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2天,这42天里他都干了啥?3件事断了自己生路

蔡妹 2025-02-20 13:51:58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那时候的朝廷情况十分糟糕呢。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根本就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导致朝堂之上一片混乱。而其中有个大太监叫魏忠贤,这人可不得了,凭借着一些手段竟然独揽了朝廷的大权。他手握重权之后,便开始大肆贪污,各种钱财都往自己兜里揣,还搞各种腐败的勾当,把朝廷上下弄得乌烟瘴气的。老百姓们可就遭了殃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对这样的状况那是满心的埋怨,到处都能听到百姓们发出的不满的声音。

那时候啊,百姓们遭受着朝廷极为沉重的压榨,日子过得实在艰难,都快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啦。面对这样的困境呢,农民起义军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高举义旗,就如同揭竿而起一般,心中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发誓一定要把那已经腐朽透顶的朝廷给推翻掉,好让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

在那一场起义当中,有一个被视为天命所归之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李自成。当时啊,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最有希望能成为像朱元璋那样的人物呢。朱元璋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从一介平民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的传奇人物。而李自成呢,在这次起义的历程中表现突出,所以不少人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极有可能复制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成为下一个开创一番伟大基业的人呐。

然而,李自成最终是失败了的。那么,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走向失败的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去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三次遭难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朝堂之上出现了一个有着极大权势的人物,被人称作“九千岁”呢。就是因为有这么个“九千岁”的存在,明朝的局势可就变得糟糕起来啦,内有各种忧患不断滋生,外又面临着诸多的威胁,整个明朝就这样陷入到了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之中咯。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没有继续沉沦下去,而是成功解决掉了魏忠贤这个大麻烦。要知道,魏忠贤在当时可是权势滔天,能把他扳倒着实不容易。可这之后呢,年仅十几岁的朱由检,年纪轻轻就坐在了皇帝的位子上,整个天下摆在他的面前,那些黎民百姓,无数的事情都等着他去处理。他虽除掉了一个大患,但接下来又该拿什么办法、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天下苍生呢?这无疑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极为艰难的考题。

要知道,其实他并不是导致这所有事情发生的那个罪魁祸首,可即便如此,他却还是毅然决然地把这一切责任都扛起来了呢。

话说在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有那么一处土窑洞,就在这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诞生了。有意思的是,在这孩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呢,他的父亲居然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

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有一个人走进了自己的屋子。这人身上穿着黄颜色的衣服,特别显眼。可奇怪的是,这个人走进屋子之后,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就好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只留下他在梦里满心的疑惑。

到了第二天,孩子顺利出生了。就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之前做过的那个怪梦,一下子就把梦的事儿和孩子出生这件事联系到了一块儿。他心里琢磨着,觉得之前在梦里见到的那个黄衣人,说不定就是眼前刚出生的这个孩子呢。

孩子的父亲当时心里一阵狂喜。为啥呢?原来,在他看来,能穿黄衣的人那可都是极为尊贵的。他就琢磨着,自己的这个孩子以后肯定不一般呐,说不定会有一番大作为呢,所以这心里头别提有多高兴啦。

李鸿基在七岁那年,陕西这块地方遭受了极为严重的大旱灾。那时候,天气炎热无比,人们被渴得嗓子冒烟,热得浑身难受。而且啊,这场旱灾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没多久,大家就连维持生存的饭都没办法吃上了。

李鸿基第一次遭遇苦难,恰恰是在面临挨饿的艰难处境之时。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为了能让他活下去,他的父母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狠下心来把李鸿基送去庙里,让他在那里当和尚,希望以此能给他寻得一条生路。

不过呢,有这么一个寺庙,它可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寺庙哦。一般的寺庙多少会有些香火钱来维持日常开销,可它却没有这方面的收入来源。那怎么办呢?为了能让方丈有口饭吃,不至于饿肚子,寺庙里的那些老和尚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小和尚们都派出去干活了。而且可不是让小和尚们轻轻松松地干活哦,是日夜不停地干呢,一刻都不停歇,就盼着靠他们干活能赚点什么来维持寺庙和方丈的生活啦。

没过多久,李鸿基便也被送了出去,他接到的任务呢,是给当地一位名叫艾诏的财主放羊。要知道,这放羊的活儿和那些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和尚们干的活相比,可真的是轻松许多呢。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李鸿基所拿到的报酬简直少得让人觉得可怜。原本艾诏给出的报酬数量就没多少,结果呢,还得被寺庙从中拿走一大部分,这样一来,李鸿基到手的就所剩无几啦。

