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没有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这种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头脑当中就变成了万般愁绪。
在诗人的笔下,对于这种愁绪的描写非常多,也非常细致。写乡愁,写离愁,写春愁,写闲愁,甚至产生了借酒消愁这样的词语。
且看宋代诗人石象之的一首诗: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宋代诗人石象之有一首诗歌,专门写到这份愁绪。开头2句。“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写愁绪这种东西不请自来,也不管你是否欢迎他。来了以后呢,又很难离去,多半停留在人们的心头。就如同李清照所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接下来写愁绪都是产生在什么时候,“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愁绪什么时候最容易侵入人的心中呢?就是雨打落花,留下满地狼藉。而门内的孤独者看到这幅场景,自然会勾起满腹的愁绪。又比如沉醉之后,突然醒来,只看到残月斜照,愁绪必然又会笼罩心头。
而后又对愁绪的形状进行了描写。“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又柔又乱,让人挣脱而不可得。正如同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
愁是我们人生所共有的体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曾经经历过愁绪满怀的场景。而这首小诗把愁绪的来源,把愁绪的形状,把愁绪的产生状态,非常形象的描绘了出来,也更加契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种种感受。
今天我们想要而不可得,愁绪自然就会产生。愁绪的排解,只能依靠自己更加强大的内心。愁绪的排解,也更需要我们对此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人生在世就会有愁绪相伴,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人,无论是哪个年龄的人,无论是哪个人生阶段的人,甚至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愁绪。
解愁,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