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解放军军史上,父子两代拜将的故事,并不多见。
而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上将,培养出一个战功赫赫的中将儿子的故事,更是唯有一例。
作为长期战斗在秘密战线的传奇将领,李克农对于家庭、子女一直心有亏欠。
而随着子女们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他更无法随时得知孩子们的消息,有时甚至连生死都得向别人打听。
比如1950年某天,李克农见到粟裕,就曾紧张兮兮问他:我儿子还在不在了?
还特意强调,如果李伦真的牺牲了,叫他千万别骗自己。
他为何有此一问?当时李伦发生了什么?
“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李左车”。
这是1962年李克农去世之后,我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先生,为其所作的悼诗中的一句词。
能够与唐代名相房玄龄和秦汉著名谋士李左车相提并论,李克农之于我党和革命意义,不言而喻。
1926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打入国民党特务机构——上海无线电管理局,李克农的半辈子都战斗在“敌人”的心尖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
我党决定组建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以“加强党的政治保卫”。
1929年,遭到国民党悬赏通缉的李克农,从芜湖一路乔装打扮经转南京后抵达上海。
很快,他在这里重逢了故友胡底,并进一步认识了钱壮飞。
他们三人就是被盛赞为“龙潭三杰”的中共情报系统 “铁三角”。
周总理曾动情地表示:
“如果没有龙潭三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将被改写。”
单纯靠言语或许有些人很难理解,李克农三人对于我党的贡献究竟有多深刻。
举个例子来讲,1930年10月国民党曾调集10万军队,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第一次“围剿”。
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我党领导红一方面军以4万余兵力对敌,成功歼敌1.3万。
不仅成功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还活捉了敌军前线总指挥,也就是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
而此战之所以取得巨大胜利,除了运筹帷幄、指挥得当,红军战士奋勇杀敌外。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早在敌进攻之前,敌军的战略部署、兵力安排及攻击时间、方向,早已被李克农悉知并传送至我党中央。
早年在延安时,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做东,请李克农夫妻和他们的儿女——李冰、李伦吃过一顿饭。
席间,毛主席开玩笑问李冰,知不知道自己父亲是干什么的?
当李冰准确说出李克农的职务后,毛主席却大笑着说:
“错了!错了!你爸爸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特务!”
这件事令李冰与李伦姐弟,印象一直十分深刻。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才认识到,原来父亲竟是个“特务头子”。
李伦
“胎中勇士”出生在1927年10月的李伦,是李克农将军最小的儿子。
但其军旅生涯,却是相当漫长。
甚至他还有一个诨称,叫“胎中勇士“。
那还是在1927年4月。
当时的李克农还没有加入中央特科,还在家乡安徽芜湖从事革命活动。
4月18日,芜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策划发动反革命事变。
并于随后发布通缉令,以5万大洋的高价,悬赏芜湖中共组织主要负责人——李克农的项上人头。
幸而李克农提前得知了消息,并通知了中共芜湖特支以及共青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主要骨干,及时撤退躲藏。
李克农本人,也当即潜入了裕溪口镇附近的小王庄,进行躲藏。
糟糕的是,他的藏身地点很快被敌人所发现,甚至准备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李克农等人一网打尽。
关键时刻,还是李克农的妻子赵瑛,从一个在警察署做事的熟人那里,及时获得了情报。
为了丈夫和同志们的安全,赵瑛冒着大雨赶到江边,寻到老乡的船只渡江过河,又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疾行了4公里。
才终于在敌人发动袭击的前半个小时,及时将消息通知到了李克农等人,避免了芜湖党组织的一场灾祸。
而当时的李伦,就在母亲赵瑛的肚子里。
尚未出生,就立下了如此“大功”,故而也有了他“胎中勇士”的称号。
相较于其他兄姐,李伦是在父母身边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孩子。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直到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化,李伦也随之从上海到武汉,又转到长沙、重庆,最后在1938年底抵达桂林。
彼时由于战争形势,桂林成了我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不仅文人学者云集,还是通往海外的唯一交通线。
身为桂林办事处处长,李克农和同志们每天忙的两脚朝天。
又见12岁的儿子无所事事,就叫他到办事处做了个勤务兵。
故而李伦的军旅生涯,就这样从12岁便开始了。
作为一名将军,由于职业赋予的光辉,人们总是会潜意识认为这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形象。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李克农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钢铁战士”,其实也是一位感情充沛的温柔战士。
而对于李伦来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自己的婚礼上,父亲泪洒当场的那一次。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年,也就是1951年年中。
彼时本正在苏联进行情报交流工作的李克农,突然接到中央命令,要他立刻回国,并为赴朝主持板门店谈判做好准备。
临行之前,李克农的妻子赵瑛,特意同他商量起了一件事。
由于他即将赴朝,而儿子李伦也将要上前线组织后勤运送。
所以赵瑛便想着能否在丈夫和儿子都在北京的时候,把李伦的婚事先办了。
得知妻子的想法后,李克农很高兴,还特意请了几位老战友,来为儿子庆祝。
谁知在婚礼上,看着小儿子也要成家立业了,李克农竟不禁泪湿了双眼。
端着酒杯时,一阵愧疚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回想起这么多年来,为了革命和工作,经常忽视家人和儿女们的成长,李克农深刻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李克农一共有5个儿女,但除了小儿子李伦,其他四个孩子孩子,连他们结婚时,他都没能出席过。
1941年李克农一家在延安
不过在李伦等兄弟姐妹心里,从来没觉得父亲应该感到愧疚。
因为他们知道,父亲不是不爱儿女,只是把党和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对于儿女,他也并不是不在乎。
早年去到延安后,李伦就向父亲提出希望可以学习军事,上前线打仗。
从延安的炮兵学校毕业后,李伦顺利的参加了解放战争。
经过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洗礼,他又在1949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荣立了一等功。
然也正是那个时期,由于成天打仗,李克农夫妻几乎完全失去了儿子的讯息。
再加上他又在部队改了名字,(李伦原名李李润修),李克农甚至以为儿子是不是已经牺牲在了战场上。
还是在粟裕的帮助下,才终于得知了儿子的下落。
并特意托陈毅给李伦捎去了一封家书。
而那封充满“父爱”的家书,李伦将军一直保存在身边,成为父子情深的一个见证