当时的朝廷在面对旱灾时表现得极为不作为,结果这场旱灾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好几年都没能消除掉。要知道,百姓们没饭吃的话,哪来的力气去种粮食呢?而要是不种粮食,那自然也就没有饭吃啦,如此便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朝廷没有采取有效的作为。

那些灾民们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几乎都要没办法继续生活下去啦。在那样艰难的处境里,唯有赈灾粮能够给他们带去希望,成为拯救他们于困境的关键所在。可谁能想到呢,就这么过去了好几年的时间,那原本应该发放下来的赈灾粮,竟然是连一粒都没有见到影子。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向灾民们收取的税款呢,却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少交,这可真让灾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愈发艰难困苦了。

大家知道吗,在当时那样的一种情况之下,百姓们想要活下来那可真算得上是奇迹了呢。就说李鸿基吧,在他十二岁的那一年,真的是遭遇了极大的不幸,先是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个沉重的打击了,可没想到的是,紧接着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这接连的变故,对当时年仅十二岁的李鸿基而言,实在是太残酷了。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极为常见的,大家都差不多见怪不怪了。李鸿基呢,他的父母离世后,也只能草草地将他们安葬了。之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为了能活下去,李鸿基就只能去给地主家做工,靠着从地主那儿挣得的那点工钱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

李鸿基随着年龄不断增大,意识到必须得去找一些收入更高、更能挣钱的工作才行。毕竟他已经娶了老婆,组建了家庭,现在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呢,所以得努力去寻找能多挣些钱的活儿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

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叫李鸿基。经别人一番介绍呢,他就来到了驿站,开始在这儿当起了一名驿卒啦。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驿站机构存在着不少挺大的弊端呢。后来呢,朱由检登上皇位啦,在他上任之后,就针对驿站这方面的情况着手进行了改革哟。

李鸿基是个新来的员工,在这次开展的改革行动当中,他不幸被裁掉了,又一次沦为了无业游民的状态。

到了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个财主艾诏来到了李鸿基的家里,他此行的目的是来收债的。为啥要来收债呢?原来是之前李鸿基因为要筹备成亲的事儿,手头钱不够,就向自己的老板,也就是这个艾诏,借了不少的银子。

李鸿基原本心里想着,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努力干活,那肯定是能够把欠款还清的,就算没办法全部还清,起码也能还上一大部分呢。

接下来,出现了第二件棘手的事情。驿站方面突然进行裁员,这一情况使得李鸿基之前所做的种种计划一下子全都落了空。由于驿站裁员,他失去了相应的经济来源,以至于没办法偿还债务。而那个叫艾诏的人呢,就因为李鸿基还不上债,直接把他告到了米脂县的衙门去了。

米脂县的县令对李鸿基作出了判罚,这个判罚是让他去游街示众。不过呢,这里说的游街示众可不是那种寻常普通的游街示众哦。

李鸿基在经受刑罚的过程中,那滋味可真是难熬啊。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刑罚终于结束了,可这时候的李鸿基状态极差,都快被冻死啦。好在,他有一帮够义气的朋友,朋友们发现他的危急情况后,赶忙出手相助,而且行动特别及时。也正是多亏了朋友们这般及时的救助,李鸿基才得以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在那个时候,李鸿基心里可就深深忌恨上艾诏了。要知道,李鸿基给他艾诏可是足足干了十几年的活儿呢。这十几年来,就算没立下什么了不起的功劳,那也付出了诸多的辛苦,怎么着也算是有苦劳的吧。可谁能想到呢,艾诏居然全然不顾他和李鸿基之间这么多年的情谊,二话不说,就直接把李鸿基给告到官府去了,这事儿可真让李鸿基心里窝火又愤恨呐。

就在那一天的晚上,艾家遭遇了灭顶之灾,全家上下无一幸免,被残忍地灭门了。

他一直深陷在困境之中,家庭经济方面十分困难,各种生活的压力如影随形,而事业上呢,也始终未能取得成功,接二连三的不如意让他满心都是沮丧,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不过,在这样灰暗的日子里,他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贤淑的妻子。这位妻子在他艰难的时刻,始终默默地陪伴在他身旁,给予他支持与关怀,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李鸿基外出后回到家中,没想到却碰到了一件让他极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村里的一个酒鬼存在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

他在那一刻瞬间被愤怒填满,情绪彻底失控,怒不可遏的他丧失了理智,当下便采取了极端的行动,直接将他们给杀害了。

在当时的情形下,官府派人前来展开调查。而映入众人眼帘的是,床上摆放着两具尸体,只是这两具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完全没了原本该有的模样。基于这样凄惨且难以辨认的状况,在场的众人便理所当然地觉得,那个叫做李鸿基的人应该是已经死去了。

