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3万胜56万,垓下之战10万输30万,项羽也郁闷

老高看历史 2024-09-17 15:56:35

彭城之战3万胜56万,垓下之战10万输30万,项羽也郁闷。这正是楚汉争霸的关键两场战役。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的奇迹令人难以置信,而垓下之战,他却在人力物力的优势下惨遭失利。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两场战役的巨大反差?

一. 项羽自身致命缺陷埋下衰亡伏笔

项羽雄才大略,统帅将士,力挽狂澜于既倒,扫清秦朝暴政,为天下人排解了深重的恨怨。可惜英雄终归出身卑微,教养缺失,加之性情莽撞,权术拙劣,这些先天不足,在他事业鼎盛之时,便已暗藏祸根。

纵观项羽自灭秦后的一系列决策,皆可见其智谋精微之处不逮。取而代之的乃是狂妄自负和报复心理作祟。咸阳之败,项羽理当谋求秦人心服,以化干戈为治世良具。然而他却意气用事,泄愤于百姓,火烧阿房,杀灭子嗣,遂使秦地民众对楚虎视眈眈。后来刘邦倚重秦人之力方能东山再起,由此可见项羽一时糊涂,竟自毁长城,掘自己祖坟。

另一桩蠢事是私杀楚怀王熊心。义帝身不由己,项羽本不该加害于他。但项羽昏庸无知,不知收服人心之道,反生一殒两伤。杀人夺位,自此便使他名节扫地,遭天下谤议。刘邦听从谋臣,态度暧昧,早已看穿项羽武力致胜而心术不通。于是便以此做文章,扬言为熊心雪恨,呼唤天下诸侯赴会师之约。终于引发了彭城、垓下两大决战。

最为彪炳的便是项羽对诸侯的安排。为固本家之权势,他肆意分割封地,罔顾诸侣建树功勋。田荣、彭越等汉臣得势太過,於是倒戈相向。其余弱小诸侯更是受尽欺凌,纷纷效忠汉方。由此,一朝英杰无计可施,家道中落,溃不成军。直至被刘邦韬光养晦后执子之手,彻底铲除。

纵观项羽性格缺陷,加之缺乏远见卓识,处处树敌,失人失心,方使其后继无人,家国浇薄,最终溃不旋踵。一代枭雄虽有超卓军事智谋,却因个人原因,终难建生伟业铺展己志,遂成千古遗憾。

二. 彭城奇迹的缘由及其短视影响

彭城之役,乃楚汉纷争之开端。彼时已是项羽众叛亲离,失去了诸多诸侯拥戴。刘邦见时机已熟,遂借为楚怀王报仇之名,招徕天下诸侯反楚。共和之师达56万人,气势汹汹压境而来。

项羽当时只得精锐3万,大半为骑兵。面对压倒性兵力悬殊,勇者却毫无惧色。忽地奋勇疾攻,直冲反楚大营中坚,顷刻间便将刘邦打得溃不成军。章邯40万秦军尤遭打击,丧生殆尽。刘邦等人狼狈奔逃,所向披靡,至於睢水一带,更是被项军赶入河中,淹死无数。

此战之胜,实出于项羽运筹帷幄之妙才。他凭借轻骑兵突袭之法,乘敌疏忽迂阔之隙,毫无防备地直捣黄龙。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便已被击溃大半。再加上刘邦这小股作战起家的汉军,根基尚浅,临阵经验不足,自难与楚军精锐过过招。

然而此役胜利毕竟只能说是一场战役的输赢。放眼整个战局,项羽依然无可乘之机。其实在失去诸侯拥戴之后,他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单凭骑兵奇袭之计虽然可以偶尔获胜,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更何况,刘邦在这次溃败之后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进而调整作战方针。

彭城奇迹或许会误导了项羽本人。由此他产生了夷狭的狭隘观念,认为只凭精锐骑兵便可扫平刘邦。这种狭隘的认知注定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危机。战后刘邦随即吸取了教训,大力重整军备,加紧训练步骑兵种,以图对抗楚军的突袭战术。与此同时,他还明白了必须积极拉拢其他诸侯力量,努力形成更大的夹击之势。只有这样,才能扭转被动局面。

因此,彭城奇迹只不过是项羽一时的侥幸。它被严重夸大后,反而使他产生了危险的自满心理。项羽由此陷入了自我陶醉的泥淖,看不清战局全貌,也丧失了战略眼光,这无疑为其后的衰亡埋下了祸根。作为一代鹘将,项羽实在是引为例戒。如此富有战术才能的将领,却因为骄横狂妄和战略失误,最终一朝覆辙,成就竟然如此无疆。

三. 项羽犯下两个战略错误加速溃败

彭城之役后,项羽虽一时赫赫有威名,然而他并未审时度势,抓住团结诸侯的良机。相反,他依旧自恃骁勇,对诸侯的安排更加任性妄为。

项羽本可以借助彭城胜利的东风,彻底扭转战局。当时刘邦等人只是些小股汉军,若能将所有诸侯拥护在麾下,谁也不是项羽的对手。然而他处处给诸侯扎绊子,封赏安排全无章法,纯粹凭借私心而行。

比如对田荣、彭越等起义有功之臣,无故削裂其封地,横加羞辱。田荣愤而反目,遂与刘邦党同伐随。彭越亦被逼无奈,与刘邦结盟自保。其余诸侯更是怨气冲天,弃项从汉者大有人在。就连韩信这等死党亲信,也对项羽恩将仇报的作风耻之于怀。

与此同时,项羽对没有功劳的六国旧贵族无端优渥封赏,引起了其他诸侯的强烈不满和怨愤。原本已团结的汉楚联盟,一下子便四分五裂,各怀鬼胎,离心离德。这给了刘邦可乘之机,纷纷收拢那些离间的诸侯,构筑起新的反项联军。

