尿管把尿吸出来,这才救了伤员一命。

得知王清珍的事迹,营长给她申请了三等功。可报到45师师部后,领导给改成了二等功。

03 “抢”回了烈士

在王清珍不顾一切救治伤员的同时,前线的战士们也拼了命。面对兵力和火力优势敌人,阵地多次易手。

10月19日夜,45师再次组织兵力反击,我军十大挂像英模之一的黄继光参与了这场战斗。

战斗至20日凌晨,担负进攻任务的6连仅剩十几人还能战斗。为了攻下敌人最后的火力点,杀红眼的连长和指导员要亲自上阵爆破,却被拦了下来。

作为通信兵的黄继光夺下炸药包,加入了爆破组。战斗中黄继光的队友先后重伤和牺牲,而他也打光了手榴弹和炸药,腿部中弹流血不止、衣服染透、陷入昏迷,可敌人还有一个地堡没炸毁。

眼瞅着天要亮了,就在连长指导员以为任务要失败的时候,他们惊愕地发现昏迷中的黄继光突然站了起来,挣扎着扑倒在敌军地堡的射击孔上。

虽然血肉之躯挡不住子弹,却能挡住敌人的视线,6连最后的几名战士趁机冲上去摧毁了地堡。

美军猛烈的炮火把地表炸成了一片浮土,尸体也不能幸免,很多人战死后什么都没留下来,所以15军在战斗中尽可能地要把烈士遗体运下来。

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志愿军后勤力量薄弱,加之15军人员伤亡很大,王清珍除了救治伤病员,还要运送烈士遗体下山。

抢运遗体十分危险,要知道19日后的战斗非常激烈,45师一天中伤亡将近3000人,不要说抢运尸体,就是进出战场都非常危险。

黄继光牺牲后三四天,王清珍和另外五名战友趁着战斗间隙找到黄继光的遗体,看到了这样一副令人震惊的画面:

黄继光的双手前伸死死扣在地面,胸口被机枪打成了蜂窝状却没有血流出来;腿部伤口流出的血把衣服都染红了,附近地面却很干净。

上甘岭如同绞肉机一样,令战斗双方都打红了眼。原来,黄继光腿部受伤后没有及时止血,昏迷之中他的血几乎流尽了。严格来说,黄继光在堵枪眼前就已经“死”了。

美军参战部队最高指挥官范弗里特赌上了身为军人和父亲的全部荣誉——他的儿子不久前被志愿军击毙。

此时面对美军惨重伤亡,他调集大批韩国军队参战,甚至把韩国人补入美军坚持战斗,誓死要和志愿军一决高下。

志愿军45师上下誓死不退,大量歼灭敌人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烈代价:16个连队打光重建2次、8个连队打光重建3次。

15军机关的勤杂人员和警卫连也补到了45师,就连军长秦基伟的警卫员都牺牲在上甘岭。

不去讲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面对巨大伤亡,久经沙场的将军也控制不住情绪,45师师长双眼通红,参谋长向军部报告情况时嚎啕大哭。

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变成一场意志的较量。军长秦基伟下达了异常残酷的命令:15军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

秦基伟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王清珍抹掉眼泪,继续奔波于上甘岭的枪淋弹雨中,救治伤员、运送烈士遗体,最终与战友们迎来最后的胜利。

大概是见到的死亡太多已经麻木,王清珍并没有意识到黄继光的牺牲有何特别之处,处理遗体过程和其他烈士完全相同。

为了给烈士最后的体面,王清珍和战友要给黄继光换一身新军装。由于布料被血染透后粘在身上,加之遗体僵硬,旧军装根本脱不下来,所以王清珍就把旧衣服剪碎扔掉了,但也因此留下了遗憾。

04 “编”进了电影

上甘岭战役最艰苦的时候,王清珍和伤员们一起遭受断水、断粮之苦,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食物和水还要优先给伤员。

自己嗓子沙哑的同时,她还要不顾劳累给伤员唱歌,鼓励他们鼓起勇气战胜伤痛。

然而,艰苦的战场生活,也给王清珍留下了后遗症:她长期患有心缩症、胃饥寒、青光眼。

虽然是二等功臣,而且因为战争罹患疾病,王清珍选择悄悄退伍回家,在一家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和很多默默退役的志愿军战士一样,王清珍很难安心躺在功劳簿上享福。

虽然自己很想低调,但是舆论不允许。黄继光的事迹传回国内后引发轰动,名字家喻户晓。作为处理烈士遗体的人,王清珍也成为媒体的焦点。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火遍大江南北,而电影编剧在剧本里专门注明,剧中在坑道里唱《一条大河》的卫生员王兰,原型就是王清珍,这样一来王清珍想不火都难。

比起媒体上的成功,王清珍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专业领域。1966年,由于部队需要,她又重新入伍,后来在15军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

退休了也不能闲着,王清珍靠在部队练就的针灸和拔火罐绝活,经常给贫困户和残疾人义诊。

上甘岭战役中荣立特等功的赵毛臣,妻子晚年中风卧床不起,得知消息后王清珍登门治疗两个月,让赵妻恢复自理能力。

15军的一位老干部因脑梗塞话不能说、饭不能咽,还是她上门治疗一个月,让病情根本好转。

除了看病,王清珍还深入学校、农村、工厂做了百余场事迹报告,把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宣讲出去,被十几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可以说不管是事业还是名声,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王清珍都是无比成功的。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几十年来,她的心中一直藏着一个遗憾,直到晚年和战友重逢时才说出来,那就是当年处理黄继光遗体的时候,没有把他的血衣保存下来。

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王清珍和许多战友一样,早就看淡了名利,唯独对上甘岭精神的传承耿耿于怀。

黄继光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她觉得如果当初把那件剪碎的血衣保存下来,将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

革命先辈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英雄创举,更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的牺牲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后世的幸福。

也许在人们疲于奔波赚钱的当下,有这样牺牲觉悟的人不多了,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靠谁才有的今天。

如今,朝鲜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年,但中美间的斗争依然没有停止。愿世界和平,更愿吾辈继承先辈的精神,如此才能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0

墨甲子

简介:历史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