参军作战建功

话说那时候啊,李鸿基呢已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自成啦。之后,他就来到了甘肃张掖这个地方,并且还选择去参了军呢。可您知道吗,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军队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有着各种各样的难处呢。

在相关情况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拖延发放军饷,甚至出现干脆不发军饷的情况,而这竟然已经变成极为常见的事了,就如同家常便饭一般平常。

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后金又一次出动军队发起进攻,这一下,北京的形势变得万分危急,仿佛危城一座,随时都有沦陷的可能。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朝廷方面为了能够全力保卫北京,守护住这一国之都,便做出了重要决策,那就是把全国各地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统统往北京这边调集过来,期望借此来抵御后金的进攻,确保北京的安全。

在朝着北京行进的途中,当时的朝廷为了能让军心稳定下来,于是发放了一回额外的军饷。这军饷发放的消息传开后,士兵们自然是纷纷提出发饷的要求,可奇怪的是,李自成的上级却怎么都不肯发放这笔军饷呢。

那些士兵们情绪激愤,已然到了愤怒难抑的地步,于是直接发动了兵变。他们不顾一切地一拥而上,将负责领兵的参将直接给杀害了。随后,李自成带领着这群情绪高涨的士兵们径直前往了当地的粮库。到了那里之后,他们又把当地的县令给杀掉了,紧接着便打开了粮库,将里面的粮食发放给了百姓。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李自成便率领着他的军队开始辗转于许多地方。起初呢,他是加入到了王左挂所带领的农民军队伍当中。可没成想,后来王左挂竟然被朝廷给招安了,这一情况也使得李自成后续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呢。

在那之后,李自成做出了一个选择,他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去投靠了李存孟。本想着能在其麾下谋得一番发展,可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李存孟在陕西这个地方和明军展开了一场较量,结果呢,李存孟被明军给打败了。打了败仗之后,李存孟就做出了投降明军的决定。如此一来,李自成他们也就没办法继续待在李存孟这儿了,没办法,李自成只好又一次带着自己的队伍离开,去另寻出路了。

话说这一回啊,李自成又带着队伍奔赴山西去了。为啥要去山西呢?原来,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在山西那边拉起了队伍起兵闹事儿呢,而李自成呢,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高迎祥手底下的一名“闯将”啦。

明朝当时可是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去围剿那些起义军,想着能一举把起义军给镇压下去呢。可结果呢,收效特别微小。为啥会这样呢?原来那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作战可灵活啦,他们跟明军打上一仗之后,根本不恋战,直接就跑掉了,这可把明军给折腾得够呛,头疼得不行,拿他们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在历史的进程中,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李自成和另一位叛军将领张献忠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这二人直接就把朱元璋的老家给攻占下来了,这还不算完,他们接着又对明朝皇室的祖坟下手了,把那些祖坟翻了个底朝天,弄得是一片狼藉。不仅如此哦,曾经在朱元璋早年时期照顾过他的皇觉寺,也没能逃过他们的破坏,被这伙人直接放了一把大火,烧得干干净净,啥都没剩下。

在那之后,他们之间因为俘虏以及战利品该如何分配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就这样,由于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他们最终选择了各走各的路,从此分道扬镳,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去了。

话说李自成带着兵回到了甘肃,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舅舅高迎祥那边可就出状况啦。高迎祥不巧碰上了明军里极为厉害的将领孙传庭,在和孙传庭交战的过程中,高迎祥最终没能打赢,打了败仗不说,还被对方给杀害了。

在闯王高迎祥离世之后,起义军的领导之位出现了空缺。这时候啊,众人经过商议,一致推举李自成来担任新的闯王。大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盼着他能带领起义军走出困境,开创一番新局面呢。然而,李自成当上闯王之后,实际面临的情况却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尽管他挑起了这副重担,可局势并没有因为他成为闯王就有所改变。起义军依旧处在极为危急的状况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后续的发展形势依旧严峻得很呐。

在明朝时期,当时有好多明军的战将都集中在陕西这块地方,干啥呢?就是专门去围剿那些农民军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好多农民军都被明军给消灭掉啦。就连李自成所带领的那支军队,也没能扛得住明军的攻势,被打得溃不成军啦。没办法,李自成他们只能躲到山里去,靠着山里的环境勉强维持生活,一天天就这么熬着日子呢。

话说李自成当时已然陷入了绝境,情况十分危急。可就在这个时候呢,清军又一次展开了入关作战的行动。这一来,明军那边可就有了大动作,他们把大部分的兵力都调遣到北边去应对清军了。如此一来,对于李自成而言,倒是出现了转机,他终于迎来了能够让自己的队伍休养生息的机会啦。