在彭城胜利后,项羽对刘邦防范又一次疏忽了。他本可以趁热打铁,将已溃却未亡的刘邦一网打尽,却怠慢了这个机会。反而被刘邦骗过,让其在江夏重整旗鼓。

项羽此时已经占据了战略制高点荆州,在这里可以指挥如林,稳扎稳打。但他丧失了战略目光,对刘邦等人放松了警惕。被刘邦用"救主"的谎言蒙蔽了双眼,竟然任由他在江夏重整军马,并与其他诸侯勾结在一起。

等到项羽反应过来,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机会。刘邦不但在江夏调集了重兵,而且还得到了彭越等诸侯的拥戴。两军力量对比已经悬殊,项羽无奈之下只好撤出荆州。此后的垓下之围,他也因此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正所谓狡兔三窟,项羽若是当初能将刘邦一网打尽,根本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此重大的失策,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因为自己的大意和草率,竟然让敌人从死灰复燃,并且很快就反过来把自己逼入绝境,这是何等的痛恨与懊悔啊!

四. 垓下之围的来龙去脉

失去荆州之后,项羽退至垓下城防守。刘邦大军亦随后而至,分兵把垓下重重包围。于是,史上著名的"垓下之围"拉开了序幕。

此时的项羽虽然已经力不从心,但他仍然指挥大军顽强抵抗。城内人马共计10万,勉强维持着应战之力。然而包围圈之内,汉军高达30万大军,加上诸侯部队,兵力远远超过楚方。

双方遂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城内外矢石飞射,攻防阵地反复易手。项羽亲自督阵,日夜兼程,屡屡亲临各个要塞督战,振奋将士斗志。即便渐渐陷入绝境,他仍在坚持着可能的一线生机。

围困持续数月无果,双方都损失惨重。就在汉楚两军胶着之际,刘邦下令彻底切断城内的粮草供应,意图以穷城略地之计,迫使项羽无路可退。饥渴交迫之下,楚军高层开始暗自动摇,有了放弃抵抗的念头。即便如此,项羽仍不愿轻易投降,竭力维持着最后的统帅权威,号令将士们死战到底。

随着时日一久,汉军内部也流露出焦躁的迹象。纠缠不决只会让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这显然违背了刘邦的初衷。于是他便开始听从谋臣的建议,施展各种计策,企图化解困局。

最终刘邦采纳了张良的一条主张,即派遣诸侯军队在淮水上游修筑大坝,以切断垓下的水源。一旦水阻断,城内便无水可饮,必然会陷入严重危机。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垓下城内渐渐无水可用。

就在这时,又有另一谋士提出了决胜的妙计。刘邦令军士们进一步疏通了淮水流向,同时大开闸门,使汛期泄洪淹没了整个垓下城。楚军俱陷于水火之中,无路可逃。

项羽亲眼目睹大军节节溃败,却又怎能也逃脱?就在这时刘邦又专门派人前去说服楚将投降,诚恳许诺必将网开一面。然而项羽矢口否认,宁可选择自尽,也决不低头于刘邦以求生路。最终,楚汉两军都在垓下城做出了生死抉择。

五. 楚汉决战最后局面及项羽的悲惨下场

经过垓下城的长期包围,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已经陷入了最困难的境地。眼见着援军无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不少将士已经投降献俘,或是溜了出去。汉军的计策一一奏效,戳穿了项羽顽抗的决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邦却并未逼上梁山,而是高度克制,继续循循善诱。他上下一心,宽宏大量。率先通过亲信将军韩信召见了投降的楚军高层,不但免其一死,更慷慨赏赐以重利禄位。

接着刘邦又亲自下令停火,并向垓下城中喊话,真诚地希望能与项羽谈一谈和平之计。他誓言绝不伤害已经溃不成军的楚军,只要项羽肯改过自新,必然重用有为之士,携手并进共创大业。

刘邦如此高尚的品德与雅量,令整个汉军将士无不钦佩折服。就连当初还对他有芥蒂的汉臣,此时也都倾心拥护了。相比之下,项羽在垓下城中却意气用事,极力拒绝和谈。他不仅拘执固执,还导致了大批楚军阵亡。

最终刘邦还是取得了胜利。在全军将士的拥簇下,他乘胜追击,迫使项羽彻底溃逃潸然谷。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刘邦展现了极高的军事谋略和人格魅力,而项羽则暴露出了狭隘偏执的缺陷。正所谓将在其谋,帅于其理,可见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正是因为他足智多谋,德才并重。

在潸然谷被彻底击溃后,曾经声威赫赫的项羽只剩下了一小股残军。眼见大势已去,他不得不带领这些忠心耿耿的亲卫,一路狼狈逃亡。可是无论他逃向哪里,都无处容身,受尽汉军追击的苦难与摧残。

最终项羽带领着仅存的数百骁勇,退至了距楚都稍远的乌江之滨。此时处境已经陷入绝境,再无任何机会翻盘。身边那些一路相随的勇士更是已经残喘气绝,再无斗志。

面对千钧一发的关头,项羽终于想通了。他凭一己之力,虽曾经创造过彭城佳绩,但终究是敌不过刘邦家世显赫,加之德才兼备。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徒留悲壮而绝无转机。于是他率众饮恨自尽于乌江之上,来了一个壮烈的了断。

至此,楚汉相争的大幕方才永远落下。那个最后的悲怆英雄终于就此谢幕,坎坷一生也随之画上了句点。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亦算英雄无憾于一生。如此英勇无畏的勇者,纵横捭阖数十载,方才最终不得不就此远去,实在令人叹惋不已。

0 阅读:4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