话说过了两年的时间,李自成的休养阶段宣告结束啦。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明军的注意力呢,全都集中在了张献忠那边,没太顾得上李自成这边的动静。就在这个时机,李自成瞅准了机会,带着好几千的人马,一路杀进了河南地界。到了河南之后,他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当地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那些穷苦的百姓。这一下可不得了啦,消息传开后,吸引来了一大群的灾民呐,都纷纷往他这边聚集过来了。

在那个时候,呈现出的情况堪称极为壮观呢。只见数不清的灾民纷纷朝着河南这边涌来,那可是日夜都不停歇。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李自成所拥有的势力也跟着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了。只要他下达一个命令,立马就能够有多达百万的人纷纷响应呢。

三大错事送了命

李自成的军队起初仅有几千人,可没过多久,人数就迅速增加,一下子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呢。在这之后,李自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那就是“均田免赋”。这个策略一提出,可不得了啦,一下子就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心,成了大家都期盼、都支持的事儿,真可谓是民心所向。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李自成的势力可谓是如日中天,强大到几乎无人能够与之抗衡呢。要知道,从古至今一直都有这么个说法,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当时的情况呢,百姓们都处于灾民的状态,生活特别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百姓来说,谁要是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口饭吃,让他们能勉强填饱肚子活下去,那在他们心里,这个人就如同皇上一般重要啦,他们就会拥护这个人。

李自成率领着起义军一路行进,得到了众多百姓的大力拥护与支持。就这样,他的队伍一路顺利地打到了北京城下。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自成的军队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进了北京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亲自前来,为李自成的军队打开了城门。

李自成在进入皇宫之后呢,起初倒是下了命令,要求不要去给城里的百姓制造麻烦、增添混乱。不过呢,这样的情况也就仅仅维持了几天的时间而已。等到过了八天之后,他们可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犯下错误啦。

李自成身上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啊,就是对手下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你想啊,当他打进皇宫之后呢,一看到后宫那些如花似玉的妃子们,整个人眼睛都看直了,一下子就被迷得晕头转向的。打这之后,他就把政务什么的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压根就不再去理会了。而且呢,对于手下的那些士兵们,他也是不管不顾的,完全没有尽到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责任。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失误啊,就是对北边所存在的威胁完全给忽视掉了。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北边的防线可是由明朝的将领吴三桂在负责镇守着呢。然而,李自成他们这一方呢,却压根就没把这北边的情况以及吴三桂镇守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放在心上,完全是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呢。

话说李自成手底下有一员大将,这人可干了件不得了的事儿,竟然把吴三桂的老婆给抢了去。这一下可捅了大娄子啦,直接就把吴三桂给逼得没了退路,没办法,吴三桂一跺脚,转头就投靠了清军。结果呢,吴三桂这一投靠清军,可把李自成给狠狠坑了,在后面的一系列事情当中,使得李自成损失了好多好多的士兵呢。

这其中的第三个错误啊,就是李自成压根儿就不懂得该怎么当皇帝,而且还不懂得去学习如何当皇帝这回事儿。你看啊,同样是从农民起义军发展起来的,朱元璋那边可就不一样啦。朱元璋的身旁那是谋士多得像云彩一样啊,这些谋士可是手把手地、细致入微地教导他该怎么去做好一个皇帝,方方面面都给他讲得明明白白的。可再看看李自成呢,他身边压根儿就没有那种特别有能耐、能在治理天下、当好皇帝这些事儿上给他出谋划策的人。不仅如此呢,他还把明朝原本那些官员一股脑儿地都给关起来了,也没好好利用这些人身上可能存在的一些管理经验之类的,就这么把这些资源都给搁置了,这在当皇帝、治理天下这方面来看,确实是做得不太妥当。

要知道,李自成着实不太像是能当好皇帝的那块料。你瞧瞧,哪有开国皇帝一进宫就先忙着册封妃子的呢?李自成便是如此,他直接就躲到后宫里头不出来啦,至于那些国家政事,他可就完全抛到脑后,压根就不管不顾咯。

话说李自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事发展后,最后遭遇了极为严峻的情况。那就是吴三桂把清军给放了进来,面对清军的攻势,李自成的军队完全抵挡不住,被打得那是节节败退,连一点点还手的能力都没有了。在这种绝境之下,李自成也没了别的办法,只能在北京城放了一把大火,然后就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地赶紧逃离了北京这座城市。

话说在湖北九宫山上,有那么一个人,当时他正带着二十个人去探路呢。可谁能想到啊,就在这个过程中,竟然被当地的民兵给杀死了,就这样,他的这一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画上了句号。

0 阅读:20
蔡妹

蔡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